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视域下的美学经济探析

2022-02-03孙舒景

云南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资本主义美学

孙舒景

三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人发展的学说,它将理想社会的实现与人的最终解放置入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考量,从生产力演进的历史逻辑阐释了经济生活之于社会进步和人发展解放的关系,即社会必然要经历三种形态才能达到理想状态,与之相适应,人类要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最终的解放,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历史进程已经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美学经济作为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自20 世纪中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蓬勃至今。物质生产和供给能力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公众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审美成为了社会生产和公众消费时必须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审美因素由经济领域逐渐蔓延到几乎全部的社会生活中,从而使现阶段的资本主义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社会生活特征。那么,现阶段资本主义的美学经济是否突破了三形态理论的论断并在审美普遍化的基础上建构起了新的社会形态呢?审美动因真的如审美资本主义所言是资本主义的起源和增长动力吗?另外,依照生产力演进的逻辑,社会主义也必然要进入美学经济时代,审美因素同样在中国社会现阶段的生产、消费及其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美学经济对社会主义能产生怎样的作用?在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视域下探析美学经济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对当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必须做出的理论回应。

一、三形态理论是社会发展和人最终解放的科学阐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1857—1858 年手稿)》中提出了三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产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人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2 页。该论断对社会发展和人实现最终自由解放的历史逻辑进行了集中的阐释。

首先,人类的解放要经历与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三个阶段。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人类早期历史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但拨开种种迷雾,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历史根本上是一部被经济生活决定了的发展史,人类社会要依次经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三大历史阶段,决定这三个历史阶段的不是人们的主观选择,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生产力还处于手工劳动水平时,人们只能选择“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农业自然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分工以血缘、地域和性别为依据,简单粗放,生产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个体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与这种生产方式对应的具体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发展,机器工业虽然出现但生产力仍不足够发达的历史阶段,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工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之对应的社会形态为资本主义社会。在攫取更多剩余价值这个生产目的的驱使下,社会分工变得日益复杂精细,农业自然经济让位给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宗教让位给世俗,传统社会也就过渡到了近现代社会。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后,生产资料会由全社会共同占有,极其丰富的产品使交换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社会会进入产品经济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与三大经济社会形态相适应,人类的解放要依次经历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阶段。人的依赖性阶段是指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实践能力非常有限的历史阶段,人们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形式受到实践条件的限制,只能依赖于以血缘、地域等为依据的共同体生产生活,因而就产生了人与人的依赖性。在这种社会关系当中,宗法制、家长制式的独裁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式,个人成为了共同体的附属物,主体的、自我的意识还没有真正产生,人处于蒙昧时期。“物的依赖性”阶段生产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发展,交往与实践开始突破了地域、民族等的限制,个人开始摆脱“人的依赖性”的各种束缚而增强了独立性,自我意识已经具备,比起前一个阶段,人与社会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由于资本私有制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越来越深,同时产生出劳动的异化、商品的异化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无论是被剥削者还是剥削者,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最终都成为了资本的附属物,这是所谓“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阶段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阶段完成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结合,社会压迫的根源被彻底消除,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实现了真正的和谐。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形成了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次,人的个别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具有统一性。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囿于粗陋的实践条件和认识论领域的狭隘眼界,历史哲学一直由唯心主义把持构建。唯心史观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或某种客观神秘因素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对人的考察和认识脱离了人的现实性与社会关系,所以论及人的解放只能寄托于神的救赎或者人性自身的改良。尽管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的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构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在社会历史观领域迟迟未能抽离唯心主义泥淖的费尔巴哈,其哲学及个人情感毕生都和“类”及其爱的呓语纠缠在一起,最终也只能把人的发展与解放寄希望于“爱”的宗教和人性的改变。这样的认知不仅遮蔽了彼时的社会现实,同时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是说人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和现实,每个人的生成都会受到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条件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他社会状况的决定和制约;具体的人是指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这样的人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生动集合。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心理情感总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其发展也会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因而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社会则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集合,社会和人互为主客体关系,社会影响制约人的同时,人的存在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态的根本尺度,又直接影响着社会运动。因此,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统一性。分割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关系,只单谈人的自由解放或者只强调理想社会制度建立而忽略人的现实状态必然流为乌托邦式的空想。

