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对比悟本质 经历沟通求联系

2022-01-25陈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广角搭配对比

陈操

【摘   要】“排列”与“组合”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对这两者经常混淆不清。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中的例2为例,对“排列”与“组合”两种方法的内涵与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起点分析,寻找知识连接点”“题组对比,揭示概念本质”“优化材料,促进深度学习”这三条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建立知识联系,通过对比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学广角;搭配;对比;沟通

人教版教材以独立的板块开辟“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二年级上册“搭配(一)”是“数学广角”这一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围绕“搭配”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渗透排列的思想,第二课时渗透组合的思想。“排列”与“组合”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对这两者经常混淆不清。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沟通建立知识联系,通过对比感悟数学思想。

一、起点分析,寻找知识连接点

学习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迭代和链接的过程,因此,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起点出发,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点,把新知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和顺应。排列与组合的教学也是如此。

(一)起点分析

1.逻辑起点

基于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教学的逻辑起点分析。从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调换位置法”等方法,对于排列与组合的问题,应该能够独立解决,找到答案。从思维方式上看,学生经历了“有序”“全面”“组合(配对)”等思考问题方式的“训练”,已经拥有理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基础。从学习经验上看,学生有过解决组合问题的经验,如在解决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例3”时,学生首先思考拼三角形需要用到几块图形,然后运用分类思考的方法,考虑可以2块组合拼、3块组合拼、4块组合拼等。

2.现实起点

基于对学生实际和潜在经验的现实起点进行分析,教师做了课前调研,请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有2、3、4三个数字,任意选取其中两个组成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学生解答的正确率达到了93.3%,多数答案不但正确且有序,答案正确但排列无序的仅占2.2%。解答时多数学生使用了“固定十位法”和“调换位置法”,用“固定十位法”的学生占66.7%,用“调换位置法”的学生占22.2%。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固定十位法”掌握得比较好,运用“调换位置法”的人比较少。测试后,教师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已经有了有序思考的经验基础。

(二)基于起点分析引入教学

组合问题主要表现为分类计数、有序但不排序,“分类思想”是解决组合问题的核心。学生虽然有了有序思考的经验基础,但尚未形成分类计数的思想。基于对学生起点的分析,将新课导入环节展开如下。

【片段1】经验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有三个数分别是3、5、7,任意选取其中两个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

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交流。教师将学生的答案分成左右两列写在黑板上。左边一列是35、37、53、57、73、75;右边一列是35、53、37、73、57、75。

师:认真观察,这两组答案正确吗?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生:两组都是正确的。左边用了“固定十位法”,右边用了“调换位置法”。

师:运用这些方法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做到有顺序、不遗漏、不重复。

师:在“固定十位法”“调换位置法”中,也隐藏着分类写的方法。你能看出来吗?

生:用“固定十位法”写,其实就是按十位是3、5、7分类写。

生:运用“调换位置法”时,选3、5一类可以组成35和53;选3、7一类,可以组成37和73;选5、7一类,可以组成57和75。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圈出相应的部分)

师:刚才,我们运用“固定十位法”“调换位置法”以及分类思考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节课将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继续研究新的问题。

通过复习,学生梳理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圈一圈中感受“固定十位法”是按十位是3、5、7分类;“调换位置法”是按3、5组队分类,3、7组队分类和5、7组队分类。在复习引入中,教师通过“圈一圈”,在分类与有序思考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为新授“组合”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题组对比,揭示概念本质

“排列”与“组合”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组合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排列”与“组合”是两个邻近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排列与组合都是从一定数量的元素里取出若干个元素;但排列与元素的顺序有关,组合与元素的顺序无关。基于对“排列”与“组合”概念的解读,教学中要抓住概念本质,采用题组对比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学生理解、掌握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思想方法。

(一)借助对比,揭示本质

从前一节课的“排列”到本节课的“组合”,从原本三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进行排序,到从三个数中任选两个数组合而不用排序,学生的认知要经历转变的过程,而转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新知教学时可以采用新舊对比的教学方式,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

【片段2】探究新知,初步感知“组合”的思想

教师出示改编后的题目:有三个数分别是3、5、7,任意选择其中两个数求和,一共有多少种可能?

