APP下载

我对广西古代艺术的研究

2022-02-04蒋廷瑜

歌海 2022年6期
关键词:铜鼓广西

●蒋廷瑜

我是考古工作者,在考古调查发掘中经常碰到艺术品类文物需要阐释,所以也要进行研究。广西古代艺术品文物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在这方面我用功较多的是铜鼓,也关注其他音乐文物,后来还研究工艺美术。

一、对古代铜鼓的研究

我研究铜鼓是从1979 年开始的,那时参与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筹备工作,到全国各地搜集铜鼓资料,先后到过广东、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北京,在各大收藏铜鼓的博物馆看铜鼓、摸铜鼓、拍铜鼓、记录铜鼓。广西各市县的铜鼓博物馆、文物管理所收藏的铜鼓,我不止一次地去看过、摸过、拍过照,作过详细记录。我还到江苏、上海、浙江、辽宁、台湾等地参观考察铜鼓。可以说,全国馆藏铜鼓1400 余面,我都触摸过。我还出国到越南、老挝、泰国看了当地的铜鼓,到日本看了他们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收集的铜鼓。

在研究铜鼓的过程中,我探讨了铜鼓的起源、分类、分期,铜鼓在广西的发展演变和铜鼓文化的传承,研究了铜鼓的铸造工艺和装饰艺术、音乐性能;先后撰写了《铜鼓史话》《铜鼓艺术研究》《古代铜鼓通论》《壮族铜鼓研究》《岭南铜鼓》《广西铜鼓》等专著,撰写了40 余篇专题论文,集成《岭南铜鼓论集》。我曾任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秘书长、理事长,对古代铜鼓研究和铜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过贡献。

二、对古代音乐文物的研究

2017 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编撰《中国音乐考古大系·广西卷》,嘱我参与资料搜集工作。我们走遍了收藏古代音乐文物的28 个县市,将出土的和传世的古代音乐文物全部收入囊中。此前我已对广西的青铜甬钟、羊角钮铜钟和其他音乐文物做过一些研究。

(一)青铜甬钟研究

青铜甬钟是商周以来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它们大小成编,配套使用,一般称为“编钟”。青铜钟和青铜鼎一样,代表着一定的身份等级,几乎贯穿了奴隶制社会始终。广西出土的甬钟时代跨度也大,从西周一直到战国时期,但是几乎都是单件出土。

广西忻城大塘钟,有旋无干,钟体较矮胖,舞饰兽面纹,隧饰窃曲纹,钲间光素,篆间以细乳钉为界,枚长中等,形制和纹饰与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墓出土的编钟相似,应是从中原内地传入的,时代当在西周中期。横州市镇龙钟,细旋有干,器体厚重,正面观呈矩形,舞、钲、篆间饰斜角雷纹,篆周以二层乳钉纹为界,枚短而尖,栾边和篆间饰水波纹三道,引人注目的是,在正面鼓部左右两侧的窃曲纹地上附以浮雕式似螭的装饰物。从整个形态来看,这件甬钟也可能是西周时期的。以上甬钟时代较早,形态与南方大铙近似,当不是广西自己生产的甬钟。

图1 左,忻城大塘钟;右,妹儿山角钟

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已有自己铸造的“越族甬钟”了。宾阳凉水坪钟,正背面均有纹饰,但两面花纹不同。正面钲部上饰栉齿纹一道,下饰圈点纹一道,钲间、篆间均饰栉齿纹,背面钲部上、下各饰栉齿纹一道,钲间饰雷纹,篆间饰叶脉纹。恭城嘉会有两件甬钟,正面钲间饰三角蝉纹,篆间饰斜角云纹,隧饰窃曲纹,背面无纹饰。横州市南乡钟,正面钲间饰三角雷纹,篆间饰斜角雷纹,隧饰窃曲纹,背面无纹饰。这种正背两面纹饰不同的甬钟是岭南越族自己铸造的铜钟。

图2 左,宾阳凉水坪钟;右,恭城嘉会钟

田东县林逢乡和同村大岭坡战国墓出土的兽面纹铜甬钟,直筒甬,甬上有旋,旋上有干,钟体有三十六个乳钉状的枚,枚长有景,正面钲间、篆间布满精细的勾连雷纹和云纹,舞部、干部也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花纹,隧部饰夔龙纹,钟体背面无纹饰,属岭南越式甬钟。

