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夔州故事

2022-02-01李贺来

全国新书目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夔州纤夫厨子

◆文/李贺来

本书以清末夔州城为背景,以一位勇敢、善良、乐观的少年纤夫小李为主角,生动而又细致地刻画了清末历史巨变下一位小人物的故事。那些在清末少年眼中的普通家庭、市井生活,尤其是三峡纤夫这一传统文学很少涉及的“领域”,生动地反映了一个特定时期下特定阶层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少年纤夫》

[德]海德维希·玛格丽特·魏司-索伦伯格 著

葛囡囡 译 张昌龙 校译

时代文艺出版社/2022.11/39.90元

[德]海德维希·玛格丽特·魏司-索伦伯格

德国游记作家,儿童读物作家。1911年她和弗里茨·魏司结婚并赴中国西南部陪伴了他6年,在中国的时光影响了海德维希的一生,也让她的小说《中国少年——李》(即本书的原译名)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多次再版。

《少年纤夫》是由清末德国驻四川总领事夫人、青少年读物作家海德维希·玛格丽特·魏司-索伦伯格所著的小说作品,曾先后6次在德国出版,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这本书与中国“再次结缘”的开端,是一家国际青年旅社。

2004年,本书的策划者之一傅寒在成都租下了100多年前德国驻四川成都总领事馆的旧址,开了一家专门接待背包客的国际青年旅社。2005年,《少年纤夫》作者的后人塔玛拉·魏司为寻访祖父母当年的足迹来到了这里,与傅寒结交并熟识,傅寒也由此知道了《少年纤夫》的故事。

时间线回溯到1910年,向往中国文化的德国青年魏司携妻子海德维希踏上了前往中国成都上任德国驻四川总领事的路途。清末中国的交通条件并不发达,水路交通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入川,往往需要沿长江逆流而上。而这样相对“缓慢”的行程,也使得他们如同很多中国文人一样,得以一路饱览20世纪初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尤其是在穿越三峡的惊险旅途中,夫妇俩见证了三峡纤夫们的艰辛,也对他们响亮入云的纤夫号子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著名的瞿塘峡,夫妇二人喜欢上一位年仅十多岁的夔州少年纤夫——小李。1911年,夫妇二人抵达夔州并在那里逗留时,小李带着他们走街串巷,还邀请他们和随行翻译官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就这样,这位普通夔州少年和魏司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多年以后,回到家乡、已经成为著名作家的海德维希以夔州少年小李为原型、以夔州城为背景,写下了畅销德国的青少年读物《中国少年——李》(本书德文直译后的书名)。

在描写对象上,作者将笔墨集中于小李这位生活在清末的少年,以及他眼中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他在一路“冒险”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清末夔州地区百姓的生存状态,这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弥足珍贵。

少年纤夫小李人物原型

另外,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传统文学中一直“自上而下”——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士大夫的关注点截然不同,这也为读者带来了与传统文学相比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异感。这种差异感虽然是由外国人笔下的文字带来的,但在清末民初巨变的文字风貌中很有代表性。比如,清末帝溥仪笔下的郑孝胥和其他文人士大夫笔下的郑孝胥就是两种非常不一样的人物形象。溥仪笔下的这位“老夫子”褪去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光环”——那些诗酒风流、卓然风采纷纷隐而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在观感上更“生活化”的叙述。在这样一种全新的语境之下,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

而在《少年纤夫》中,作者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小李的视角忠实地还原了20世纪初夔州地区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作者描写了主人公遭受突如其来的噩耗的经历,也刻画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位突然丧父、成了孤儿的“小流浪”在一路“冒险”的过程中,曾被乞丐咒骂,被邻居“奴役”,在重伤将愈时被大船上的船长赶下船……但他仿佛对生活的“噩运”浑然不觉,一直阳光、乐观地在这滚滚红尘中“讨生活”。正是这种生活态度,让他结交下了小麦这样的外国小朋友,还有庆红这样可爱的中国女孩。

作者塑造的夔州百姓群像同样真实而没有任何“避讳”,秉笔直书了他们的善良、狡黠,甚至也有如鲁迅笔下批判的那般“冷血”。小说中有这样一处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小李重伤尚未痊愈,船长已经决定将他“赶下船”,虽然船上的船夫——包括平时对小李很好的厨子害怕丢了饭碗,不敢跟船长“抗议”,可是厨子心里未尝不惦记小李。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发了一天的脾气,临了从自己刚发的“工资”中拿出一枚银元,趁着小李睡着,塞进他的口袋里。厨子把昏睡中的小李背下船后,还偷偷在他身边放了一袋大米,只是这袋大米不知道被什么人偷走了……在这段情节中,作者写出了船长对一位年仅十多岁、因拉纤重伤尚未痊愈、被判断已经失去工作能力的少年的“残忍”,写出了厨子“软弱”中的善良,也用大米被偷走这样的情节蜻蜓点水般地写出了众生的“冷漠”。厨子为生活所迫,无法改变船长的“心意”,却又能从本不丰厚的“薪水”中偷偷拿出一块银元塞给小李。为什么是“偷偷”呢?或许,他担心小李醒来后不肯收下他的“馈赠”;或许,他有着“施恩不望报”的古道热肠;或许,他想让小李对船长稍稍留一些好印象,不至于对这个世界过早地失去“热情”……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使小说的总体基调是温暖而明亮的,一如一贯乐观的小李,虽然世道艰难,但他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幸福。

同时,为了更好地体现原著中的乡土风貌,傅寒在译本的基础上,特意邀请奉节当地的文化学者张昌龙对本书做了详细的校订,许多夔州地方的文化元素如滟滪石、依斗门、柏杨坝、十里铺、苞谷粑等元素被精准地还原到了译稿当中。对此,四川大学出版社原外语编辑室主任黄新路这样评价:“小傅无疑为家乡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也为中国读者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这部书稿“不仅具有很强的纪实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20世纪30年代本书在德国初版到今天首个中文版推出,近百年的时间流转和中国在这百年间发生的历史巨变又为本书在文学属性之外赋予了更多一层的文献价值。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一位清末少年的“冒险经历”,观察他的生活,比较那个年代与今天青少年生活的差异,也可以看到当年夔州地区普通百姓的生活,他们的谋生方式、思维模式甚至是安身立命的方式,正如本书前言所说:“对于研究近代川东渝地社会生活史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很多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

猜你喜欢

夔州纤夫厨子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杜甫咏诸葛亮诗略论
纤夫号子
杜甫夔州诗中所反映出的生活悲剧
丰子恺送画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铁厨子
铁厨子
铁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