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裂缝问题的分析治理

2022-02-02刘正云

湖北电力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高压杆塔灌浆

刘正云

(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63)

0 引言

特高压输电线路目前已成为我国骨干网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工程实践中,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施工建设工艺质量要求高,运行中承受很大的杆塔、导地线荷载,所处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时刻面临外部环境的考验。近年来,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裂缝偶有出现,裂缝成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基础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的缺陷;2)线路外部环境超设计条件;3)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基础裂缝的产生与发展,将使基础的稳定性、承载力和耐久性大幅下降。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可靠性要求高,停电周期短,检修难度大,裂缝检测制约因素多,处理困难。有鉴于此,本文从基础设计、施工、运维过程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基础裂缝的成因,介绍裂缝检测、原因分析的一般方法,给出不同裂缝的分类治理措施,并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本文阐述的检测分析和加固措施适用于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的桩基础、掏挖基础、台阶基础、板式基础等类型,超高压、高压输电线路基础也可参考。

1 基础裂缝的分类

特高压线路基础作用力大,基础施工工艺要求高,如果运行过程中基础出现裂缝,将严重影响基础安全稳定运行。近年来,国网湖北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发现和处理过8 基特高压基础裂缝问题,占运行总数的0.3%,由此可见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裂缝问题并不鲜见。

由于杆塔与基础之间是靠预埋在混凝土里的地脚螺栓进行力的传递,而地脚螺栓与混凝土的结合特点,使基础立柱上部受到较大的力,因此基础裂缝一般发生在基础上部,尤其是立柱顶面至地脚螺栓底部的范围[1]。裂缝的形态通常是在基础顶面放射状或环状,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有的放射状裂缝延伸至立柱侧面向下深纵发展。常见的基础混凝土裂缝按深度的不同可分为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表面裂缝是混凝土表层较为细小、浅层的裂缝,一般是由于混凝土浇筑后硬化期间水泥水化热导致内外温差较大,养护不当产生的温度裂缝,如图1 所示。表面裂缝通常深度不深,危害性较小,影响外观质量,但有可能会进一步发展。深层裂缝可由表面裂缝发展形成,部分切断了基础结构断面,对耐久性产生一定的危害,如图2所示。贯穿裂缝可经由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发展而成,完全切断基础结构断面,破坏了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危害比较严重,如图3所示。

图1 表面裂缝Fig.1 Surface crack

图2 深层裂缝Fig.2 Deep crack

图3 贯穿裂缝Fig.3 Perforated crack

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裂缝成因非常复杂,需要运用现场勘察、检测试验等手段,结合运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基础裂缝的原因

2.1 原材料问题

一般来说,特高压工程建设采用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钢筋、商混采购、运输和使用较为规范,砂、石、水泥、水、外加剂等原材料出问题的较少。但早期工程及山区杆塔基础多使用自拌混凝土,材料采购、运输、现场拌合等环节中,如果施工管理不严格,有可能出现混入不合格的骨料(例如碱骨料)的情况,甚至使用商混的也有不合格的个别情况。如果混凝土骨料中含有碱活性成分,该成分在长期运行中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因体积膨胀而导致裂缝。原材料问题一般可以通过钻芯法、化学分析法进行判断。

2.2 施工质量问题

自拌混凝土配合比不合格,商混运输、施工时间过长,拆模过早、养护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是混凝土质量发生问题的原因,导致裂缝形成。浇筑中夹渣,施工中下料、振捣不规范导致的骨料离析情况也是常见原因。特高压输电线路与较低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相比,杆塔基础的体积明显更大,其施工养护的工艺要求更高,控制不当可能会造成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过大导致的温度裂缝,以及内外干缩差异过大导致的干缩裂缝。对于较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格,浇筑方法不当,养护期间覆盖保温、浇水保湿措施不到位,拆模后未及时回填等,均可能产生裂缝[2-4]。

钢筋笼制作安装不符合设计图纸,保护层过大也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浇筑和养护期间如果发生模板、支架、支撑变形,垫层、地基沉陷等情况,则会导致混凝土结构性裂缝。模板过早拆除也会导致裂缝和破损。