东兰县长江乡板龙村那谷屯桥龙山出土的蛇纹甬钟,属春秋时期。甬空,腔体较长,呈上窄下宽的梯形,口曲作弧形。钲区上部有两道平行的网纹横贯,两侧和下部也是网纹带,其间各饰短凸枚九枚,中部饰倒U 形叶脉纹,鼓部饰折身盘曲的二蛇对视,隧部素面,正背两面纹饰相同。

图3 东兰桥龙山钟(右为纹饰拓片)

从铸造工艺来看,岭南甬钟都是用两合范法一次铸成的,合范痕迹从甬的顶端正中穿过,直达舞面和栾脊,清晰可见。从外形看,岭南甬钟多圆筒形直甬,甬中空,与体腔相通。甬上的旋,有的显得很细,甚至不明显,个别的无旋,干就直接固定在甬体上。如恭城嘉会钟,旋只是一小圈,干的下端直接固定在舞面上。从装饰花纹看,岭南甬钟喜用排列整齐的尖状乳钉为界格,除了极个别正背两面饰相同花纹,一般正背两面纹饰有别,而大多数正面装饰花纹,背面光素,装饰花纹大量采用栉齿纹、叶脉纹、圆圈纹、云纹、雷纹,这些纹样与当地几何印纹陶器的装饰纹样一脉相承,个别甬钟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

广西出土的甬钟,上限是西周中期,下限到西汉前期。西周中期的甬钟有明显的外来色彩,当不是本地铸造的。有本地特色的甬钟应始于春秋时期。广西甬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秦统一以后,广西就不再流行甬钟了。

广西的甬钟,绝大多数是单个埋藏的,出土时,口朝上,甬朝下,与南方大铙和铜鼓的埋藏情况类似。这些单个埋藏的甬钟,可能与大铙和铜鼓分别是先秦越人的重器一样,不是作为演奏乐器使用的,而是在举行集会、号召军旅、祭祀山川等庄重神秘的场合使用的,在用毕以后就秘埋土中,所以大多单个出土。

岭南地区有铜鼓应是战国末至西汉初的事,盛行铜鼓则是东汉至唐。铜鼓在岭南流行的时代正是甬钟在岭南消失的时代。甬钟是从湖南湘江流域向岭南发展的,其分布地域,西南界只到广西南宁附近,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越南红河流域都没有甬钟发现。相反,铜鼓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发展的,进入两广地区,向北并未越出南岭。这两种铜器在岭南地区的关系可能是互相替代的关系。大约在秦汉之际,铜鼓由滇中东传,进入今广西西南部,原先使用甬钟的越人转而改用铜鼓,甬钟遂趋衰落。大约到西汉末,两广甬钟就完全被铜鼓所取代。

(二)羊角钮铜钟研究

羊角钮铜钟是一种古老而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岭南青铜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器物。它全身用青铜铸造,两侧留有合范痕迹,形状像半截橄榄或半个椭圆体,上小下大,中空,内壁光洁,底边平直,横截面也呈橄榄形,顶部有竖长方形透穿孔,顶端歧出两片羊角形錾钮。

1972 年西林县普驮铜鼓墓出土二件,1976 年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一件。羊角钮铜钟出现地东到广州、南到越南兴安、西到云南楚雄,主要在西江流域和红河流域,西江以北、红河下游平原以南尚未发现。流行的年代是战国初期到西汉前期,铸造和使用民族应是岭南地区的骆越。此后,出土的羊角钮钟数量增至40 件,分布地区有所扩大。从出土情况看,以四件为一组是常态,可知它们是四件为一编的。从浦北印刷厂仓库拣选出的一件羊角钮钟,正背两面均阴刻人物巨兽图像,其图像与左江流域岩画上的图像相似。在宁明高山第一地点第五处岩画中有四件羊角钮钟,分两层悬挂于一个“干”字形的架子上,应是羊角钮钟在演奏时四件为一编的形象。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羊角钮钟和甬钟尚未发现共存现象,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和西林普驮西汉铜鼓墓中有羊角钮钟而无甬钟,上面谈到的恭城墓葬,有甬钟而无羊角钮钟。但从分布地域看,在广西桂东南、桂中和桂北,羊角钮钟和甬钟是交错并存的,在流行时间上,羊角钮钟比甬钟略晚,但在战国时期也有一段是并存的。它们之间看来是前后交错的关系。

