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遇在下凯

2022-01-28张磊清华大学

大学生 2022年1期
关键词:赞比亚项目部师傅

文/张磊(清华大学)

在实践前,我们就对这个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赞比亚的旗舰项目,下凯富峡水电站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赞比亚电力局签约承建的,修建在赞比西河的支流凯富埃河上,是赞比亚自1964年独立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项目合同额高达15.67亿美元。水电站建成之后,将从根本上扭转赞比亚电力短缺的局面。可以说,这个水电站项目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河南话与中式英语

在这个气势磅礴的超级工程中,我首先看到的,是中外员工配合默契的一面,我将这称为“心有灵犀”。我们知道,中方员工来到海外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问题。赞比亚因为有英国殖民的历史,英语成了他们的官方语言,不过赞比亚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方言,所以当地人口中的英语,尤其是一线工人口中的英语,常常带着浓浓的“非式英语”味道。刚来赞比亚时,我很难与他们顺畅交流,但在实习过程中我却发现,中方的技术师傅和当地员工相处融洽,交流默契。

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项目部里的中方员工主要来自河南三门峡的中国水电11局,工人师傅大多没有英语基础,保留着河南乡音。带着好奇心,我在参观项目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他们之间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因为长期的工作相处,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作语言。

在工作中,当地塔吊师傅要听从中方师傅的指挥,这时候中方师傅完全不用英语,直接用河南话说“大臂左转”“向右”“慢慢来”等,当地员工都能心领神会,准确完成操作。同时,当地员工也会流畅地表达“上、下、左、右、谢谢、你好、老板、老师”等常用的中文词汇。后来,我和中方师傅交流时谈到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也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说:“这些年相处下来,我们都已经习惯这种语言表达了,早就把彼此当成亲人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时常听到中方师傅说的诸如“go to up”“wait wait me”等中式英语。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温暖和亲切,因为这些语言背后蕴含的,是跨国员工在工作中建立的默契。

上培训学校,拜中国师傅

逐渐熟悉项目部情况后,我开始参与到属地化管理项目工作中。我所在的项目部对应的部门是事务部与综合办,因此我常常往返于施工营地和主营地之间。属地化管理,简单讲就是项目本土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如果问我项目部现有的最让我认可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措施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办培训学校”与“师傅带徒”。

刚到事务部时,办公室主管就告诉我项目部里有个培训学校,而且这个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当时就觉得难以置信,心想:一个施工项目单位怎么会有余力创办一个培训学校呢?没过多久,我和办公室同事一起去参加了培训学校的一周年校庆,才从中找到答案。

培训学校建在主营地门口附近,离我的宿舍非常近,因为我平时不经过这里,所以没发现它。走进培训学校,教师办公室、上课教室、实践课场所、绿化带等一应俱全。据介绍,培训学校每年都会面向赞比亚社会招生,主要课程包括焊接、测量等实用性方向,不仅培训费用全免,而且还有一定的生活补贴,培训合格的学员可以直接在项目部就业。了解了培训学校的办学理念后,我对项目部的做法竖起了大拇指。

在培训学校一周年庆祝活动上,我看到了当地学员们在Party上高兴地唱歌,欢快地舞蹈,在喜庆的氛围里充分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与感恩。后来,随着我去培训学校的次数越来越多,我渐渐与学校里的方老师熟悉起来。方老师已年近60,和我一样是四川人,工作后去了河南。作为一个“老职教人”,他提到来非洲就满脸笑容:“没想到我这么大年龄还能出国,还能当一群非洲人的老师。”

方老师虽然年龄比当地学员大很多,语言也不通,但他如同慈父一般与年轻的学员形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在学习上对他们严格要求,技术不过关不让毕业;在生活中如“老顽童”一样和他们嬉戏打闹。每年学员结业的时候,大家都会争着与方老师拍照。工作开会时只要听到方老师的名字,这些毕业了的学员就会像小孩子一样重复喊着“Mr Fang”。我想这样的老师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师益友”吧!

