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动因与路径选择

2022-02-04郑士鹏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优势现代化国家

郑士鹏

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中国制度特色和优势合而为一的重大制度安排和改革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精神和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并依托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35 页。,目标指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突出强调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中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形势为中国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极大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与外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和总要求,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党和国家机构的职能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并突破了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新型举国体制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融合了大量的创新构想,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从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视角而言,围绕现代化建设,中国的举国体制先后经历了传统举国体制形成、举国体制转型过渡、新型举国体制建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举国体制体现出明确的指向性,形成了特色运行机制。其主要特色和表征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种资源高度集结、攻克发展瓶颈的发展战略。传统举国体制是新型举国体制提出和运行的重要基础,两者的运行过程均加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最终目的均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从内涵上来看,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继承传统举国体制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和需求衍生而来的,其本质是一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色方式。由于时代的差异,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也更具时代性、创新性与发展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关联也更加紧密。2016 年8 月,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指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①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新华网,http://education.news.cn/2016-08/08/c_129213939.htm,2016年8 月8 日。从国家发展的战略来讲,新型举国体制主要是“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为战略抓手,以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实质,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国家强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②何虎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五大重要领域》,《国家治理》2020 年第42 期。。其中,统筹、集中、协同、聚焦等关键词,突出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以看出,新型举国体制在最高目标、实施方式、战略目的等方面,体现出了除旧布新的鲜明特点,其创新之处客观上回应和满足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重大工程建设和推进创新的现实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3 页。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前提条件,客观阐述了在未来激烈的世界竞争中,新型举国体制的深远战略价值。也有研究者将新型举国体制概括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家治理重要的制度优势,是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法宝。”④黄新华、石术:《论作为国家治理制度优势的新型举国体制》,《新视野》2021 年第4 期。这一论断在客观上强调了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包含和兼容关系。可以看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语境下,新型举国体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实现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最高目标,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为战略抓手,以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为核心实质的推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攀升更高层次的创新机制。

从新型举国体制的外延角度而言,科学诠释新型举国体制,关键在于将新型举国体制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境下,理清新型举国体制何以为“新”这个基本问题,并在传统举国体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的对照中,把握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革新意义、跨越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丰富内容。新型举国体制的“新”主要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优势、全球化融合发展新趋势以及人类数字文明新革命这三个“新”的充分、广泛结合。这三个“新”的相互渗透和缔结,满足了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实现精细化、精准化、高质量现代化治理的现实需求。新型举国体制将举国之力集中于自主创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一系列的举措均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可有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提升,促进国家治理在方式上的重点变革,激发出国家治理现代化造福人民的创新效能。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存在诸多异同之处,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转型、创新和升级,契合集体主义的价值逻辑,彰显出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优势,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动因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诉求和内在的根本动因,这主要是源于当前传统举国体制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已经显现,并且建设现代化强国对推进科技创新与跨越形成极紧迫的需求,加之世界历史性变局之下全球化竞争严峻形势的迫使推导,促使新型举国体制成为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发轫点。

(一)传统举国体制与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矛盾凸显

无论是传统举国体制还是新型举国体制,都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推进的“两弹一星”、“石油大会战”、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神舟北斗、航空航天、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项目,集结了全国高精尖人才和有限资源,最后圆满完成,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充分凸显了国家治理与举国体制相结合的战略优越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举国体制的两面性日益明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沉重的民生代价,而民生恰恰是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参照。这种代价也使人们意识到传统举国体制在战略计划上存在的诸多风险。从本质上来看,传统举国体制的根本思维是计划经济思维,这种做法有其历史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从整体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为获得短期的高效益而忽视长期持续发展,具体项目的力量过度集中导致经济社会整体运行效能弱化。进入新时代,传统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当前,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重点解决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农业基础尚不稳固、区域及收入差距偏大、生态环境恶化、民生“短板”突出以及提高治理能力等现实问题。而传统的举国体制在诸多问题的解决上都呈现出弱化的现象,也与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一定的沟壑。传统举国体制在应对国家治理危机、推进围绕创新主题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方面显现出了能力不足与不适用。在这一背景下,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在传统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将实现对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军事、人力资本等多元力量的高度集结,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探寻更为适宜的发展进路。

