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的基本形制和地理位置

2022-02-01秦旭光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战国

秦旭光,李 双

(1.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2.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2001 年6 月25 日,鄂尔多斯市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秦长城遗址,时代为战国[1]。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后,该段长城名称为:秦昭王长城·纳林塔段[2]。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以下简称“调查报告”)中,命名方式有所不同,以时代为主,旗县为附的方式命名为:鄂尔多斯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以下简称“纳林塔段”)[3]。本文为保持名称的一致性,采用《调查报告》中的名称。

2007 年至2010 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遥感测绘院以及各盟市、旗县区文物管理部门及专业人员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城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2011 年5 月,此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全面验收[4]。2014 年,原鄂尔多斯市文化新闻出版(文物)局(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前身)组织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鄂尔多斯市境内各时期长城资源保存现状进行了复查。2017 年至2018 年,对鄂尔多斯市境内战国秦长城又进行专项核查,并首次采用了航拍技术,对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形制的新认识也是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

鄂尔多斯地区战国秦长城较早的有关研究以史念海先生[5]和李逸友先生[6]为主,并以黄河边上的末端位置成为讨论的焦点,相关研究以史念海先生鄂尔多斯境内长城在十二连城附近为止点和以景爱认为长城从包头地区过黄河的分布走向为主[7]。鄂尔多斯境内战国秦长城,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区东部,周边地形沟壑纵横。长城墙体结合自然地形地貌等因素,蜿蜒曲折,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由南向北进入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向北经过准格尔旗纳日松镇,再向东北经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最后向西止于东胜区塔拉壕镇。其中,伊金霍洛旗战国秦长城全长41 公里,起点为纳林陶亥镇三界塔村,终点为曹家塔村。纳林塔段则是属于伊金霍洛旗境内战国秦长城的一小部分,也是鄂尔多斯市境内战国秦长城墙体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性的段落。

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布尔陶亥镇纳林塔村内。东侧紧邻束会川,南侧为巴龙兔沟,处于西-东流向的巴龙兔沟与西北-东南流向的束会川交汇处北侧台地顶部,属于束会川的中游地带,束会川则由西北-东南向汇入牛孛牛川,终入窟野河。该处台地名叫乌兰敖包圪旦,因采用红色石头于纳林塔段墙体上堆垒敖包而得此名,现今仍在祭祀使用。(图一)

图一 纳林塔段地理位置图

综合史料,结合航拍与地表调查分析,对纳林塔段墙体形制、构筑形式、防御方式以及战国秦长城的分布成因等情况形成四点认识,分述如下。

一、纳林塔段的墙体形制

在《调查报告》中,战国秦长城伊金霍洛旗纳林塔段分为6 段墙体。第6 段为山险,连接北部的李家村段长城墙体;其余5 段均为石筑墙体,并以详细的数据分段描述。航拍调查后,发现纳林塔段所呈现的是一处长城与障城相结合的特殊形制,其障城呈扇形,面积约13000 平方米。扇形的两条侧边各向外延伸,西侧边明显比东侧边长,两条侧边所形成带有角度的墙体即为长城。扇形的弧边与两条侧边所围成的区域即为障城。在扇形障城东侧边角处有明显的豁口,疑似障城门,其余各处未见有明显城门痕迹。并在障城中部有一道明显的南北向隔梁,竖立在障城中,将障城分为互通的东西两部分。从两侧墙体的保存现状来看,完整的保留了墙体的起点和止点末端形制。为方便理解,对应《调查报告》中的各段墙体:第1 段墙体在《调查报告》中为283 米,实为扇形的南侧边,约160 米;第2 段墙体是障城中部的隔墙;第3 段墙体是扇形的西侧边,长约260 米;第4 段墙体在《调查报告》中长71 米,是扇形弧边的西部一小段,整条弧边长约256 米,并被三处冲沟打断;第5 段墙体在《调查报告》中紧靠第2 段墙体,位于其东侧,长约74 米,略与第2 段墙体平行。根据地表遗存现状推断很可能是城内的一处长方形的建筑遗迹,长约18 米,宽约7 米。(图二)

图二 纳林塔段形制区分线图

综上所述,纳林塔段实则是一处形制特异的障城与长城的结合体,这种以长城墙体为主,结合弧边形成障城,合理利用地形,突出了长城防御功能,在目前所知的战国秦长城遗迹中是罕见的,在鄂尔多斯境内现有长城考古及调查资料中具有唯一性。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弧边在北,侧边在南,从敌对势力的角度来观察,仅能看到一堵红石垒砌的高墙,却怎么也想不到高墙之后却是物资充沛的障城,出奇不意,致胜奇招。纳林塔段的长城墙体是有明显的起始和止端的,并非从一边坡脚至对面坡脚全面修筑的防御方式,即战国秦长城在修建时或设计的起初并非是连成一线“水泄不通”的墙体,而是在地理位置险要处修建呈点段式的墙体,这在陕西以及其他省份的战国秦长城中亦可得到印证[8],有别于之后各朝历代的长城形制。

