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丙烯无纺布的接枝改性工艺及抗菌处理

2022-01-27王欣悦马清云刘影万玥王雨楠王璐关国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抗菌剂紫外光接枝

王欣悦,马清云,刘影,万玥,王雨楠,王璐,关国平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0 引言

一次性卫生用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医疗领域,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卫生和健康。然而,大量一次性卫生用品的使用,会给环境治理带来巨大压力,细菌污染的卫生用品还易造成病原体的二次传播[1-2]。功能性卫生用品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3-4]。

一次性卫生用品的原材料主要为聚丙烯(PP)无纺布[5],由于其力学性能好、易于加工、稳定性好[6]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过滤、擦拭材料等领域[7-8]。但由于PP 分子非常稳定、无活性基团,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较低的自由能[11]。因此,PP 无纺布的表面改性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0-11]。

紫外光辐照改性快速高效、稳定性好,对材料本体的影响较小[12]。因此,本研究利用紫外光辐照技术对PP 无纺布表面进行改性以改善其亲水性。再对其进行抗菌整理[13-14],制备了具有抗菌功能的PP 无纺布材料。最后对其表面形貌、化学结构、抗菌性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表征与评价,以期为开发新型抗菌PP 材料提供参考。

1 抗菌无纺布的制备

1.1 聚丙烯无纺布化学接枝

将无纺布剪成2 cm×2 cm 大小,无水乙醇超声清洗30 min,室温干燥。清洗后浸泡在一定浓度的BP-无水乙醇溶液中30 min,室温下避光干燥。将表面附有光引发剂的PP 无纺布平整铺展在玻璃培养皿中,取200 μL 的一定浓度的CEA 水溶液滴加到无纺布上,并在上方覆盖石英玻璃片,移入到辐照装置下进行紫外光接枝,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18]。将改性后的PP 无纺布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超声清洗10 min,去除未反应的单体和低聚物,37 ℃烘箱中干燥。

紫外光辐照改性原理如图1 所示。在紫外光的照射下,BP 被激发成单线态,随后转化成三线态,BP 三线态抽取了PP 无纺布和CEA 表面的氢,形成自由基PP· 和CEA·,引发单体在PP 无纺布表面接枝共聚,形成接枝链PP-CEA·,接着形成共聚物增长链PP-CEAm· 和PP-CEAn·,最终形成共聚物PP-CEAm+n[15]。

图1 紫外光辐照改性原理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UV radiation modification

将改性后的PP 无纺布放入玻璃培养皿中,加入20 mL 去离子水使其浸润,加入1 mL NaOH (0.012 mol/L)溶液,50 ℃恒温水浴1 h,用0.012 mol/L 的HCl 溶液滴定,直至酸碱平衡。

CEA 接枝率计算如下式:

式中,G为CEA 接枝率(μg/cm2);CNaOH为NaOH 溶液浓度(0.012 mol/L);CHCl为HCl 溶液浓度(0.012 mol/L);VHCl为加入的HCl 溶液的体积(mL);MCEA为CEA 酸的摩尔质量(144 g/mol);S为 改性后的PP 无纺布的面积。

1.2 改性聚丙烯无纺布的抗菌处理

将改性后的PP 无纺布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30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 次,60 ℃烘箱中干燥。选取有机抗菌剂WX-01 进行抗菌处理,其抗菌活性成分主要为一种胍基聚合物。用无菌水配制WX-01 抗菌液(质量分数w:0.01%、0.1%、0.5%、1%)。将干燥后的改性PP 无纺布充分浸渍在抗菌液中,室温放置24 h,于37 ℃真空干燥箱中干燥。

参照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1 部分:琼脂平皿扩散法》[16],定性表征材料的抗菌性能。配制琼脂固体培养基,并在上表面涂布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将原始PP 无纺布(对照样品)和抗菌PP 无纺布(试验样品)剪成直径为10 mm 的小圆片,置于涂布菌液的培养基上,轻轻按压使样品与菌液充分接触,37 ℃培养24 h,测量抑菌带宽度。