(二)建设现代化强国对推进科技创新与跨越形成现实需求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的过程。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同样遵循着客观发展规律,是在动态发展中趋于优化的。其目标之一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强国”并非是单纯某一领域的强大,而是全面的、辐射各个领域的,并受世界各国认同和尊重的全面强大和全面现代化。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中,中国要想以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和对西方现代化水平的赶超,必须依靠科技更快速的创新与国家治理的时代性跨越。但目前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多项核心技术仍然被“卡脖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具体改革任务还十分艰巨。“大兵团”式的靠资源堆积和人力冲刺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创新力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型、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从新一轮的科技与数字革命趋势来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科技发展成果极大地改变了国家治理的方式,并且极需全面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需要更精良、更专业的科技投入,并对高知识积累和高水平投入的新型科技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集中攻关的“堵点”,只有实现创新领域的整体性突破,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使现代化强国名副其实。而这种通过建设现代化强国以赢取世界竞争优势地位的构想,需要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保障,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之所以更为适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缘由之一。

(三)世界历史性变局之下全球化竞争严峻形势的迫使推导

从全球化竞争的形势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的最大外部环境特征”①包炜杰:《从“举国体制”到“新型举国体制”:历史与逻辑》,《社会主义研究》2021 年第5 期。。全球化竞争严峻形势的迫使推导,加速了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成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格局出现大变动和调整,各国在诸多领域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已迈进白热化阶段,竞争形势极为严峻。从当今世界各国的国力比拼来看,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即是对世界竞争的一种主动相应和强势参与。对有限资源的集中调用和统筹安排,可以形成短时间内对重点尖端领域的突破性攻克,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技术、人才、制度、文化及经济基础,也为突出制度优势,加速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提供了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领域的竞争形势将更加激烈、直接和严峻,如何在复杂发展环境下对外推进稳定经贸、科技、文化等交流,并实现对内的有效治理,这无疑是对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一种巨大考验。所以,只有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为市场经济注入大量活跃的创新要素,才能有效冲破西方的“技术封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保障,使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对危机的能力逐步增强,并依托强大的发展实力抵御全球化竞争的重大风险。

三、新型举国体制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功能

中国的举国体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取得重大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也使举国体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不断提升的必选方式。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和运行对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更加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将进一步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效能和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价值。

(一)新型举国体制彰显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特色

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性,体现为其正确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并成功利用了这种卓越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②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2020 年第1 期。这充分表明无论是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抑或是宏观、微观的制度设计安排,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所凭借的始终是制度优势。从根本上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鲜明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核心优势,这两种优势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根本保障。新型举国体制之下的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是验证“集中力量办大事”正确性与科学性的客观过程,可有效提升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领导力、强大组织力和动员号召力,突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鲜明政治优势。此外,新型举国体制可全面激发诸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力,凝聚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共识和最强力量,使多元主体紧密团结,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从而达到重点问题快速高效解决的目的。新型举国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局协同优势与有效动员优势,可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载体、主体,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框架之内,而并非是其他的现代化,并最终形成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融合、同频共振的理想局面。

(二)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真理,经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阐释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科学理论和不争事实。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是立足于人民立场的伟大人民精神。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方式,新型举国体制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鲜明人民立场。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一举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在经济发展基础异常薄弱的情况下,全党和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156 项工程”为核心的诸多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完成,成功奠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且完整工业体系的坚实基础。时至今日,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依然依靠人民的首创精神,实现了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诸多领域的突破性发展,充分证明了新型举国体制是否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注入创新力量的关键在人民,决胜在人民。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人民力量的充分凝聚,始终坚持的是人民至上的原则和立场。无论是脱贫减贫、抗震救灾,或是2020年以来举国上下共同抗击新冠疫情,但凡举国体制所涉及的环节均由人民所参与,切中的均是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这也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重点倾斜于民生的根本逻辑。

