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2022-01-26吴跃亮陈曦

军事文摘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陆军火力反导

吴跃亮 陈曦

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被确立为陆军的指导作战概念后,受到诸军种的高度重视。美军各军种特别是美陆军对多域作战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同时也对多域作战概念进行了实践。本文主要从理论发展与演练检验、部队调整改革、装备建设发展三个方面,对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和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

美陆军高度重视并积极完善落实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的理论发展,促使该作战概念愈发成熟可靠。自2018年《多域作战中的美国陆军2028》发布以来,多域作战概念受到美陆军上下各级将领和各学者的关注。大量将领和学者根据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和实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2021年3月,美陆军参谋长麦康维尔签发官方文件《陆军多域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胜》,进一步推动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发展以及美陆军多域转型。相较于之前的多域作战概念,这份官方文件主要就多域作战概念的五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一是对多域作战概念面临的新兴军事问题进行了完善和具体化;二是对竞争和冲突期间的多域作战概念实践进行了细化落实;三是针对之前多域作战概念应对大国竞争的不足,提出将危机应对期间作为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的新时期;四是对实现多域作战目的提出了更为详细和具体的措施;五是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内线外线部队概念,并对多域任务部队进行了介绍。

美陆军自2018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演练检验以推动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发展和实践,从中实现了对多域作战概念的检验和调整。2018年在环太平洋多国联合军演中,美陆军初步检验了多域作战概念的成效,完成了多域作战概念验证第一阶段的任务。2019年美日“东方之盾(Orient Shield)”演习中,美陆军第17野战炮兵旅作为首支多域任务部队(MDTF)参与演习并与日本自卫队一起成功将该演习由战术营级演习提升为战役和战略演习。2019年4月,美陆军举办了“联合作战评估(JWA)”演习,重点探讨了多域作战力量编成等相关问题,并对2028多域作战概念的能力与形式进行评估,为陆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见解和反馈。2019年10月,美陆军展开“网络闪击战”演习,测试多域作战概念以及相关能力。在该次演习中作为多域作战关键因素的美陆军相关部队跨电磁频谱作战能力得到了检验。此外,在太平洋和欧洲地区举办的“捍卫者-2020”军事演习等一系列演习也测试和验证了多域作战概念。

《陆军多域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胜》文件封面

自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前身——多域战概念产生以来,美陆军就已经开始对部队体制编制进行调整。对于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而言,其部队调整改革的重点在于发展多域任务部队(MDTF)作为“内线部队”的核心力量。除此之外,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还提出成立统合机构以及搭建作战网络。

I2CEWS營成立仪式

多域任务部队(MDTF)是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实验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中“内线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美陆军从多域作战概念产生以后就启动了多域任务部队(MDTF)的试点实验,到现在已经成型并将扩建。

多域任务部队(MDTF)试点实验始于2017年。时任美陆军参谋长的马克·米利将军宣称组建一支实验部队,该部队集成包括陆、海、空、天、网络等多域作战能力,作战范围扩展到军事行动所有领域,可支持其他各军种军事行动。同时他还将这支部队称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随后美陆军启动了多域任务部队(MDTF)试点计划项目。

该项目将多域任务部队的目标定为整合联合作战、多国情报以及作战目标,通过对陆上、空中和海上投射火力进行整合,更好地实现联合火力打击。并且该计划明确提出以美陆军第17和第41野战炮兵旅为核心组建作战试验部队,同时提出将该试验部队的人数定在2200人,并保持500到800人的核心人员。2018年该试验部队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并在其中首次承担跨域性任务,通过指挥多域力量实现了联合反舰,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作战效果。

在基于试验部队的基础上,2019年美陆军在华盛顿路易斯堡组建了首支I2CEWS部队。该部队下设情报、信息、网络、电子战、太空战等作战单元,具备远程目标锁定、网络攻击、电子干扰和太空作战等能力。据称该部队是针对中国量身打造的,而同时另一支相同的部队在欧洲成立,主要针对俄罗斯。