基础尺寸规格不符合设计图纸,不满足施工及验收规范[5-8],导致基础承载力不合格,产生裂缝。

施工质量问题一般可通过外观及尺寸检查、混凝土强度检测、钢筋探测、低应变检测、钻芯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判断[9-14]。

2.3 设计问题

特高压工程均需遵照相关设计规程规范进行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实施,较超高压输电线路更为严格。虽然设计对于输电线路杆塔基础长期运行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已有考虑[15-16],但也可能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考虑未尽周全。例如,位于软土地基的基础,对较大尺寸的基础桩帽不设计配筋,桩帽底部土层不坚实,基础桩帽有可能会因为在长期运行中承受杆塔传递的动态荷载,在轻微缺陷诱发、积累下产生裂缝。

2.4 外部环境影响

自然灾害、滑坡、沉陷或超设计负荷运行等情况可能导致裂缝。该类问题可通过现场勘查,开展杆塔倾斜、基础高差沉降测量,观察周围环境,调取岩土勘察记录,并对照验收记录、运行记录,进行分析判断。

部分寒冷、潮湿、昼夜温差较大的高海拔地区,在基础原有细小裂纹的诱发条件下,有可能会发生“渗水-冻胀-融化-再渗水-再冻胀”的循环冻融裂缝或脱皮现象。

对基础裂缝具体原因的探究,应结合检测试验结果,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多种可能性逐一进行排除。

3 基础裂缝的检测

3.1 现场勘察

现场勘查应观察和记录裂缝的形态、部位、宽度、数量、走向等,必要时开挖检查裂缝的延伸情况,一般开挖深度不超过1 m,超深开挖应先校核基础稳定性,不影响安全方可开挖,开挖后应及时回填;观察周边地质、地貌和环境,以及杆塔塔材有无变形,测量基础高差沉降、杆塔倾斜等相关数据,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地勘资料、施工及验收记录。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下一步分析的前置条件。

3.2 制定检测方案

对于较为严重或不易判断的裂缝,应制定检测方案,选定检测方法和手段,作进一步的检测分析。检测方案应包括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方法、进度计划、配合措施等主要内容,涉及到钻芯等有损结构的检测方法,应以不影响结构安全为前提,取芯的部位、大小、长度、施工方式应经过论证,委托检测单位、设计单位和相关专家共同确认,依照相关规程进行。

3.3 现场检测方法

基础裂缝的检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当使用一种方法不能做出判断时,应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对多个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主要检测方法。

3.3.1 外观质量检查及裂缝测量

测量基础结构尺寸、裂缝宽度,检查混凝土外观质量情况。从实际经验来看,一般裂缝处于基础桩头或桩身上部,超过地脚螺栓深度的较少。开展完整的基础检测工作,应尽量挖出完整长度的裂缝,进行完整的检测,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对细小的裂缝可使用专门的裂缝测宽仪测量裂缝宽度,检查和测量时应对缺陷部位拍照并绘制裂缝分布图,作为综合分析的依据。

3.3.2 混凝土强度检测

采用回弹仪检测法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必要时可取样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回弹检测时应同时进行碳化深度检测,修正回弹值[14]。

3.3.3 钢筋探测

用钢筋探测仪沿基础顶面和侧面进行全面探测,并绘制钢筋分布图,对照原设计图纸,分析钢筋布置、保护层厚度是否合格。

3.3.4 桩身完整性及缺陷检测

桩身完整性及缺陷检测的主要方法有低应变检测法、声波透射法、钻芯法[10-11]。

低应变检测法可用于桩身完整性检测,缺陷程度及位置的判别,该方法的原理如图4 所示。采用低应变检测法时,对桩身截面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应采用其他方法辅助验证低应变法检测的有效性[11]。

图4 低应变反射波法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low strain reflected wave method

声波透射法可用于灌注桩、掏挖基础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对缺陷位置、范围和程度进行判别[11],该方法的原理如图5所示。声波透射法检测一般需要有预埋的声测管,使用声波检测仪进行检测,也可借助钻芯孔进行检测,但至少需要钻2~3个孔才能进行检测,且由于受限于塔脚靴板影响,孔位的布置较难满足规范的要求,钻孔数量过多对于桩径不大且已存在缺陷的基础来说是否恰当,需要慎重研判。