(三)其他音乐文物:铜铙、铜镈、钮钟的研究

1.铜铙

仁江铜铙,1976 年灌阳县红旗公社仁江大队在钟山开山炸石时发现。甬残,现存高36厘米,铣间宽28厘米,重10.5千克。干上饰乳钉纹和窃曲纹,篆间饰细线雷纹,并以圆点纹框边,枚作尖锥状。原称为“钟”,经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先生考证,应名为“铙”。形制和纹饰与湖南出土的有枚大铙十分相似,属南方铜铙发展序列中的晚期,时代约在西周早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修的《贺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在贺县里松出土一件重10.5公斤的“周朝钟”。其描述曰:“上小下大,扁圆成两楞而尖长,口径纵九寸半,横七寸,顶柄已缺,全身‘卍’字纹,中间隆起如钉苔共三十六枚,曰钟乳。”从临绘的图像看,很像灌阳钟山铜铙,甬上有干无旋,也应是铜铙。铜铙是在湖南从北向南传播的,到南岭地区的北境就中止了。从时间上来看,岭南甬钟的上限充其量是在西周中期,正是大铙消失的时候,从分布地域看,早期的甬钟也都接近南岭地区,从甬钟形制看,甬、舞、钲、篆、隧各个部位都与铜铙相似,因此可以说南方的甬钟是从南方的大铙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

图4 仁江铜铙

2.铜镈

铜镈是大型的单个打击乐器,在贵族宴飨或祭祀时,与编钟、编磬相和使用。镈与钟的区别:钟有甬而镈有钮,钟枚长而镈枚短,钟铣侈而镈铣弇,钟干弯而镈干平。据高至喜研究,镈的主要产地在湘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流行时代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广西只在贺州市桂岭发现一件。这件铜镈通高38.5厘米,栾侧有勾形棱脊,钲部上下饰乳钉。湖南株洲市博物馆展出一件铜镈,与贺州市桂岭铜镈极似,十分完整,环钮两旁各有一只立鸟,栾侧各有四个勾形物。高至喜先生认为此铜镈是西周晚期的。贺州市桂岭是目前铜镈出土的最南地点。

图5 铜镈(左为贺州桂岭残缺的铜镈,右为株洲完整的铜镈)

3.钮钟

直悬的钟称为“钮钟”。贵县罗泊湾西汉前期墓中出土过两件钮钟,与一般所说的钮钟不大相同,形制特异,半环形钮,钟体似筒,钟口方中带圆,鼓部下端合范线处开有长方形缺口,钟面无纹饰,但分别刻有“布,七斤”和“布,八斤四两”铭文。经实测,敲击钟的鼓部正中节线位置可发一音。两钟共发两个频率的基音。“布”是布山的省称。布山是秦桂林郡的所在地,在今贵港。这两件直筒形钮钟都刻有“布”字铭文,说明它们是本地铸造的乐器。这种乐器还没有在别的地方发现,它的来龙去脉尚不清楚。

图6 罗泊湾直筒形钮钟

三、对工艺美术品的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一卷,广西工艺美术协会在组建写作班子时叫我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广西卷》主编,因此我有机会参与广西工艺陶瓷、金属工艺、雕塑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一)工艺陶瓷

广西是陶器起源地之一。桂林庙岩、桂林甑皮岩、临桂大岩有现今已见的1 万年前的陶器,号称“万年桂陶”。先秦时期广西陶器从夹砂粗陶、泥质陶向几何印纹陶发展,战国时期出现硬陶和原始青瓷。