据相关报道,该部队为营级规模部队,由一名陆军中校担任指挥官,下设四个作战连,以及一个远程侦察分队。这四个连分别是情报连、信息战连、网络和电子战连以及太空和通信连。情报连主要负责情报收集、全作战环境的深入分析并驱动作战行动进行;信息战连主要负责形成信息战能力确保信息优势;网络和电子战连主要负责战术网络无线连接,并实现网络战和电子战同时进行;太空和通信连主要负责美军远程传输卫星转播,并从通信、情报和侦察卫星获取作战数据。此外,该部队的远程侦察分队能够实现远距离感知,以支援炮兵和防空反导系统实现精确打击,据称该营有效解决了第17野战炮兵旅侦察感知问题。美陆军意图通过该部队实现集陆海空天网电作战能力为一体的作战能力,在增强自身防御能力的同时,提高炮兵火力打击的距离、速度和精度,实现对中俄等国的威慑。

根据《陆军转型——准备在竞争和冲突中取得胜利》文件以及相关报道,可以较为清晰地推断出,当前美陆军多域任务部队的试验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将展开扩建。

美陆军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将对多域任务部队进行扩建,并以此推动陆军转型。据悉,美陆军打算扩建五支多域任务部队,其中两支将配属印太司令部,并将优先部署在第一岛链,一支配属欧洲司令部,一支部署在北极地区,一支部署在本土作为预备队。美陆军意图以此部队为空中、海上和其他力量开辟战时通道,实现作战。

对于多域任务部队的编制体系,美陆军将基于之前的试验和经验进行相应配置。根据《陆军转型——在竞争和冲突中取得胜利》文件中显示,多域任务部队将下辖四个营,暂定为军级单位。其中一个I2CEWS营,负责获取并整合美军各军种情报、侦察和监视平台资源,具备电子战网络战能力;一个战略火力营,下辖哈马斯高机动火箭炮连、中程火力连和远程超音速火力连,负责精确火力打击;一个防空营,负责防空与导弹防御;一个旅支援营,负责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援。当然,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同时强调多域任务部队将可以根据指挥官的意图进行定制,具体部队的组织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此外,美陆军正在计划为每一只多域任务部队建立一个全域作战中心(All-Domian operations Center,ADOC)以便全天候全作战域监视作战对手。

多域任务部队组织结构

表1 多域任务部队下属作战单位及其分工

美陆军为实践多域作战概念和实现多域转型,新成立了管理办公室战略行动部作为统合机构。该机构下设网络、电子战、信息作战、太空、战术通信网络、数据架构和人工智能等部门,提供多域作战能力基础。此外,该机构还将与美空军实验先进作战管理系统,在陆军和联合部队内统一数据架构,确保互操作性。

对于多域作战行动,网络作为关键数据传输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非保密网络数据传输具有风险。对此,美陆军提出搭建整体网络等方面的需求。为此,在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中,着重强调了搭建整体网络、调整网络现代化主要发展方向以及推动战术网络和综合网络一体化进程等内容,力图搭建涵盖美陆军战术网络与综合网络、美军与盟军保密网络以及兼容绝密网络的作战网络。

装备建设发展支撑起了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与实践。随着多项现代化优先项目、各种演习实验等的推行,美陆军在多个方面对装备进行了建设和发展。下文主要就火力打击、防空反导以及TITAN项目进行介绍。

美陆军在火力打击方面的装备建设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哈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中近程导弹精确打击导弹(PrSM)以及中程导弹。

哈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是美陆军研制并装备多年的成熟武器系统,当前美陆军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多域作战概念火力打击的需求。哈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最初设计以满足打击地面静态目标的需求,但在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中,美陆军通过它实现了对靶舰的打击,这标志着美陆军正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打击海上动态目标。据称,美陆军谋求以其为基础,开发可打击地面目标和海上运动目标、最大射程达到500公里的智能火箭弹。依托升级后的哈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美陆军或海军陆战队将能够从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岛屿上的隐蔽阵地实施火力打击,在应对中国海军的作战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哈马斯高机动炮兵火箭系统