再次,人的发展解放主要由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人的发展和解放,人的发展解放是历史的过程,也是现实的活动。发展解放是历史的过程说明人的发展解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从“人的依赖性”阶段逐渐过渡到自由个性阶段的有序历程。发展解放是现实的活动,说明人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及革命的实践力量去除束缚人压迫人奴役人的现实条件,从“人的依赖性”和“物的依赖性”中挣脱出来。其中,“人的依赖性”是指生产力不够发达,在没有认识当然也不能利用自然规律时自然界对人所产生的强大压迫力量,“物的依赖性”是指私有制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束缚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从这个逻辑来看,人发展解放的前提是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这里的经济生活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被其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能力越强大,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摆脱自然对人的压迫,在自然面前获得自由。当生产力足够发达时,公有制彻底取代私有制,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被消除,人的解放得以最终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联合体就会建立起来,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最后,人的发展解放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历史是主体的创造,而主体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即主体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满足了“物”的现实需求后自然而然地会追求精神领域的充实和超越。人是类存在物,是生理属性、精神属性及社会属性的集合,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具有精神属性,除了物质生活外,人还有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而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就是美的追求与创造。马克思强调:“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163 页。可见,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在最初进行的时候就已经内在地包含了美的因素。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去解放自己,劳动不仅生产了“物”满足主体生理的需要,也创造出“美”满足主体心理的需要,实践与审美是统一的。美是主体的创造与追求,更是人类从自然存在物中挣脱出来而证明自身的重要印记。人类吟唱出第一个音符,勾勒出第一幅岩画,烧制出第一个陶器……就已经意味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的结晶。因此,人的发展解放首先是使“物”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然后落脚到精神领域的超越并表现为“美”的创造与满足。物的需要充分满足以后,美的需要就会凸显并在主体的活动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然是以美的创造和美的追求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主体的人创造美并占有美会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美的因素会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环节当中,共产主义是一个好且“美”的社会。

三形态理论视域下,人的存在状态及人的发展解放是和社会现实经济生活直接结合在一起的,经济生活状态是衡量人存在状态的主要标尺。现实经济生活即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也是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统一。因而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考察人发展解放的程度,既要看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也要看人对物的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物的需要与美的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的人。

二、美学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或经济现象,美学经济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且明晰的概念,甚至“美学经济”这一词语也只是众多类似称呼中的一个。较长时间当中,中国大陆学者多将其称为审美经济,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称其为美学经济、意义经济或美感经济,而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的体验经济、英国政府于1998 年提出的创意经济也可归入美学经济的范畴。

2003 年最早提出“美学经济”的德国学者波默把美学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新阶段,是美的需要同经济的深度融合,商品的美学价值成为当代经济组织和运转的核心。波斯特莱尔提出美学正在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竞争力渗透,介入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施密特和西蒙森认为美学营销可以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①邱晔:《美学经济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年,第6—7 页。如果对上述观点进行概括,就是诸多学者都承认美已成为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需求中的核心因素。中国学者邱晔认为:“美学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本质上是一种‘为人’的经济。”②邱晔:《美学经济视角下的生态文明与环保文创》,《环境经济》2020 年第23 期。综合以上定义,并在三形态理论视域下,笔者认为可以把美学经济理解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公众精神需求尤其是美的需求不断增长,围绕满足美的需求而展开的生产生活方式,其特征是美的因素作为基本的标准和要求渗入到生产生活的全部领域。不过,作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美学经济本质上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以及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的统一。相比既往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相比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生产者要把美的因素注入到商品的每个细节当中,以往那种想方设法降低成本的生产模式被高质量、艺术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取代。表面看这是经济领域生产与需求的升级,从实质上说它体现了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存在状态的进步。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第192 页。,审美的要求必然产生于物质需求与功利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

第二,相比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生产者提供的商品突出了个别性和特殊性。商品的个别性和特殊性是产生心理满足感与精神愉悦感的主要条件,消费者通过消费这种个别性和特殊性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个性。三形态理论中,自由个性阶段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与社会之间既高度统一又能充分实现人的个性化发展,彰显自己个人独特的存在。美学经济时代还远远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阶段,但消费活动中对需求的个别性、特殊性的重视,已经清晰地显露出人的发展向着自由个性的不断趋近。

