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

2022-02-01黄元琪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屠苏酒苏辙压岁钱

黄元琪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8/59.00元

黄元琪

环球旅行者,摄影师,杂志撰稿人,澎湃新闻特约撰稿人。作品常年发表于《中国国家旅游》《环球人文地理》《城市地理》《旅行家》《高铁商旅》等杂志。著有《你的旅行,必须有点味道》。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围绕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让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书中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于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岁酒一杯迎新春

某年,我在湖北十堰亲戚家过年。在武当山下的某个村落,我看到一位穿着厚布棉袄的阿婆坐在自家门口卖酒。木板桌上放了一排陶酒坛,封口的酒坛口上覆了一层土,用红布扎紧。酒坛正面写着几个字:“古法炮制屠苏酒”。

诗中“屠苏”两字频繁岀现于古人关于新春的笔墨下。在宋代陆游的《除夜雪》中,他缓缓描绘出一幅辞旧迎新的画面: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那半杯还未入口的屠苏酒是什么来历?眼前阿婆卖的屠苏酒难道从诗词中入了凡世?

我问阿婆这酒是怎么酿制的,她指了指家中院子里的一口老井说:“前几日按方子去中药铺子将大黄、蜀椒、桔梗、桂心、白术、乌头等药材抓回来,用纱布包裹缝好后放在井里浸。今天早上拿出来,把药包和酒一起煮沸了倒进酒坛子。快过年了,你带一瓶回去吧,这酒得在大年初一喝。”

岁时饮用屠苏酒的习俗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看,冬春更迭时气候寒冷,病毒冒头,人的抵抗力较差,是最容易染上时疫的时候。屠苏酒的确有预防疾病的作用。然而正如另一种节酒雄黄酒中含有的雄黄是矿物类药物不可多饮一样,屠苏酒中的乌头类药物也需要谨慎服用,所以屠苏酒没被当作家常酒饮用,而是在特定的日子作为一杯年酒登场。

在当今新年的觥筹交错中,大家的杯中美酒多为助兴的佐餐酒。人们享受着美酒入口后醇厚悠长的余味,品味阖家团聚的快乐。若家人端来一杯带有自然草药气息的保健岁酒,带着一份对来年身体安康的祝福请你喝下,应该会更有仪式感吧!

文人笔下的饮屠苏酒还带着一份对岁月流逝、韶华不再的感叹。

古代过年时,屠苏酒的饮用礼仪是从年纪最小的人喝起,年纪最长者最后喝。苏辙在《除日》中无奈感伤:“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辙沉静内敛,曾担任过大宋的副宰相,后来和哥哥苏轼相似,经历了官场失意,颠沛流离地一路被贬。他一生都在保护与支持兄长苏轼,两人的兄弟情深令人感动不已。苏辙的生命终止于73岁,从诗中他岁末饮屠苏的岁数来看,此刻的他已经快走到生命的终点了,跌宕起伏的一生即将结束。他与兄长苏轼有个感人的约定——同葬一处。苏辙认为,唯有同穴,方能守住少时“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信约。

宋代陆游的“饮罢屠苏酒,真为八十翁”,魏了翁的“一年一度屠苏酒,老我惊多又”等诗句都借一杯屠苏酒感叹了人生时光的荏苒。一杯屠苏酒更像一座记录时光的钟,提醒着人们要珍惜岁月。

如今屠苏酒早已不再是年酒,但它背后承载的人文意义永远不应被忘却。

飞帖亦是拜年

年初一拜年是延续了千年的习俗。亲戚朋友一多,就算用光公休假期也不一定拜得过来。古人的年俗比我们复杂得多,他们又是怎样进行时间管理,完成拜年大事的呢?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文学家顾禄由于母亲亡故,要回家乡苏州守孝一段时间,无事时日日与家乡父老谈论风俗,并将当地的所见所闻、时令风俗编写成了一本书——《清嘉录》。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可以一探两百年前吴中老百姓的拜年盛况。

顾禄在书中娓娓道来:从大年初一开始,男女依照辈分,按长幼依次跪拜了长辈后,家长领着孩子去拜访邻居亲友,若时间安排不过来,就派子弟代为拜贺,这个习俗叫作“拜年”。一些一年到头不曾相见的亲友也会在过年期间上门拜年。每家每户门口会摆上一本叫“门簿”的签名册子,供登门拜访的人签上姓名,收集客人的来访信息,以便安排回礼。

顾禄用美好的语言来形容过年时人们纷纷外出拜年的热闹景象:“鲜衣炫路,飞轿生风,静巷幽坊,动成哄市”。这个场景分明与当今过节人们打扮妥当后纷纷出门拜年,平时安静的街道人头攒动、道路拥堵一般无二。

一些交友广、同僚多的人到了过年的时候,相互应酬拜年更是忙碌不已。若拜年的安排太满,白天赶不上的话,傍晚到人家家里去拜贺,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去拜访的叫“拜灯节”。有人开玩笑地说:“真有心拜年的话,拖到清明节前两日的寒食节再去也不迟,横竖露个脸,表份心就够了。”

还有另一种拜年方式——飞帖,人不用亲自到也能表达心意。和现在我们复制粘贴拜年信息给朋友们一样,古人早已懂得群发拜年的祝福之道。他们把祝福的话语写在红色的名帖上,礼数隆重些的会放入拜盒内,让仆人代为投递到朋友家。对方收到名帖,见字如面,知晓送帖人的心意,用同样的方式答拜。每户人家的大门上会贴红纸袋用于收帖,叫“接福”或“代僮”。

明代的陆容记录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飞帖群发故事。有个人经过居住着诸多朝廷官员的东西长安街,也不管是否认识,秉承着多多益善的原则,看到大门就投递飞帖,套个近乎。反正宾主不相见,礼多人不怪,以后万一相见,还能套近乎说:“我就是过年时给你家递过飞帖的某某。”

与大人抱有人情往来目的的拜年不同,小辈最期待给长辈拜年,因为能喜滋滋地得到一份压岁钱。长辈将铜板放在荷包内,说着希望小儿平安度岁的祝福语,将这份希冀郑重地递给孩子。曾经,压岁钱的钱币是特制的,上面刻有“长命百岁”的字样,取压胜、辟邪的寓意,后演变为流通货币。随着纸币的发行,近代流行将压岁钱放入红色纸包中,俗称红包。

从古到今,群发新年祝福的形式从飞帖到贺年卡片,再到发送短信、微信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祝福平安。虽然形式日新月异,但中国人骨子里的习俗从未改变。

猜你喜欢

屠苏酒苏辙压岁钱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春风送暖入屠苏
谁来保管压岁钱
压岁钱
元日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压岁钱驾到
元日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压岁钱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