师:想一想,这一题与前面一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并把结果写下来。

(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

生:3和5组成两位数时,35和53属于两个不同的数;3和5组在一起算和时,3+5和5+3的和都是8,只能算一种……

生:“组成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可以交换位置,和不变。

生:我发现“组成两位数”要排顺序,“求和”不用排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板书上进行圈、删(如图1)。

通过两道题目的对比学生发现,排列与组合在选择数字时有相同之处,都可以先用“组队”的方式将数字分组:3、5;3、7;5、7。不同点是,“组数”(排列)时两个数交换位置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求和”(组合)时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一样,只能算一种情况。学生在异同点对比中初步感悟组合的基本思想。

(二)对比练习,沟通联系

“排列”与“组合”属于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明确区分什么是排列,什么是组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体会哪些情况下要考虑事物的先后顺序,哪些情况下不用考虑事物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在“数学化”的思考过程中感悟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建立排列与组合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结合经验解决类似问题时,通过类比融通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

【片段3】对比练习,勾连排列与组合

师:二年级某班在竞选班长时遇到了难题,聪明的同学们愿意帮忙吗?

教师出示改编后的教材习题:三个人竞选正、副班长,会有几种可能?竞选结束了,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了几次手?

生:选班长有6种可能,握手只有3种情况。

师:为什么两个答案不一样?

生:因为选班长,一个正一个副,也可以换过来一个副一个正,而握手两个人换过来握,你跟我握手和我跟你握手,算同一次握手。

(教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

师:从刚才的演示中我们发现,选班长,从三个人中选出两个人要按正、副班长排顺序,而从三个人中选两个人握手,这两个人选出后不用排序。

师:这两道题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生:这两题中是三个人,上面两题中是三个数字。

生:三个学生可以看成三个数,我用1、2、3表示三个学生,按第一个是正班长、第二个是副班长的顺序排列,可以有“12,13;21,23;31,32”一共6种情况。握手时,只有“1、2握,1、3握,2、3握”这3种情况。这和前面一组题的区别是一样的。

“排列”与“组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排序与不排序的差别,区分排列与组合的方法。通过前后两组题的对比,学生发现第一组题从数字入手,第二组题从生活情境入手,两组题之间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形成了解决排列与组合问题的思维结构。

三、优化材料,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材料在学生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分析和整合,是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培养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有效载体。学习材料包括学习用书、课程资源、操作材料、习题等等。优化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能帮助学生架起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桥梁。

(一)优化材料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同一个材料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理解以及学习过程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优化习题材料的选择与组织方式有很多种。如教师可以以例题为基础优化习题,适当拓展例题的内容,以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热情。教学中教师出示用例题改编的习题:有三个数,分别是0、5、7,任意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有的学生通过一一枚举的方式写出6个;有的学生直接将0画去,写出57、75两个数,理由是0不能用来组数;有的学生写出6个数后,画去了05、07两个数;有的学生直接写出4个数,理由是三个数选两个是6种可能,但因为0不能在首位,所以要减去两个数。针对以上的反馈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辨析交流,学生发现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组数的时候它不能放在首位,所以一共是4种可能。教师虽然只是将例题中的一个数字改成了0,但却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学生在运用排列与组合思想的同时,也巩固了关于0占位的知识。

(二)优化材料的呈现方式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文字、表格、图片等。同一个学习材料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得到的效果会不一样。

如教师在试教时出示如下习题:“有红色、绿色、白色三张纸条,长度分别是4厘米、6厘米、8厘米,任意选其中的两张拼成一张新的纸条,有哪些不同的拼法?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长度?”在解答“有哪些不同的拼法”时,很多学生得出错误答案3种。经了解得知,学生把“不同拼法”和“不同长度”混为一谈了。由此可知,学生在读题时关注更多的是阿拉伯数字,对于隐藏着的颜色信息不容易获取。所以,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修改:将红色、绿色、白色纸条用图片的方式呈现,并给学生提供实物材料,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结果显示,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大大提高。因此,选择材料的呈现方式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碧云.基于“数学理解层次”的教学路径探索:思维可视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J]. 上海教育科研,2019(2).

[2]米山國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正中,吴素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3]曹培英.“数学广角”教学的系列研究(二)[J].小学数学教育,2017(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小学   311113)

猜你喜欢

数学广角搭配对比
《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教材之我见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open的搭配研究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广角”课
“反而”的语义韵考察
基于BYU语料库的英语专四词汇试题解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