第三,美的要素不但是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必需,也是其他社会生活的必需。审美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全部领域和过程,人们几乎对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提出了美的明确要求,产生出如服装美学、烹饪美学、旅游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居住美学、医疗美学等,美的需求和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直接融合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对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美学经济反映了在生产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人的物质需求同精神需求日益融合的一种关系。三形态理论特别强调人与社会辩证发展的统一性,人在创造和追求美的生活之时,社会作为人的集合也要逐渐完成向美的转变。美学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在经济生活基础上对社会新的生活风貌的整体概括,已具有了文化的特质,反映了社会形态的阶段性质变。

21 世纪以来,不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美学经济已经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性的社会生活,很多人认为它代表了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那么,作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历史趋向,美学经济是否意味着人更进一步的自由和解放呢?如果不考虑社会制度的差异,美学经济只是一个中性的概念。问题在于,任何社会的经济生活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也是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统一。社会制度不同,尤其因为经济所有制的差异,决定了美学经济与不同社会及其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三、美学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美学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美学经济强调审美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作用,生产“美”、提供“美”成为许多国家生产与经营的原则,无论物质形态商品,还是非物质形态商品,美学价值都占据了商品价值的多数,消费者对商品也不像过去那样注重其实用性,是否具有足够的审美因素是当今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主要理由。更重要的是,美学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美的强调和推崇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态度和全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审美因素从经济领域快速地渗透到文化、政治、民生等诸多社会领域。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更成为了新的文化符号,不断催生出新的行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让人类社会呈现出新的风貌。

审美资本主义认为审美在资本主义最初产生时就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文艺复兴发生前,欧洲社会长期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教会统治素以倡导禁欲主义而著称,禁欲主义要求人们彻底否定世俗生活的欢乐并通过虔诚地信仰上帝而获得灵魂的救赎。文艺复兴时期,享乐主义盛极一时,人们开始把追求感官的享受当作人的本性,让欲望得到满足蔚然成风,并以这种形式去反对禁欲主义。消费是满足人欲望的基本途径,奢侈性的消费不但能炫耀自己的身份,也能彰显自己独特的存在。部分西方学者甚至将审美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结合在一起,如德国社会学家桑巴特分析资本主义起源时就认为奢侈生活的欲望及其支配下奢侈消费是资本主义经济起源的主要因素,从所谓宫廷品味开始,奢侈性的消费已和审美紧密结合到一起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学者奥利维耶·阿苏利也指出,20 世纪末至今,审美动因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审美作为动力一次又一次完成资本主义这个巨轮的续航,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推动着资本主义的重构,让资本主义不断实现自我的更新。如果用马克思三形态理论对这些观点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它们存在两个明显谬误:其一,以主体的审美动因作为关键解释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抹杀了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二,夸大资本主义再生的能力,强调资本主义能够“重新”建构,甚至将资本主义美学经济定位成新的社会形态属于历史终结论。

依据马克思三形态理论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国家美学经济的产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尤其生产力发展的基本逻辑,是工业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今阶段的必然结果。二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秩序进入相对稳定时期,20 世纪50—70 年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黄金周期,新的技术革命不断发生并进入到生产领域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产能过剩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第17 页。,消费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更加重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导让位给了消费主导。如何把商品顺利地交换出去,关系着利润的实现和资本经济的正常运转,也关系着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但是这时资本家发现他们不得不面对日益挑剔的消费者,商品数量越多,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就越多。消费者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在乎商品的美感、消费的体验感和消费的个别性。因此,要把商品顺利交换出去,需要生产者主动进行营销手段的更新。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竞争极其惨烈,生产者降低价格争夺消费者只会使商品持续微利化。美学经济能够通过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与经营的独创性、消费者主观的强烈体验等提高商品的附加值,避免或减少微利化带给生产者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吸引消费者,生产者一方面加强了对商品的包装,尽量让商品在外观上显得精致;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广告对商品在功能、效用和社会意义上的独到之处进行不遗余力地宣扬。几乎所有广告话语都强调其商品能够让消费者充分地享受和占有美,从而在消费中找到前所未有的美的体验。而且,美学经济在生产中使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技术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传统往往顽固难易,这些新技术之所以被公众接受,就是美学经济提供的商品能够引发公众的心理共鸣。工业社会中人的独立性与个性不断增加,代表着独立性与个别性的商品才能博得消费者的欢心,“感官愉悦这一个原因就足够了:‘我喜欢它’比‘这是好的设计’更重要”①[美]弗吉尼亚·波斯特莱尔:《美学的经济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年,第11 页。。美学经济提供了人需要的物,也提供了人需要的精神满足感。由上不难发现,美学经济产生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说,现阶段社会生活中对于美的重视和倡导,是物质生产能力提高以后人们精神需求做出的正常回应。