秦汉时期,广西陶瓷工艺突飞猛进,从釉陶发展到青瓷,出现真正的瓷器。贵县(今贵港市)铁路新村汉墓出土俑形灰陶壶,壶盖捏成人头形,壶身捏成人身。此俑昂头,浓眉,凤眼,高鼻,宽嘴,招风耳,络腮胡,戴圆顶帽,帽饰鳞纹,宽领,短颈,平肩,直桶身,双臂细小,向胸前弯曲,似捧须状,双腿短促内屈,呈蹲坐状。手臂、大腿和上腹部饰鳞纹,胸部和下腹部刻画菱形纹。下巴活动,成为流口,设计极巧。合浦、梧州、钟山、恭城、兴安等地东汉墓也都出土过蹲俑陶灯。合浦县寮尾东汉墓出土单手举灯俑,俑的前额置发髻,头部缠巾,深目高鼻,尖下巴,络腮胡,右手撑地,左手举托灯盘,跣足,盘腿而坐,抬头仰视灯盘。兴安县溶江镇石马坪汉墓出土单手托灯俑,高鼻,深目,扇耳,裸体,胸前双乳突出,背脊内凹,头向上昂,左腿向内横屈,左手垂直按住膝部,右腿屈膝垂立,右臂曲屈,手托圆形灯盘,全身生动有力。梧州市云盖山汉墓出土虎座陶灯,灯座设计为一只卧虎。卧虎四肢趴在地上,全身略往后缩,两眼警觉地前视,背上竖插一条粗大灯柱,上面置一只又深又大的灯盘,虎尾上翘,从后面顶住灯盘的一侧。灯盘为慢轮制作,虎的形体全是手捏,捏成粗坯后,用竹片作简单的修饰,勾勒出眼、耳、口、四肢及爪,刀笔极为简练,形象传神,实用大方,既是实用品,又是供陈设的工艺品。合浦县凸鬼岭东汉墓出土的灰白陶熊座陶灯,基座作蹲坐的熊形,口半开,熊头上方有一弧形帽檐,熊的面、胸、臂、腿均刻有毛发,四肢有趾爪。后腿前踞,前腿以夸张的长度在后腿内侧触地,背负灯柱,上支圆形灯盘。汉代陶家畜家禽塑像都是徒手捏制,入窑烧造而成。种类有牛、马、羊、猪、狗、猫、鸡、鸭、鹅、鸽等,姿态有立有卧,有的单独戏耍,有的成群结队,有的伏窝产蛋,造型生动传神,有的与陶屋、陶仓、陶囷、陶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形象的生活画面。

图7 陶塑:俑形灰陶壶、寮尾单手举灯俑、石马坪单手托灯俑、虎座陶灯、熊座陶灯

贵港梁君垌汉墓的红陶车和红陶船也是很好的艺术品。红陶牛拉车,牛和车身是灰白色硬陶,车厢长方形,车厢顶篷为拱形,前挡板较短,半圆形,上部饰菱格纹,后挡板较长,拱形,外圈饰弦纹、曲线纹,中间饰羽纹、菱格纹和倒三角纹。车轮高大,左轮14 辐,右轮16 幅,承载车身。拉车的牛是高大的雄性黄牛,头向前伸,嘴微张,眼圆鼓,双角上弯,脊椎圆隆,肩有驼峰,四肢粗壮有力。红陶船,船体长条形,首尾窄,中部宽,平底。分前、中、后三舱,前舱、中舱有拱形篷顶,后舱狭窄,较高,是舵楼,两坡式篷盖。船头有挡板、系缆桩,两侧各有桨架四处,鼓一架。船上有大小15 个俑,其中舵楼一个,中舱二个,前端有12个,似各司其职。

图8 陶车、陶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青瓷工艺发达,制作的盘口壶、唾壶、鸡首壶形态柔和,釉色温润,牛车、马车、骑马俑、出行仪仗俑,熙熙攘攘。

南朝制作的陶瓷俑,内容多是贵族官僚、世家大族拥有的属吏和武装部曲,也有反映豪强大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内容。骑马武士都不着意形象的细部刻画,而注重表现人的精神状态。马的形象比秦汉陶马的装备更加齐全,有辔、鞘、鞍。苍梧县倒水南朝墓中的青瓷骑马俑,用泥料塑出三个人物一匹马的形象。先塑人物的身躯,将头顶捏尖,刻几条痕迹为帽子,戳几个小孔成眼睛、鼻孔和嘴巴,用圆泥条贴成四肢,简练明快。骑士身穿短袍,腰束带,跨坐在马背上,手执缰绳,身向前倾。马挺立,鞍辔俱全,鞍铺垫褥垂至腹下,马颈和股后均配革带饰球。有三侍从,一人在前,二人在后,侍候主人上马。施青绿釉,部分已剥落。永福县百寿南朝墓的一件,俑头戴冠,着长裤,跨坐马背上,双手勒缰,提在胸前,目视前方。马肥胖,头系马笼,身披革带饰,背负桥形马鞍,鞍荐垂至腹下。瓷质灰胎,外挂青釉。贺州市桂岭将军山的一件,由一马六人组成,马呈驻足不前的形态,骑士健壮高大,头戴笼冠,跨坐于马鞍上,双手握缰绳,正视前方。马的左右各有一护骑立于马鞍前,手皆执马络,尽显排场。

