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1-30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神话思政课程

方 昉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3)

教育部在2019年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次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

作为人文通识课的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课,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神话还是神话背后映射的文化,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传统教学框架里的同类课程,重视语言文化的传授远多于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希罗神话课,因其系统故事性强,很容易上成文学课——以神谱为主线梳理讲解神话故事,阐述神话与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对于神话本身蕴含的教育意义,却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

事实上,对于神话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古今中外均有各种评述,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曾在他的《理想国》提醒人们阅读神话时要有所取舍,“用神的故事来教化人们孝顺父母,友爱朋友”。德国哲学家尼采则十分重视神话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品质的意义,认为神话显示了“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内在信念”。而我国著名神话学家叶舒宪曾说过:“神话所内在的人类文化基因,决定了神话即便远离人类神话时代依旧神力无限,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诗性智慧,也为人类提供了返归自身的航向与能力”。

基于神话本身蕴含的巨大教育能量,希罗神话文化赏析的课程思政改革正可以以此为切入口,透过神话故事的表层,发掘神话内部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去看到和思考神话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认识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塑造健康的审美观等等,使学生在体验神话魅力的同时自己的品格也得以提升,建立起积极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课程思政教学难点和改革思路

目前在本校开设的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课是针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通识选修课,与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希罗神话必修课不同,授课对象为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相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对英语读物接受程度较差,对西方文学文化了解不深,学习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语言,但优势是思路开阔,对同一事物会提供不同的解读角度,利于思想碰撞的讨论。

该课程的思政教学难点或要点总结起来有三点

其一,“神话”一词容易带给人古老过时之感,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因其年代久远,且和当下时代社会严重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何挖掘神话中的现实意义,使其与当下结合,与时事结合,与国情结合,将是吸引学生的第一要点。

其二,希罗神话中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名字冗长难记,学生接受性差,时有无法理解的篇目。倘若学生无法了解神话,又如何从中汲取教育力量?如何减少学生的畏难感,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沉浸其中并主动参与讨论,将是思政实施的第二要点。

其三,希罗神话关联的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所属的东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没有一定的背景基础,对其中许多文化因素会产生匪夷所思的荒诞感。如何消除因东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排斥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是课程改革的第三要点。

针对以上要点,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课程的思政改革整体思路总结如下:以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为核心,有意识地结合审美、生态观、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将课程分成“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爱与背叛”“人与自然”“美与丑”五大版块来进行主题教学设计。针对每一板块,紧扣主题挑选若干希腊罗马经典神话故事,并注重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讲解的同时介绍它们对西方国家语言、文学、艺术、文化等影响,使学生对希腊罗马神话及其意义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性地比较希罗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对异域文化形成一定的敏感度,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在古今对照、中西对比中引导学生对神话所映射的生命和人生的方方面面(生死、家国、爱恨、美丑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从而建立起健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既然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了教化育人,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育人无法落到实处。因此,以教师为主讲的大课授课模式不再适用,而小班化的探讨式教学更利于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就目前实施情况来看,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可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上,不再沿用神话课程常用的按时代划分或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内容的方法,而是有机地结合了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和思政元素,分成“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爱与背叛”“人与自然”和“美与丑”五大版块,每个版块以解读经典希罗神话为蓝本,旨在引导学生思考神话蕴含的社会、文化、伦理等教育意义,并结合自身和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五大板块对应的核心思政元素举例解析如下:

生命的意义:对应“生与死”板块。生命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关于生命意义的教育,而生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对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希罗神话中的诸多英雄在这方面给了很好的范例。无论是为荣誉而战的阿喀琉斯,还是敢于反抗权威为人类谋福祉的普罗米修斯,或是热衷于正义与和平、以勇敢和智慧实现了生命意义的雅典娜,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意志,践行生命的崇高感和使命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应“战争与和平”板块。战乱与纷争是希腊神话的重要主题。古希腊的哲人与艺术家一方面歌颂以爱国主义和自由平等为宗旨的战争,另一方面也反思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和苦痛,希冀在人世中实现永久和平。这与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不约而同,该构想是新时代引领世界人民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伟大构想,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当前世界发展的永恒目标。。