试样抑菌带宽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H为抑菌带宽度(mm);D为抑菌带外径的平均值(mm);d为试样直径(mm)。当H≥0 且试样下方无细菌繁殖时,表示抗菌效果好;当H=0,试样下方有细菌少量繁殖,表示抗菌效果较好;当H=0,试样下方有细菌繁殖一半(相比对照样品),表示抗菌效果有限;当H=0,试样下方有细菌大量繁殖,表示无抗菌效果。

参照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2 部分:吸收法》[17],定量表征材料的抗菌性能。将过夜培养的菌液稀释至浓度为1×106CFU/mL~3×106CFU/mL,取试验菌液100 μL 分散在对照样和试验样上方,37 ℃培养24 h,分别加入1 mL 的PBS 缓冲液,超声洗脱15 min,梯度稀释后取(1.0±0.1)mL 涂布于固体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计数。

细菌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为每个试样的细菌数(CFU);Z为培养板纪录的细菌数(CFU);R为稀释倍数;1为洗脱液的用量(mL)。

抑菌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Ct 为对照样细菌接种后培养24 h 后的细菌数(CFU);Mt 为试验样细菌接种后培养24 h 后的细菌数(:CFU)。当抑菌率≥90%,说明样品具有抗菌效果;当抑菌率≥99%,说明样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2 性能测试

2.1 接枝工艺最优参数

由于影响紫外光辐照结果的因素较多,故优化紫外光辐照的最优参数至关重要[18]。本正交试验在环境温度、湿度、紫外辐照装置保持一定的条件下,考虑单体体积分数、光引发剂体积分数、紫外光照射时间这三种因素对PP 无纺布表面接枝率的影响。通过设计正交试验L9(34),利用直观分析法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选择紫外光辐照最优参数的盲目性。表1 为正交试验设计表。结果表明CEA 体积分数为8%,BP 体积分数为1%,紫外照射时间为60 min 时,改性后的PP 无纺布表面羧基的含量最高。

表1 正交试验设计表Tab.1 Level table of orthogonal test

2.2 表观形态与微观形态

未处理的PP 无纺布材料呈白色,表面光滑,有不规则的毛羽状纤维,手感柔软。接枝后的PP无纺布的外观和手感并无明显变化。说明紫外光辐照并不会对PP 无纺布的本体产生影响。

图2 为原始PP 无纺布、改性PP 无纺布和抗菌PP 无纺布样品纤维的表面形貌扫描电镜图。从图2(a)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原始的PP 无纺布纤维形态均匀,表面光滑,无突出的颗粒状物质。在图2(b)中看出,接枝改性后的PP 无纺布纤维表面变得粗糙,有明显的浆料样物质包覆,说明PP 无纺布表面成功引入了活性基团。而从图2(c)中可看出,抗菌PP 无纺布材料纤维表面存在一层膜状物,包覆在纤维外部,且存在颗粒状物质。说明接枝后的PP 无纺布浸渍抗菌剂WX-01 溶液后,抗菌剂WX-01 成功地负载在改性PP 无纺布上。

图2 扫描电镜图Fig.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2.3 水接触角

利用液滴法测量未处理的PP 无纺布的水接触角为123.1°,接枝后的PP 无纺布亲水性能明显提高,采用气泡法进行测量,水接触角为31.6°。

2.4 化学分析—FTIR 与XPS

图3 是PP 无纺布接枝改性前后的红外谱图。图3(a)为原始PP 无纺布的红外光谱图,可以看出在3 300~2 800 cm-1和1 500~1 400 cm-1的两处区域里出现了PP 无纺布中典型的C-H 伸缩振动和变形振动峰。经过紫外光辐照改性技术将CEA 单体接枝到PP 无纺布表面后,改性PP 无纺布的红外图如图3(b)所示,在1 729 cm-1处出现了典型的C=O 振动峰,在1 585 cm-1处出现了-COO-的振动峰,在1 235~1 166 cm-1区域出现了C-O-C 的骨架振动峰,这三个峰的出现说明在PP 无纺布的表面成功地引入了活性基团羧基。

