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2-02-03李希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党组成员副会长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友城人文交流

李希奎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党组成员、副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当前我国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秩序和国际格局正面临大变革、大调整,世纪疫情跌宕反复,各类新型挑战不断出现。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间摩擦更加频繁,意识形态对立和国际舆论斗争更加激烈,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升级负面议题,利用其强势国际话语权不遗余力地对我实施攻击抹黑,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难以得到有效传播。

2022年8月2日,聚焦“新时代中国故事”“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在京启动

从内部发展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自身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政治色彩偏重,表现在对外传播主题多集中于宏大叙事,缺乏“烟火气”的日常生活描述,难以让海外受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二是习惯“报喜不报忧”,片面追求正面报道,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避而不谈、遮遮掩掩,给外界造成不愿正视自己问题的负面印象;三是媒体国际化进展较慢,境外发声渠道较少,一定程度上导致“有话说不出”“有理无处说”。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客观上影响了中外人员交流。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全球疫情呈现长期化、常态化趋势,疫情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及跨境旅行,为中外人员交流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一些了解中国、对中国持友好或中立态度的专家学者,做研究使用的往往是疫情暴发前的数据,缺乏新素材、新体会,话语公信力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以上种种表明,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方面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二、深化人文交流的必要性及路径思考

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在这种局面下,人文交流作为我国大国外交三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国家间、政府间关系出现问题,社会和民间的交流才显得更加必要,才更能发挥填补空白的作用。深化人文交流,有利于增进国家及民众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从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交往推动民心相通,推动务实合作,在交流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增进国际认同。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在交流理念上,积极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作用,选好中国故事。着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能够体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中国智慧,即将我们特有的中国价值、中国故事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形式,在中国故事中彰显中国价值的世界意义,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引发国际受众的共情、共鸣,最终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把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作为万物生长繁衍的基本条件。《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中华文明所崇尚的“和”,包含和谐、和平等多重含义。就和谐而言,讲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性,并将不同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在国际交往中围绕“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去传播“共享安全”的中国故事、“和平发展”的中国故事、“合作共赢”的中国故事、“文化互鉴”的中国故事,更易于被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接受与借鉴,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西方强势话语体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交流对象上,重点加强对三方面群体的工作。一是“旅华”精英群体。即在华外国企业高管、媒体记者、智库学者、NGO组织成员和留学生领袖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与国外许多线下交流项目短时间内不便展开,因此这一时期应着重围绕国际舆论热点和总体外交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交流活动,主动答疑解惑,引导其深入地方基层,感受真实中国社会,通过眼见为实、以实破虚、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二是友好城市和地方政府。目前我国与五大洲141个国家建立了2899对友好城市(省州)关系。充分运用友城资源,发挥友好城市及地方政府双多边交流机制和合作平台作用,有的放矢引导中外友城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医疗卫生等互利合作,拓展各领域民间友好交流,助力推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造友城“朋友圈”,引导国外对口友城适时为我发出正义、理性之声,积极营造友华国际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鼓励我各级地方政府动员当地各部门、院校、企业、媒体等民间外交力量积极参与友城工作,围绕我国及本地区发展成就和国际友城合作成果与成功实践,真实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的地方篇章。三是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世界的未来,是守护和平繁荣、开创友好合作的坚实力量。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聚焦历史、艺术、环保、文旅等领域开展交流研讨、互学互鉴活动,扩大共情共鸣共同利益。特别是日韩等重要邻邦,与我同属东亚文化圈,且当代这三个国家青少年没有历史负重,应该以文化同源为切入点,能够增强彼此文化认同和亲近感,对于增进其对华理解、认知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在交流载体上,努力拓展传播和交流渠道。一是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疫情形势下可通过线上视频会议保持交流合作的温度、热度,促进双多边人文交流机制化、长效化。在现有中外媒体合作网络基础上,主动研究网络时代的传播技术、方法、规律,加强同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合作,与外媒平台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拓展面向国外“Z世代”(网络流行词,泛指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也被称为“95”后,是自小同时生活在电子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一代人)等青少年群体的传播渠道。二是尝试重启线下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线上交流虽然能在疫情特殊时期与外方持续保持联系,节约一定时间、空间成本,但面对面交流更有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是消除隔阂误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应尝试恢复并逐步加大智库学者、媒体、意见领袖、留学生等群体的交流互访力度,从各个层面发出中国声音,有助于抵消西方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和片面认知。

猜你喜欢

友城人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福建泉州推进与印度金奈建立友城关系
山东,倾力扩大友城“朋友圈”
宁夏国际友城工作开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