图5 声波透射法示意图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sonic wave transmission method

钻芯法可用于判别桩身完整性、桩长、桩底沉渣厚度、混凝土强度和施工质量。对于沿纵断面发展的深层裂缝,为了观察裂缝在混凝土内部发展情况,施工质量情况,以及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化学成分分析等,可进行钻芯取样。钻芯取样的位置一般安排在裂缝较大部位,避开钢筋、塔脚靴板,实际操作中对于中、大型钻机还需避开塔腿斜材的干涉,因此需要精心选择。钻芯孔径根据钻头、芯样试验要求和粗骨料种类来选取,考虑到对基础整体性的破坏越小越好,一般孔径为70 mm~120 mm 为宜。对于较为严重的裂缝,为了对原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钻芯的深度应超过裂缝纵向深度;有横向裂缝的,一般钻心深度视具体情况应超过桩身三分之一桩长(弯矩最大处)以上。怀疑有骨料离析、断桩等问题的还应加深,直至全桩长。可以边钻芯边观察,根据芯样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对于表面裂缝等浅表问题,也可取0.5 m~1 m的短芯作为观察和分析使用。钻芯结束后,如果质量评价合格,后续不需使用该钻芯孔,应及时用水泥浆从底部向上封灌。如果评价不满足设计要求,应暂时封存钻芯孔,留待后续加固处理,但时间不宜过长。

桩身完整性的评价分类如下[11]:

I类桩:桩身完整;

II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

III 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应进行承载力校核;

IV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应进行工程处理。

3.3.5 裂缝深度检测

可采用超声法检测裂缝深度,其原理是利用声波绕过裂缝的传输距离来计算裂缝深。当基础结构只有一个检测剖面,估计裂缝深度又不大于500 mm 时,可采用跨缝或不跨缝的单面平测法进行检测[11]。该方法的优点是可进行无损检测裂缝深度,缺点是检测精度受混凝土内部缺陷、钢筋、检测面形状(是否平面)等多种因素影响。平测时应在裂缝的被测部位,以不同测距,按跨缝和不跨缝布置测点(布置测点时应避开钢筋影响)进行检测。

3.3.6 化学分析

结合基础钻芯进行取样送检,主要目的是分析混凝土中使用的骨料、水泥是否合格,并开展碱活性分析,判断有害成分是否超标。

4 特高压基础裂缝的治理措施

4.1 常用的加固处理方法

4.1.1 表面封闭法

对于0.2 mm 以下细小的表面裂缝,经过检测、观察如果裂缝不再发展,可采用低粘度的改性环氧树脂进行填缝处理[17]。施工前应清除表面松散物,在干燥条件下,用低黏度的环氧树脂胶液材料均匀涂敷在裂缝中。

4.1.2 裂缝注浆法[18]

对于较深的裂缝,可采用注射法、压力注浆法进行处理,该方法还可以与其它加固措施组合运用。注浆材料主要有改性环氧树脂、超细无收缩水泥注浆料、改性聚合物水泥注浆料、不回缩微膨胀水泥等。有机类材料流动性和填缝效果较好,但耐久性不如无机材料;无机类的注浆材料耐久性较好,但流动性不如低粘度的有机材料,适用于1 mm以上的静止裂缝。注浆方法如下:

1)沿基础主柱裂缝刻“V”型槽,在裂缝处钻注浆孔,孔径一般比注浆管直径大1 mm~2 mm,孔距不大于500 mm。钻孔必须避开基础钢筋和地脚螺栓,必要时注浆孔可适当倾斜。基础钢筋和地脚螺栓位置可采用钢筋探测仪确定,钢筋探测仪无法定位时也可凿开混凝土保护层定位;

2)用毛刷清理基础主柱裂缝和注浆孔,并用高压风枪吹净灰尘,插入注浆管,用环氧胶泥等封闭裂缝表面,形成密闭空腔,最上方的注浆孔可作为溢浆孔;