图3 红外光谱图Fig.3 FTIR pectra

图4 中可以看出,原始PP 无纺布(图4a)的表面主要含有Cis峰和微弱的Ois峰,微弱的Ois峰可能是因为PP 无纺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吸附氧气的结果。改性后的PP 无纺布(图4b)中的O 元素相对含量增加,而C 元素相对含量减少,进一步说明在PP 无纺布表面引入了大量的含氧基团。而抗菌PP 无纺布(图4c)表面出现了N 元素,由于抗菌剂WX-01 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胍基聚合物[19],含有大量的N 元素,因此说明抗菌剂WX-01 成功负载在改性PP 无纺布表面。

图4 X-射线光电子能谱Fig.4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2.5 抗菌性能

2.5.1 抑菌圈

采用琼脂平皿扩散法对试样抗菌性能进行定性测试,结果如图5 和图6 所示。PP 无纺布通过浸渍抗菌剂WX-01 后,抗菌性能有很大的改善,对S.aureus 和E.coli 均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菌性能。当浸渍WX-01 质量分数为0.01% 时,虽然没有很明显的抑菌带,但试样下方没有细菌繁殖。当浸渍WX-01 质量分数为0.1% 时,PP 无纺布对S.aureus 的抑菌带宽度的平均值为0.6 mm,对E.coli 的抑菌带宽度的平均值为1.8 mm,均具有比较好的抗菌效果。随着WX-01 质量分数的增加,PP 无纺布纤维附着的抗菌剂的量增多,抑菌带也逐渐变宽,说明PP 无纺布材料的抗菌效果随着浸渍抗菌剂WX-01 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变好。

图5 S.aureus 的抑菌圈测试结果Fig.5 The results of inhibition zone test for S.aureus

图6 E.coli 的抑菌圈测试结果Fig.6 The results of inhibition zone test for E.coli

2.5.2 抑菌率

采用吸收法对试样抗菌性能进行定量测试,抑菌率结果如表2 所示。当抗菌剂质量分数≥0.1%时,对S.aureus和E.coli的抑菌率均可达到99.9%。当浸渍WX-01 的质量分数为0.01% 时,对S.aureus 的抑菌率为94.2%,对E.coli 的抑菌率为97.6%,均可达到吸收法的抗菌标准。

表2 抑菌率结果(%)Tab.2 Inhibition rates

为了使所制得的PP 无纺布的抗菌性能达到标准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浸渍抗菌剂的质量浓度,进行临界浸渍抗菌剂质量浓度的测试。即把抗菌液质量浓度降低到10 µg/mL、20 µg/mL、30 µg/mL、40 µg/mL,进行进一步的定性测试,结果如表3 所示,当抗菌剂质量浓度≥20 µg/mL,对S.aureus 和E.coli 的抑菌率均可达到90% 以上,满足吸收法的抗菌标准。因此,抗菌PP 无纺布的临界浸渍抗菌剂WX-01 的质量浓度为20 µg/mL。

表3 抗菌溶液临界浸渍浓度(%) 研究结果Tab.3 Critical concentration (wt%)results of antibacterial solution

2 讨论

本研究运用紫外光辐照技术对PP 无纺布进行表面改性和抗菌整理,制备了具有良好抗菌功能的PP 无纺布材料。通过对其形态结构观察、亲水性测试和抗菌性能评价,获得紫外光辐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CEA 体积分数为8%,BP 体积分数为1%,紫外照射时间为60 min。改性后的PP无纺布亲水性明显提高,水接触角由123.1° 变成31.6°。抗菌溶液临界浸渍浓度为20 µg/mL,此时对S.aureus 和E.coli 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0.9%和90.5%,抗菌性能优良,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本研究体现了紫外光辐照改性结合化学接枝方法对PP无纺布表面改性的优势,也为进一步开发各种功能PP 无纺布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抗菌剂紫外光接枝
一种抗菌性聚碳酸酯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抗菌剂不同毒性比混合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研究
刺激响应型抗菌剂研究进展及在胶原抗菌防腐中应用展望
纺织品抗菌剂分类及安全性评价探讨
丙烯酸丁酯和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水相悬浮接枝PP的制备
苯乙烯接枝聚丙烯共聚物的结晶行为
似“粉”非“蓝”, 深而不惘
紫外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能自动清洁的飞机洗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