图9 苍梧县倒水、永福县百寿、贺州市桂岭青瓷骑马俑

隋唐时期广西瓷业呈现蓬勃发展趋势,烧造青瓷窑在各地出现。桂林市南郊的桂州窑烧造寺院用器和建筑构件,反映桂林佛教艺术兴盛。青釉金翅鸟,是寺院建筑装饰构件,头部为球状高冠,双眼突出,双耳略向后斜,蛇纹颈、长喙粗大,向下弯曲,后脑部有羽毛向后略作檐状,其下有孔连通腹内,似作通气之孔。双翅及尾展开上翘,尾呈莲瓣形,双足粗短健壮,作伏卧姿,造型夸张别致。武士模印于长方砖上,立姿,后靠背板,头戴冠胄,身披铠甲,脚穿云靴,双手持剑竖于胸前,孔武威严。圆雕坐佛,陶胎空心,脸型长圆,额印白毫相,着尖领袈裟,腹部衣褶若叠浪状,袖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高莲台座上。

图10 唐代桂州窑产品:金翅鸟、武士、坐佛

宋代陶瓷在广西形成漓江流域的青瓷窑、北流河流域的青白瓷窑两个大的分布带,一条是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沿线,包括全州、兴安、灵川、桂林、永福,烧青瓷,一条是北流河沿线,包括藤县、容县、北流,烧影青瓷。兴安严关窑的窑变釉器极具特色,色彩自然生动,永福窑田岭窑生产花腔瓷腰鼓。永福窑田岭窑和容县城厢窑一次性烧成的铜红釉瓷和铜绿釉瓷为全国首创。

(二)金属工艺

广西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商末周初,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色彩。西周时期出现本地青铜铸造工艺,用砂石铸范浇铸简单的铜兵器。春秋战国能用泥范铸造大型铜容器。恭城嘉会乡秧家村金堆桥出土的蛇戏蛙纹铜尊,形体小巧,肩部和腹部都有一层精细的雷纹作地纹,再在其上铸出半浮雕式蛇戏青蛙的图像。这些图案富有浓厚的南方生活气息,是越人在吸取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结合当地生活环境加以创造的艺术精品。

图11 金堆桥蛇斗蛙纹尊(右为纹饰展示图)

贺州市沙田镇龙中村红蛛岩山岩洞出土的神兽尊,俗称麒麟尊。兽体粗壮,昂头,张颌露齿,双目圆睁,双耳上竖,双角直立。鼻梁和鼻孔用卷云纹、涡纹勾出。角呈圆柱形,饰蝉纹,内侧面各分出一支角。粗颈,饰变形夔纹,颈背有环,系活链,背部开椭圆形口,有盖,盖的前端有双耳套链,与颈背环钮以活链相连。盖面浮雕一蛇,盘旋而卧,蛇身饰三道鳞纹,蛇头居中翘起,形成提钮。兽腹肥壮,在雷纹地上饰变形兽面纹。尾部攀附一龙,单角,圆眼张吻,身饰葵叶形凹鳞纹。此器形象诡异,形体和纹饰风格都受中原文化影响,保留商周时代风格,但形体矮胖,盖上浮雕盘蛇及尾部饰龙均属罕见,表现出浓厚的越文化色彩。

图12 红蛛岩神兽尊

秦汉时期广西的青铜制造业达到高峰。罗泊湾一号墓出土的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乐器有铜鼓、铜锣、羊角钮钟和筒形钟,炊器有铜鼎,酒器有附耳铜桶,还有壶、钫、扁壶、杯形壶、壶、九枝灯、镜、带钩等多种容器和服饰用器,有彩绘人物画像的铜筒、铜盆和铜壶,有铜鼓改制的三足案。这些铜器多数属南越国桂林郡守府中的专用品,从多件青铜器刻有“布”字铭文来看,应是桂林郡首府布山铸造的。布山有为郡府生产铜器的作坊,集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这座墓葬是当时桂林郡最高统治者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代表着这个时期广西青铜冶铸技术的最高水平。

西林县普驮铜鼓墓葬,出土铜器270余件,包括铜鼓、羊角钮钟、洗、耳杯、骑俑、跽坐俑、六博盘和各种牌饰。西林县八达乡普驮粮站出土西汉时期铜鼓墓,出土大量铜器,计有铜俑、坐俑、六博棋俑、兽面牌饰等。铜鼓墓是句町族首领的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代表了汉代句町族的最高制作水平。

西汉中期以后,在合浦、布山(今贵港市)、苍梧等中心城市兴起一种錾刻花纹工艺,在青铜器的表面錾刻精细的花纹,除了岭南,在其他地区的青铜器上还未见到。同时青铜还用来制造一些模型明器,也反映当时较高的铸造水平。