3)自下而上注入改性环氧树脂,注浆压力0.4 MPa~0.6 MPa,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或减小压力。当浆液在10 min~15 min内不再下沉时,则可停止注浆。

4.1.3 钻芯孔灌浆填充法

本文的灌浆填充法主要指利用钻芯孔作为压浆通道进行灌浆填充。钻芯如果发现混凝土配合比不合格、骨料离析等质量问题,可利用钻芯孔进行压力灌浆,使水泥浆料渗透到离析的骨料缝隙中,提高桩身的完整性,部分恢复混凝土强度,可使用无收缩的早强水泥提高效果。

4.1.4 外包围加固法

该方法适用于基础有深层裂缝,承载力和耐久性下降,裂缝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经过评估校核可加固后使用的情况。基本思路为:在裂缝注浆的基础上,对需要加固的范围进行表面处理;外加钢筋混凝土进行包覆施工,以阻止裂缝进一步发展。为了使新旧混凝土的结合良好,应先进行旧基础的清表凿毛,涂刷界面剂,再浇筑新混凝土。为了提高承载能力,还可以用外包型钢加固法作为辅助,即在注浆包覆之前用型钢或抱箍对基础进行外包加固处理。

4.1.5 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18]适用于需要提高基础承载力的情况,应按受压或受弯构件进行验算设计,原基础强度不得低于C13。特高压基础增大截面加固时,应先进行清表凿毛,再采用植筋技术与原混凝土进行结合。植筋时可在混凝土侧面置入抗剪钢筋,并与外包钢筋网焊接。对于有承台的基础,为了提高抗拔力,可在承台上植入纵向螺纹钢作为补强的主筋,并与外包钢筋网进行焊接,植筋完毕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增大截面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增大部分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60 mm,为减少增加的厚度,可以用自密实混凝土或掺有细石的灌浆料,还可以同时掺入钢纤维以进一步增加强度,防止开裂。增大截面加固法还可以与其它方法组合运用。

4.1.6 延缓碱骨料反应措施

碱骨料反应尚未造成破坏性裂缝和后果的,首先清除表面松散物质,先进行表面封闭或注浆封堵,然后在混凝土表面和内部充分干燥的条件下,喷涂或涂刷憎水性材料进行防护[19]。其原理是尽量减少基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隔断碱骨料反应产生的条件。喷涂或涂刷憎水性材料时,应达到一定的厚度,不得有漏涂。表面憎水性防护材料可使用渗透性防水剂,遇水后能化合结晶为稳定的不透水结构,防止混凝土渗水引起碱骨料化学反应。

处理完毕后还需进行长期监测,观察措施的有效性。

4.2 基础裂缝处理的注意事项

严重裂缝的处理和复杂、危险性较大的加固施工,应进行专项加固设计,经过专家组评审通过,制定加固施工方案,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并加强过程管控。

对于施工可能造成基础的扰动影响,例如,深层开挖等,应进行安全评估,加强设计验算校核,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防止施工中基础结构失稳和破坏。例如,在杆塔上打反向临时拉线,对该基础进行卸载,再行加固施工。

施工应选择良好天气时进行,避免有风、冰、舞动等外力影响时施工。为减少特高压线路运行风险,优化施工计划,尽量减少基础开挖加固完成之前的暴露时间,必要时采取措施卸除基础受力后再施工。

加固施工应按工程管理要求进行,对原材料、施工质量依据相关规程进行严格的把控,开展相关的检测试验。加固施工、养护完毕应进行专项验收,相关记录资料归档管理。

后续运行中应进行长期监测,评估是否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例如,可以采用北斗精确定位系统对杆塔基础的位移情况进行毫米级精度的全天候不间断在线监测[20]。

对于比较严重的贯穿裂缝、碱骨料反应导致的破坏性裂缝,影响到结构安全,经过监测与评估不能继续使用的,应考虑更换基础。一般运行阶段杆塔导线已架设其上,不便于拆除更换,可用技术改造手段在附近选址重建,更换前采取临时加固或安全措施,并加强监测。

5 基础裂缝分析处理案例

下面以某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2810 号杆塔B 腿基础裂缝问题为例说明分析处理的一般过程。