在我实习期将满时,培训学校进一步升级,与河南省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请来优秀的双语教师,指导并参与相关专业的培训工作。同时,当地的优秀员工还有机会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接受学历教育。

除了培训学校令我印象深刻,“师傅带徒”这个做法也值得称赞。当地新入职的员工进入项目部后,都会匹配专业对口的中国师傅,师傅在实际工作中会进行具体指导,形成“中国师傅外国徒弟”的局面。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国家近年来提倡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承,最有代表性的方式就是师徒式的传授。通过“认中国师傅”,项目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在第六作业处认识的武帅师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带的10个徒弟全部考取了赞比亚焊接职业证书。如今,这些年轻人都已经成为施工一线的工长,开始发挥新一轮的“传、帮、带”作用。

可爱的“蓝精灵”

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通”的过程中,海外的中方员工功不可没。我在实习的这段时光里,认识了很多“老国际”,他们常常对我讲的都是:“感谢‘一带一路’把我带出了国,让我见了世面,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因为实习公司的工服是靓丽的蓝色,所以无论是在项目营地还是施工现场,映入我眼帘的总是那一抹蓝,领导们说这是“中国蓝”,我更愿意将这些扎根一线的同事和师傅叫作“蓝精灵”,因为他们永远年轻,永远有活力。

我所在的办公室就有很多扎根海外项目数十年的“蓝精灵”。办公室主任贺老师是我实习时见到的第一个中方员工,他既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工作,又要负责项目的宣传工作。我们总能在施工一线、大小会议室里看到他不停打电话、背着相机等摄影器材忙碌工作的样子。兢兢业业的工作,使他得到了中外员工的认可。在生活中,贺老师还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因为时差的原因,我经常看见他在午饭后和家人视频聊天的画面。后来相处久了,他常常笑着说:“营地闭塞的环境,每天重复的工作,时间一长确实‘烦人’。但只有做好工作,才对得起家里等我回去的孩子。”玩笑中带着朴实与坚韧。

办公室里还有一个人见人爱的“蓝精灵”,大家叫他“袁大师”,我平时叫他“袁哥”。除了在员工招聘与管理方面能力出众之外,袁哥还酷爱文学写作,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迄今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累计超过150万字,曾出版丛书《河之南・山之南》以及记录非洲见闻的《幸运人酒吧》等作品。袁哥平时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出国10年来,他总是能够发现身边的趣闻轶事,同时感悟生活和成长。他和他的作品给下凯带来了几分灵动与生气,这也让他成为下凯“电建精神”的发言人与传播者。也因此,袁哥成了当地的“网红”,我和他一起出门时,他经常会被人围住拍照留念。

除了身边的同事,还有那些永远劳作在施工一线的工人师傅们。我实习时正好是赞比亚的干季,热带气候加上强烈的紫外线,会让室外工作的人们感到不适。然而,在这支包括50后、60后、70后、80后和90后的一线施工队伍中,没有一个人知难而退。

我的一个师兄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到这里来就业,是项目上唯一一个博士,现在是下凯富峡水电站第六作业处的负责人,承担的工作关系到整个水电站项目的运营。每次见到他,我都会说:“师兄,你怎么又变了!”他总是呵呵一笑:“是变黑了吧!”的确,他总是在施工前线与员工们一同劳动,肤色变深就是他辛劳的见证。他刚来的时候,由于不习惯当地的气候、饮食等,曾得过疟疾,但施工前线等不起,来不及等到痊愈,他便投入到工作中去了。他常说:“比我年龄大的工人们都在坚持,我们年轻人更应该走在前面!”

这群可爱的“蓝精灵”不分年龄,也不分性别。我们的项目里还有七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生,她们被称为“七朵金花”。虽然她们不在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但我常在施工营地看见她们戴着安全帽处理各种事项的蓝色身影。对于女生来讲,选择扎根海外,尤其是非洲,是非常需要勇气的。来到这里后,她们没有一丝后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了不少成绩,用奋斗与担当谱写出一首激扬的青春赞歌。

猜你喜欢

赞比亚项目部师傅
房建施工项目部安全管理问题及其对策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赞比亚要驱逐美国大使
W2018079 赞比亚:2018年上半年产铜超40万t
建设单位矩阵组织结构下的项目部质量管理研究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在项目部落地生根
关于建设工程项目部法律地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