(三)新型举国体制提升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效能

相较于传统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超越了传统举国体制以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为主的模式,从单一的注重目标实现逐步转变为目标和效益的并重,并注重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商品导向,这一转变,有效弥补了传统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和治理效能上的不足。新型举国体制不仅重视技术链的完善,更看重良好的市场表现,能够更好地兼顾利益分配,实现了“政产学研用”的充分结合,在治理效能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的运行要满足四方面的必需条件,这些条件可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效能。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运行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是使制度安排有的放矢的关键所在,坚持党对新型举国体制整体运行和操作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组织及动员优势,这也是举国体制又被称为“国家动员体制”的另一层缘由。从这一点而言,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无疑是使新型举国体制更高效作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保障。二是举国统一,力量集中。即在经济、人才、物质等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举全国之力实现资源集中以完成特定、重大发展工程或项目,有效满足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基础设施、科技支撑、人才智力等多种需求。三是集体本位价值取向之下的坚实公有制基础。公有制可确保新型举国体制始终维护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对资源的快速、高效运用,最大限度地缩减重点攻坚项目的过程和时间,从而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果第一时间造福人民。其四,清晰具体的攻坚目标及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瞄准的是需要大量资源汇集于一身的重特大工程与项目,目标十分具体,并具有科学的规划性,所解决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问题。依靠系统性的多领域改革与创新,补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短板”,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稳步实现。

(四)新型举国体制突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世界价值

在世界领域空前的历史性变局之下,新兴领域的国际竞争推进了新一轮的人类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秩序的调整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在世界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围绕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清洁能源等核心科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兴起的背景下,中国正在为世界提供的创新能量,将极大地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入发展,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输送持久而强大的驱动力。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新型举国体制积蓄创新力量,协同世界人民重塑世界竞争格局,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公平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在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进程中,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将持续加速,国际格局和力量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将对世界治理体系的公正性、秩序的协调性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新型举国体制为其提供创新引擎,并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加速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新型举国体制可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向世界级的重大项目汇集,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基地,也将为世界孕育出推进人类文明实现新发展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选择,充分证明中国推进人类和平共赢的毅力和能力,使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处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阴霾下的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崭新的路径选择,凸显了新型举国体制高度的世界价值。

四、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的路径选择

新型举国体制“既是应对前进道路中各种风险挑战的国之利器,也是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大创新”①叶青、李清均:《新型举国体制进路:经验证据、机理分析、路径优化》,《理论探讨》2021 年第3 期。。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需在发扬传统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具体要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精准新型举国体制的靶向定位;建立系统完备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治理效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耦合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协同元素;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原动力,攻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形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强大力量。

(一)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精准新型举国体制的靶向定位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新型举国体制之所以称之为是重大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有目标、有规划、有定位。而以明确的目标实施“规划治理”则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方式。在这里,“规划治理”实施的必要条件是采用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更为具体,也更为务实。其对重大攻关项目的靶向定位,充分突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人民属性、领导能力和崇高的政治本色。为此,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一是对标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及治理能力的短板,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微观与宏观目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理论优势与文化优势,努力形成多领域同步创新和发展的新局面。二是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清除制约发展的栅栏,打破固有僵化的藩篱,加快国家治理体制的重构,使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的目标深度契合,破除阻碍政、产、学、研、用充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束缚,进一步丰富和转变政府职能。三是全面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性与创新热情,构建一个具备明确的目标导向,科学的绩效管理,有序的协同攻关以及包容的开放共享型国家治理运行机制,从而整合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价值优势、战略优势、协同优势,真正将这些优势转化为过硬的世界竞争优势。