二、墙体构筑方式及遗物

纳林段墙体周边地表可见标本主要以外绳纹内麻点纹的秦代瓦片为主。障城内部地表也见有新石器时代陶片,可分辨有三足器足部、器扳和甗中部残片等。由于弧边被三条发育中的冲沟打破,可在冲沟断面处见到包含的新石器时期陶片和弧边墙体的根基。其中,墙体根基以薄片状的石块垒砌,其采用的石块明显与乌兰敖包圪旦顶上的长城墙体不同,长城墙体以及障城中部的隔梁墙体则是以大块的石头垒砌(地表以上可见部分)。造成弧边墙体保存状况明显差与其他段墙体的原因可能有三。首先,乌兰敖包圪旦地势南高北低,处于半坡上的弧边墙体从视觉上造成差别;其次,在多年的风雨侵蚀下,乌兰敖包圪旦半坡处的水土流失比顶部明显,使得弧边墙体不易保存;再次,大块石头垒砌的墙体容易保存,小块石头垒砌的墙体不易保存。或许就是这种保存现状差别的明显造成调查人员在调查时,竟忽略了弧边墙体的形制。对于两种不同的构筑方式,本文根据调查现象推测,该处有可能曾存在一处新石器时期的城址,亦有可能是修筑长城时对半坡处墙体地基进行的特殊处理。鉴于调查工作的局限性,对墙体构筑情况的无端猜测,可能不符于实际情况,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能详知墙体的构筑情况。

三、纳林塔段的防御方向

按照纳林塔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判断,正是乌兰敖包圪旦的制高点,从长城墙体上俯视巴龙兔沟则是一览无余,而从巴龙兔沟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纳林塔段的南侧防御面墙体。此类布局应该是为护守其身后的束会川以及进入束会川的巴龙兔沟而设置的。因此,纳林塔段的墙体就随着束会川的走势而向西突出,致使纳林塔段成为略显西-东走向的形式。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北面为长城内部,南面则是长城外部。这和匈奴在北,秦人在南的势力分布形成反差,导致部分学者将长城“内”看做长城“外”,进而被混淆了敌人进攻的方向,这也是上文所描述的长城防御面墙体在障城南侧的原因。然而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战国秦长城防御体系中,却是非常普遍的[9]。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为了覆盖河流上游和部分上游主干道所引起的: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南流段落处,多数河道是以西北向东南方向分布,这就可以造成部分河道段落会呈现出由西向东的流向,长城墙体为了护守河道,随着河道的方向,占领高地,便呈现出上述“南北颠倒”的异常现象。在鄂尔多斯境内,此类情况尤以纳林塔段和乌兰敖包段(连接于纳林塔段的南侧)最为明显。

四、战国秦长城的分布成因

上文提到长城墙体随着河道的走向而改变,并且是以覆盖河道的形式位于河道的西侧。战国秦长城其他段落也均是位于类似的险要地区,即支流与主流的交叉西北台地上。从陕西进入鄂尔多斯后直至束会川上游处,才跨过束会川沿着川的东南岸,再跨过四道柳沟的上游,折于暖水川上游西岸,北上包围了鄂尔多斯地区分水岭的东部界头,又沿分水岭的北部翻折向西至东胜区店圪卜处。依照《调查报告》总体来看[10],束会川、四道柳沟和暖水川都是被囊括于秦地范围内的,即窟野河的整个上游地区,不论是以包头地区,还是以十二连城城址附近为长城的起点,长城墙体实际上是利用分水岭的高地,将所有丘陵地形上可以南下或连通南下的河道圈了进来,与南流黄河这条天堑形成防御体系。这种利用分水岭的方式在陕西省境内也是相同的[11]。

本文究其成因以为,首先,鄂尔多斯市东部和陕西省北部的此类网罗密布河道的地区,正位于秦国核心区域——咸阳的正北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长城修筑的大前提[12]。其次,由窟野河、无定河、洛河以及泾河等密布于秦国正北方的河道形成高效的行军通道[13],这些通道至今都是行走穿梭于丘陵地貌的绝佳路线。再次,长城墙体结合周边丘陵地貌,建于制高点和缓坡地带,这是应对匈奴善骑的特点,对应攻方上缓坡减速的特点,利用高点地理优势,以克制攻方[14]。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要占领水资源而使得长城墙体违背了利用河道加强防御的理念[15]。虽然水资源的宝贵性不可轻视,但其最终的目的仍是使得匈奴军难以沿河道长驱直入到秦国腹地。所以,据守河道是战国秦长城的最大特点,至少在鄂尔多斯和陕西境内分布于丘陵沟壑的长城墙体都是属于这类情况[16]。

五、小结

现如今,航拍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通过无人机航拍不但可以从高处俯瞰大地,获得一览无余的广阔视野,还可以贴近地面进行低空飞行拍摄,展现遗迹中的细节,这种不受三维空间限制的多角度拍摄所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和影像表现力,是以往传统摄影方式所不具备的[17]。一方面提高了野外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观察遗迹现象。这种优势在调查长城、古城、建筑以及发掘区等与地表地形显示出差别的遗迹现象非常突出,甚至可以利用数据建立等高线以及三维建模,其发展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长城作为固守边疆的防御体系,在设计之初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修建于丘陵地区的工程难度原本就要比平原处大,而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的水草丰美,想必这类资源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看来,是不可能不重视的,为何没有修建于鄂尔多斯西部地区的平坦处?秦国选择了以点段状分布的墙体和据守河道的防御特征作为重点,应是碍于当时的战略重点以及匈奴的游牧特性等因素[18]。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原时,整个资源富饶的鄂尔多斯地区便已是“囊中之物”[19]。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讲:“研究长城不要只站在长城里边看长城,也不要只站在长城外边看长城,还要站在长城上边看,才能看全面。”这对于研究长城特别是北方长城,富有启发和指导意义[20]。

猜你喜欢

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战国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1991—2020年伊金霍洛旗气候特征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伊金霍洛旗设施农业发展探讨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首支旅游警察大队在伊金霍洛旗设立
麻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