美国陆军操作使用情报监视及侦察卫星地面站

中近程导弹精确打击导弹(PrSM)是美陆军十分重视的火力打击项目。据称,该型导弹将可集成到M270式火箭炮和哈马斯高机动火箭炮上。2018年,该型导弹在美军希尔堡基地试射,射程达到500公里。2019年,在美陆军协会上,洛马公司对PrSM项目的新型导弹的测试影像进行了展示。据测试影像展示的信息可知,洛马公司已经将该导弹的射程提升到了800公里,并通过数据链实现了各军种信息共享,不同武器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操作”,大大提升了火力打击范围。

随着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美军极有可能在印太范围内部署中近程导弹。美国在中近程导弹开发上的丰富经验将驱动美军研制更多的中近程导弹。据悉,2019年8月和12月,美军进行了退出中导条约后的首次陆基巡航导弹和陆基弹道导弹发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美军正在加大对中近程导弹研制的投入。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对于中近程火力打击的需求也将不断驱动美军开发更多相关火力打击装备。

防空反导能力是美陸军多域作战概念中提出的针对战略竞争对手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重点内容。美陆军综合防空反导指挥系统(Integrated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Battle Command System,IBCS)正是美陆军当前防空反导的重要项目,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防空反导系统的不良表现引发了美陆军内部的反思,促使美陆军开展了陆军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AIAMD)计划。美陆军经过研究发现,美军的所有防空反导系统单元都存在系统间关联度低,数据融合慢,应对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空袭成效不够理想的问题。因此,美陆军着手投入研发IBCS系统,意图将所有传感器互联互通形成传感器系统,实现多型雷达、传感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集成,形成一体化防空反导。据称,IBCS系统可将陆军和其他军种传感器、发射系统以及拦截系统的开放式架构集成到单一的指挥控制系统中,并将所有的防空系统连接到单一集成火力网络中。通过这样的网络,美军在作战时可以制定更佳的战术决策,进行更好的防空反导作战。经过多年的研究测试和演习,IBCS系统在复杂的作战环境中展现出了较为良好的性能,受到了美陆军的認可。最近一次演习是在2020年7月下旬,美陆军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的“橙旗”演习中成功实现将F-35战机的传感器数据通过U-2侦察机与IBCS系统的融合,并通过地面武器系统实现了对空中目标的打击,验证了跨域防空反导能力。

美陆军初步计划在2022年实现该系统在部队的装备,但是由于该系统庞大且复杂,不一定能按期完成交付。

美陆军提出多域战概念后,为促进其发展,TITAN项目在美陆军高层的推动下而筹划。美陆军情报电子战与传感器项目执行办公室(PEO IEW&S)负责了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计划深度整合当前陆海空天网电等多作战域的传感器,并通过网络技术和分布式存储体系结构,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对情报、监视、侦察数据的接收、分析、处理、传输与分发。美陆军期望通过该项目,使指挥官和相关作战部队能实时获取目标数据以便更好了解战场态势。据称,该项目将逐步并行和取代美陆军现有的地面站。印太战区多域任务部队将优先部署该项目,削减中国反进入/区域拒止作战优势。

该项目发展至今,按照其相关计划,预计将于2022年推出其首款太空情报监视侦察信息地面站原型机;2028年将建成综合陆海空天网电多作战域传感器的地面站,完成陆军多域作战情报监视侦察层面的现代化建设。

总体来看,美陆军对多域作战概念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大量成就,美陆军企图依靠多域作战概念来进一步推动美陆军的转型升级以适应大国竞争的需求。研究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对我方建设发展以及应对美军现实挑战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加强对美陆军多域作战概念发展与实践的持续性跟踪研究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王宇璇

猜你喜欢

美陆军火力反导
美陆军“边缘”演习展示新技战术
美陆军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及特点
轻度火力
俄将用最新反导系统保卫莫斯科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
颠倒蛋
美陆军弹药保障力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