东汉及以后,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等大型铜鼓在广西铸造。冷水冲型铜鼓,高大轻薄,纹饰瑰丽而繁缛,鼓面有立体青蛙,青蛙之间还有骑马、牧牛、牛橇、水禽、龟、鱼等形象。灵山型铜鼓体型重,形象精巧,青蛙塑像装饰华丽,主体纹样是骑兽纹、兽形纹、鹭鸟纹,其他晕圈是云纹、雷纹、席纹、四瓣花纹、连钱纹、虫形纹、水波纹、蝉纹。北流型铜鼓形体硕大厚重,最大者面径165 厘米,全身遍饰云雷纹等几何形纹样。这些铜鼓全面反映了当时最高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

图13 大铜鼓:冷水冲型、灵山型、北流型

(三)雕刻工艺

1.石雕

80 万年前的百色手斧,开广西石雕艺术的先河。新石器时代产生石器磨制技术,制作农耕文化的大石铲。大石铲一般都较宽大,扁薄,有短柄,双肩,圆弧刃,器身正面平整光滑。隆安县乔建镇大龙潭出土的一件锯齿袖束腰型大石铲长66.7 厘米,宽27.2 厘米,厚1.9 厘米,为“石铲之王”。

2.玉雕

广西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玉雕,但最发达在汉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各种材质的玉料传入广西,用以制作玉璧、带钩和各种葬玉。合浦黄泥岗一号墓出土的一对子母带钩,淡黄色,罗泊湾一号墓的高足玉杯,用一整块浅蓝色半透明的玉雕琢而成,腹部每两个乳钉镂刻一组谷纹,上下左右穿插排列,口沿和下腹各刻一周卷云纹。一套较完整的葬玉,包括猪形玉握、蝉形玉琀、杏形眼盖、六棱柱形鼻塞和肛门塞、圆柱形耳塞。合浦的汉代玛瑙佩饰主要有玛瑙珠、戒指、耳塞、耳珰和圆雕小动物。玛瑙狮、玛瑙鹅,圆雕,刻工精致,小巧生动。绿松石鸽,几刀刻成,简练形象。

3.滑石雕

汉代是广西滑石雕刻的黄金时代。滑石器主要用作装饰品,大部分用来制作没有实用价值的随葬明器。滑石明器器形有鼎、壶、钫、甑、钵、勺、暖炉、璧、砚台、俑、猪、柱础等。这些器物多形体重,造型优美,表面光洁,做工精细,刀法娴熟,形象逼真,反映当时民间工匠的雕刻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梧州市云盖山汉墓的滑石囷,用整块滑石雕成,盖、身皆圆形,盖作伞形,顶端正中有圆凸,为攒尖顶,身呈圆筒形,一侧刻竖方形框,框内开长方形门,安方形活动门板。底有四方形抹角地台,下以四根八棱形柱支撑,将囷身架空。运用了平切、斜刻、镂雕、琢磨等技艺,切刻平整,琢磨细滑,镂雕干净,不留刀痕。整个作品一气呵成,无错刀补漏,堪称技术老成,是汉代滑石工艺的精品。

柳江县白沙乡新安东汉墓出土的滑石人面具,一套四组,是悬挂在棺木前及侧面,用以镇邪护墓之神器。每组由上下两件构成,上部是一个戴道冠的人面像,隆鼻凤眼,露牙,无下颌,背面有凸榫,下部口含蒲纹璧,口含的一缘切直,凿有凹槽,与人面像背面的凸榫相套合,构成铺首衔环状。

图14 滑石器:滑石囷、滑石人面具

4.其他雕刻

雕刻工艺还有骨雕、贝雕、木雕。新石器时代用禽、兽的骨骼制作工具和艺术品,包括骨锥、骨针、骨笄、骨刀、骨匕、骨凿、骨锛、骨镞、骨鱼钩。在那坡感驮岩出现了商代时期王朝或诸侯国最高统治者举行朝聘礼仪用的重器骨牙璋,还有用蚌壳制作刀、鱼钩、网坠和装饰品,用鳖甲片制作鳖甲刀。木雕难以留存,只见到汉代圆木雕成的木俑、鹅头和兽面。唐宋时期广西木雕傩面已闻名岭外,流入京师,桂州傩面成为贡品,名震朝野。

广西古代艺术品类文物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内容多彩多姿,给人以美的玩味和享受,融入各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铜鼓广西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铜鼓声的消散:声音在壮族铜鼓文化构建与重构中的演变
《广西戏曲》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东兰铜鼓响八方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