5.1 基础裂缝原因检测分析

5.1.1 设计参数

该基础型式为掏挖式基础,对应杆塔为直线塔,设计条件为覆冰厚度15 mm,风速27 m/s;基础主柱直径1.2 m,桩长7.2 m,扩底直径3.1 m,设计露头1.5 m,埋深5.7 m;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5。

该杆塔位于山顶,地质情况(由浅至深):1层为约0.4 m 厚的粉质粘土,上部含腐植质;2 层为约4.0 m 厚的页岩,强风化,泥质结构,具水平簿层状页理构造,岩体破碎,呈碎片或碎块状;3 层为约10.6 m 厚的页岩,中等风化,泥质结构,具水平簿层状页理构造,岩体较破碎。

5.1.2 现场勘查

桩身顶面共发现12条明显裂缝,1条环向走向,其余均与环向裂缝相交并由支座中心向外发散,裂缝宽度在0.4 mm~4.0 mm 不等,如图6 所示;侧面共发现7条明显裂缝,裂缝宽度在0.2 mm~2.0 mm之间。周围地质环境正常,无滑坡、沉降、边坡垮塌、外力破坏等现象,测量基础尺寸规格符合设计,四腿高差满足规范要求,无杆塔倾斜、塔材变形等异常情况。查阅施工及运行记录资料,该基础于2009 年6 月22 日浇筑,采用人工掏挖,以及人工上料、现场机械搅拌、机械振捣的浇筑方式,原材料均为正规供应商且有材质证明和试验报告,基础浇筑完成后经质检验收合格,2011年9月16日完成组塔,2017年发现基础裂缝,运行期间无舞动,无超设计的覆冰、大风等异常情况。

图6 B腿基础裂缝及分布图Fig.6 B-leg foundation crack and distribution diagram

5.1.3 现场检测

采用回弹仪检测混凝土强度推定値36.1 MPa,满足设计要求。用钢筋探测仪探测,主筋数量及间距基本与设计图纸一致,保护层厚度基本合格,如图7所示。

图7 钢筋扫描成像图Fig.7 Reinforcement scanning image

低应变结果显示浅部0 m~1.2 m左右有明显缺陷,对基础本体实施2 处钻芯,孔芯一长度3 m,孔芯二为全长(7.2 m)。孔芯一芯样结果显示0.12 m~0.4 m处发现桩芯松散破裂,1.2 m~1.6 m 处为纯石料,未见水泥砂浆,其余部位取芯完整;孔芯二0.9 m~1.2 m 处为纯石料,未见水泥砂浆,其余部位取芯完整,如图8所示。桩身完整性综合判别为III类。

图8 B腿第一段芯样Fig.8 B-leg core sample of the first section

5.1.4 分析结论

根据现场勘查、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可以排除设计问题、外部环境影响、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该基础裂缝产生的直接原因为配合比不合格,基础上部结构(0.12 m~1.6 m)混凝土离析并缺少砂、水泥,判定为施工质量问题,基础耐久性受到影响,应进行加固处理。

5.2 制定加固案

针对上述某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2810 号杆塔B腿基础裂缝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处理方案为:挖开桩头全部裂缝范围,采用裂缝注浆法进行裂缝灌封;利用2 个钻芯孔进行水泥浆高压灌浆,使内部离析的骨料重新与周围混凝土结合为整体;用钢板抱箍进行外包加固;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外包围加固,同时起到加固范围全封闭,防止受潮的效果。

5.3 加固施工

5.3.1 基础开挖及清表

根据裂缝纵深高度,考虑到基础稳定性,将开挖深度确定为原状土以下2 m,不允许进行放坡大开挖。基础开挖到目标高程后做好清底,确保浇筑的混凝土落在原状土坑底。为减少暴露时间和扰动,应在加固施工前采用人工开挖,避免土层扰动和损伤基础。开挖后应对基础立柱表面进行清洗,除去浮尘、渣土,保持干燥状态。