(二)建立系统完备的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治理效能

系统完备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激发国家治理现代化潜力的基本保障,在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磨合阶段,新型举国体制如何能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突出其治理效能,需把握以下四个关键:一是长期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充分体现在新型举国体制的设计、安排、运行、监督之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宏观决策机制。强化新型举国体制运行中的政府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国家治理的组织机制和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蓝本,以市场推进发展、决定资源的配置,使宏观调控发挥出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创新服务等核心功能,使市场真正发挥出驱动创新的作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和调整市场监管体制,确保市场充分作用于民生,从而激发出万众创新的无限发展活力。三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新型举国体制之下,“只有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并重,才能实现对各个主体的有效激励”②苏贵斌:《新型举国体制:演进、特征与价值》,《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 期。,为此,应持续优化按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进行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努力营造建立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竞争机制,降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成本门槛,激活金融业的发展潜力和服务市场的意愿,为各类市场主体聚焦创新攻坚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夯实法治保障,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运行要求,强化法治思维,实现立法衔接,对重点创新领域进行针对性立法,使新型举国体制始终在法治的框架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耦合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协同元素

完善协同攻关机制是以微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协同共振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和运行新型举国体制,一是正确处理好国际与国内双重环境、两个市场、差异文化之间的关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中国难以替代的世界“超级市场”的绝对优势,全面激发内需潜力,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特色与亮点,积极参与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中国产业技术实现新一轮的创新突破。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好局,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①《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 年1月12 日。。二是以完成重大项目建设为目标,实现多方面力量的协同联动与统筹推进,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和协调好政府、高校、研发机构、企业机构以及用户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促进多元参与主体同心、同向、同时发力。突出新型举国体制的功能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优势,实现政、产、学、研、用的功能渗透和有效衔接,使多元主体在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创新体系中找准角色定位,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政府单一管理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顺利转变。三是突出新型举国体制的成果共享特质与划时代的深远意义,使各类参与主体在集中力量贯彻新型举国体制各项政策的同时,充分获得实践回报,增强大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从而牢固协同创新的精神纽带,释放出市场和主体的创新活力。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原动力,攻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难题

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攻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共同难题,需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原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648 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健全和运行新型举国体制应使改革与创新同步推进。从改革的角度而言,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造物”工程,其本质是创新,在改革的过程中须率先破除的是体制机制梗阻,强化体制机制协同。在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各项改革管理体制,并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运行与规划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共享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营造推崇改革、聚焦改革、集中力量改革的社会生态,从而以改革激发创新,以改革保障创新,赋予新型举国体制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时代特质。从创新层面而言,一是促进治理理念创新。改变传统举国体制“摊大饼”“大兵团作战”的思维,坚持抓重点、抓根本、抓关键,聚焦于持续性地攻克重大项目关卡,解决切中高质量发展要害的难题。二是加快技术创新。《决定》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9 页。为此,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补齐科技短板,强化任务需求及问题导向,瞄准信息、生物、能源、制造等重点领域中“卡脖子”的节点,整合资源、人才、技术、政策力量,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孵化出独立自主、不易赶超和替代的核心技术,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强大的科技动能。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形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强大力量

大国治理的后盾是人民群众,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能背离人民的美好向往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更需要以人民的首创精神为支撑。《决定》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 页。回顾历史,依靠人民改变国之命运,依靠人民壮大发展实力均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健全和运行新型举国体制,着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单纯依靠政府的单线兜底和牵引,还有赖于全民力量的集结,全民热情的汇集和全民活力的释放。为此,一是要在运行新型举国体制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使新型举国体制作用于破解民生难题,使关键领域的创新充分作用于增进民生福祉,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举国体制各项制度安排的认同与拥护。二是充分突出新型举国体制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导向,紧扣人民之所盼、民心之所向、民意之所指的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稳定地提升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果在人民幸福中得到体现。三是坚定不移地走好群众路线,新型举国体制是“举国力量”的制度载体,党的群众路线是支撑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设计优势顺利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从这一角度而言,走好群众路线是维持新型举国体制有序运行,并使其发挥出国家治理功能的正确内在机理。健全和运行好新型举国体制,应始终扎根在人民中间,推进干群团结、合力共践。真正下好“一盘棋”,拧成“一股绳”,调动起全党全国人民同向同行、驰而不息的强烈意愿,从而将丰沛的人民情感注入新型举国体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释放出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

猜你喜欢

优势现代化国家
矮的优势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画与话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