平等与自由:对应“爱与背叛”板块。人人生而平等,平等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又是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理想。尽管在两千多年前的希腊神话中尤其是爱情神话中,神与人处于完全不对等的地位,多数爱情只是武力之下的胁迫,但依然有勇敢追求平等的动人爱情。比如丘比特与普绪克的故事,普绪克为寻回真爱不畏艰辛终得圆满。亦有为了自由拒绝求爱者的勇敢者,比如为了逃离阿波罗的追求主动要求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体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可贵精神。

生态意识:对应“人与自然”板块。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需要全体公民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视环保为己任。希罗神话中有大量关于自然秩序和宇宙力量的原始诠释,主要体现为万物一体的认识、对理想生态的追慕等方面。比如阿多尼斯从没药树中诞生,体现人类与动植物的亲缘关系;波塞冬和雅典娜对雅典城的争夺之战,最终雅典人选择了带来橄榄树的雅典娜,体现了亲近自然的原始生态意识等等。

对美好的人/事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应“美与丑”板块。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代表着世间万物,神性的美光芒万丈。古希腊人留下的审美传统沿袭至今,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未改变。人对神的崇拜和向往,无疑象征着人对自然、和谐、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美既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更值得关注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崇尚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美,更是与灵魂之美或曰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但凡外貌动人的神或人,往往被赋予品德高尚的联想。最有力的例子是美貌堪比阿弗洛狄忒的普叙刻,为了挽回所爱,她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因坚持不懈的美德感动了主神宙斯,被位列众神之中。

课程教学主要采用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其中任务式指的是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不同的版块在课上做神话分享,每次课上均有2-4位学生完成分享任务,分享内容聚焦于1-2个自选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先介绍故事,重点是解读神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结束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其分享内容进行提问和讨论。

合作式通常指学生需要在课堂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并汇总小组成员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反馈。探究式一般在教师提出较难或较为深入的问题时,比如如何看待中希神话文化中对待死亡的异同,教师将难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层探讨,或者将其布置为课外任务,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寻找相关案例,再回课堂进行分步解析和深入讨论。

课程秉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关注点,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

模式特色与反思

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课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授课,同步进行思政改革,已进行了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课程思政模式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内容编排设计上。与一般的神话课习惯按照神谱时间顺序或围绕核心人物展开的编排有所不同,该课程有机结合了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和思政元素,通过调查问卷和师生座谈等多种方式,最终选择了和人生相关的五大命题版块:“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爱与背叛”“人与自然”和“美与丑”。一方面,这些命题在神话中提及率很高,有助于神话素材的搜罗和归纳,另一方面,这些命题既是每一个人面临的重大人生命题,也是学生深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在讨论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加入结合自身的思考,得到的裨益也将直接作用于自身。从几次问卷反馈情况看,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上了这门课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影响,主要体现为:开始思考一些原先没有想过的问题(81%),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了(69%),和思考问题时思路更开阔了(56%)。

其次,教学小班化、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打破了通识大课上老师满堂灌学生昏沉沉的沉闷局面,重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无论是个人的神话分享环节,还是小组的讨论反馈环节,教师可以给与学生更个人化的关注和针对性的辅导,优化班级管理和指导;每位同学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增多,学生彼此之间也增加了彼此分享互相合作的机会,有利于创建更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再次,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不太熟悉的希腊罗马神话与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进行对比观照,不再孤立地去讨论个别神话的内容和意义,而是将神话讨论放在世界文明的大框架里,既能带动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原本和自身知识结构没什么关联的希罗神话,又能引导学生自发地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进一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当然,这样的思政新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容的编排上依然略显笼统和单薄,五大板块不足以囊括神话之博大精深,仍需要不断挖掘更多更好的神话母题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小班教学固然教学效果不错,但缺点是受众面太小,面对全校的通识课自然是希望泽及更多的学生,班级规模和教学质量之间能否有个更好的平衡;等等。

课程思政围绕服务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其实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亦与神话的教育意义共鸣。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何将希罗神话文化赏析这样的通识人文选修课的课程思政,与同体系里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进行协同合作,甚至与外语人文以外的学院不同类型的课程思政有机地互补结合,形成更为综合、系统、多样的课程思政体系,将是一个更有意义也更值得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神话思政课程
爱情神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