5.3.2 安装钢抱箍

从立柱顶面往下加三道钢抱箍,每道抱箍高170 mm,间距225 mm,钢抱箍钢板厚度14 mm,加工成两个半圆,由6.8 级M24 螺栓连接。抱箍安装前,在混凝土表面涂刷包钢胶,保证抱箍与混凝土表面均匀接触。螺栓安装扭矩按相关验收规范取250 N·m。施工过程中轻拿轻放,避免磕碰基础,造成基础主柱进一步损坏。在浇筑外围混凝土前,做好基础主柱防水,防止雨水进一步侵入裂缝。

5.3.3 钢筋混凝土包裹加固

在基础主柱和钢抱箍外围浇筑钢筋混凝土进行包裹,加强原基础主柱承载力,同时防止雨水侵蚀。主柱外围浇筑混凝土厚度500 mm,高度范围3 000 mm,基础主柱顶面300 mm 厚钢筋混凝土封顶。从里往外布置两道环形钢筋网,顶面布置∅8钢筋网。通过两道箍筋有效较强环向的箍紧效果,控制裂缝发展。基础顶面加盖钢筋网,更有效防止顶面裂缝进而防止雨水侵入。

5.3.4 钻孔高压灌浆和裂缝灌浆

所有钢抱箍安装并紧固完成后,对立柱顶面的两个取芯钻孔进行高压灌浆作业,然后进行裂缝灌浆。钻孔灌浆和裂缝灌浆施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混凝土加固单位进行,并应严格执行国家现行加固技术规范。裂缝灌浆施工工艺如下:

1)清查裂缝。根据裂缝调查检测报告及灌前的裂缝检查将裂缝进行分类,统计裂缝的长度、宽度,将灌浆的裂缝分区绘于展示图上,并进行编号。

2)灌浆裂缝缝面处理。骑裂缝两边各2 cm 宽切V 型槽,用钢丝刷及吹风机将缝面的碎屑粉尘清除干净,露出混凝土硬基层,为封缝作好准备。

3)钻孔。根据裂缝情况采取骑缝钻孔或斜穿缝面孔,对于贯穿性裂缝或深层裂缝采用冲击钻钻Φ12 mm 孔,对于非贯穿裂缝,视缝宽、缝深情况采用冲击钻钻小孔。斜孔沿裂缝两侧梅花状布置,穿过缝面0.2 m~0.3 m,以保证垂直裂缝或斜裂缝都可进行有效灌浆,如图9 所示。钻孔的孔距、排距应视裂缝宽度、畅通情况、浆液粘度以及允许压力而定。钻孔后应清除孔内粉尘与碎屑。

图9 灌浆孔剖面示意图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grouting hole section

4)灌浆。向钻孔内灌浆前,先将立柱表面的杂物和尘土清理干净,封闭裂缝,然后掀开钻孔上的遮盖物,用高压气体吹出钻孔内的粉尘,最后高压注入浆液,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填充立柱基础的缝隙。

5.3.5 浇筑钢筋混凝土

浇筑混凝土前将基础主柱未被钢箍套住部分凿毛并清理干净,涂刷界面剂,绑扎钢筋网,用C25 混凝土进行浇筑,将开挖部分基础立柱和钢抱箍一并浇筑,然后进行养护。

5.4 效果检查

该基础加固完毕后,经过5年时间的运行观察,无明显的问题,加固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6 结语

特高压输电线路杆塔基础的施工工艺要求高,其受力传递路径集中且远大于超高压线路基础,由于其长期暴露在野外,在受到杆塔传递而来的复杂、动态的荷载时,可能存在局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且常年受到风霜雨雪的侵蚀,容易产生裂缝。近年来,特高压基础裂缝问题有增加的趋势,业内尚未见有已推广的成套可供参考的分析处理标准。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特高压基础裂缝问题的分析处理经验,整理出一些典型做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促使更多人共同参与,推动特高压输电线路基础裂缝处理方法标准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特高压杆塔灌浆
新型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短路接地线的设计研究
基于北斗的高压输电杆塔智能实时监测技术与应用
谷子灌浆期喷施硫酸锌增产
大面积超厚层灌浆料施工工艺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无盖重固结灌浆在乌弄龙水电站的应用
小满过麦畴有感
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失效绝缘子判断的仿真计算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
特高压交流工程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