四、资本主义社会美学经济批判

美学经济首先产生在美德英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拥有当今时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商品生产与供给的能力极为强大,任意一家垄断性企业都能为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提供足够的商品。仅就其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美学经济理当为这些国家的人民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然而由于资本私人所有制的存在,就使得美学经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一方面,必须承认,美学经济确实给美德英法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公众带来了生活的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满足了社会公众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被奉为上帝的消费者选择商品时常常会报以挑剔的眼光。如果说马克斯·韦伯笔下的资本主义阶段必须通过理性节约才能促进社会增长甚至还要为如何节衣缩食而锱铢必较的话,那么现阶段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挑剔足以成为社会生产力空前进步的巨大动力。商品与美的因素充分结合不但是生产能力提升的结果,也意味着商品本身要满足人更多更高的要求,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总体进步。并且美学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它的继续发展依赖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美学经济产生后也在不断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新事物都是从旧事物的母腹当中孕育出来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美学经济是为适应社会公众对美的需求不断提升而产生的经济形式,尽管资本还是要追逐剩余价值,但面对市场“上帝”的挑剔眼光,美学经济会依照消费者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进行生产,而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序肆意地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计划将社会实际需求纳入自己的生产活动,这当然还不是三形态中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计划性生产,但这的确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着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作出的积极回应——“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88 页。。这一点恰恰印证了马克思三形态理论的正确性和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预言。很多人将第三种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当成乌托邦式的空想,认为它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美学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生产主动适应社会与人需求而生产,反映了生产力越是发达,就越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印证了人和人类社会就是依照三形态阐述的逻辑那样发展的。资本主义美学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是它的产生可以视为全新事物的萌芽。

另一方面,美学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根本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仍然处于“物的依赖性”阶段。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经济生活及其决定的其他社会生活的总和。社会形态更替是生产力逻辑与主体自觉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以生产力领域质的变迁而引领的社会生活整体的质的变迁。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没有被颠覆的情形下,美学经济只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质变,在实质上它并非新的社会形态,更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会革命。

总而言之,以审美的普遍性而达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和解放注定是空想。因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46 页。。三形态理论关于人的解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逻辑演进为基点和动力,包含着人物质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等,最终要让人获得独立性和自由个性。获得最终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只能在第三阶段实现,这个阶段是人摆脱了各种依附关系后彻底解放的阶段,是人得以充分自由化个性化的生活状态。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按照事物的规律以及自我需要进行实践。实践活动不再拘泥于物的满足而是创造和审美的内在统一,审美是人实践的内容,也是个人存在的彰显,主体通过实践审美构建出与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整个外部世界高度和谐统一的关系。历史的发展规律从来就不是剥离于人生活之外的抽象规律,而是在人的真实感性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规律。从现实发展阶段来看,社会主义虽然还未完全进入人发展的第三阶段,但它始终体现着对资本主义的替代和克服,是为进入第三形态和第三阶段所做的全面准备。限制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经济根源被消除了,社会主义把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和持续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因而社会主义美学经济的目的和效果与资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美学经济以人为目的,在创造并占有美的经济生活中,人不断完善自身,越来越多地实现着对自我本质的占有。社会主义是由发展着的生产力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构成的过程,每一阶段都会表现出与前一阶段不同的特质和社会生活特征,美学经济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满足人更多需要的基础上推动着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和精神不断进步,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个性。

生产力演进的逻辑决定了美学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需经历的历史过程,在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视域下,完全有理由把社会主义美学经济视为推动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是劳动者自身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同时也在为社会向未来更理想的状态前进开辟着实践之路。

猜你喜欢

生产力资本主义美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盘中的意式美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妆”饰美学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