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连续墙叠合SMW 工法桩作为深基坑围护结构的应用

2022-01-25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01

建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法围护结构型钢

马 仕(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

随着国内城市化持续发展,大城市以及特大城市的地下空间越来越多的被开发利用。在上海,超深基坑以及超深隧道工程屡见不鲜。超深基坑大多数以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1],地墙的插入深度往往是基坑深度的 1.8~2 倍。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盾构隧道需要在基坑下方近距离进行穿越时,上部基坑的围护地墙会成为穿越线路上的障碍物。目前,虽然有部分工程采用玻璃纤维筋替代钢筋制作地墙钢筋笼,使盾构机可以切削地墙以及玻璃纤维筋从而穿过地墙[2]。但这种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穿越的难度及风险较大,消耗时间较长,设备损耗非常大。因此,需要对这种情况下的围护方案进行优化,来尽可能避免盾构机穿越地下连续墙的问题[3],而采用复合围护结构来减小地墙插入深度是可行的优化方向。

本文以上海轨道交通 14 号线豫园站工程为依托,分析并总结了在盾构机穿越位置采用减小地墙插入深度并叠合SMW 工法桩的围护形式后,整个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变形以及周边环境情况,总结了在插入比不够情况下,地墙叠合SMW 工法桩作为基坑围护的实施效果。

1 工程实际应用

1.1 设计概况

上海轨交 14 号线豫园车站与已建 10 号线豫园站通过新建一条换乘通道进行联通,此条新建换乘通道作为 14 号线豫园车站的附属施工。该换乘通道分深、浅坑开挖,深坑开挖深度 19.61 m,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

由于该换乘通道在结构完成后需要在底板下方穿越 1条地铁盾构隧道,隧道顶部至底板仅 5.3 m,考虑到避免后期盾构穿越地墙,地下连续墙插入深度受到限制,因而采用在地墙外壁叠合 SMW 工法桩组成复合基坑围护结构,在换乘通道结构完成后,将工法桩内型钢拔除,再进行盾构隧道施工。

因此本基坑围护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类地墙为非盾构穿越段的普通地墙,地墙深 50 m 厚 1 m,盾构穿越段地墙为浅地墙,地墙深 24 m 厚 0.8 m。如图 1 所示。

图1 盾构隧道与基坑位置关系图

1.2 施工情况

本工程按照图 2 所示施工顺序进行施工。

图2 工程实施流程图

1.2.1 地墙施工

地下连续墙宽 5 m,厚 800 mm,墙深 24 m,H 型钢接头,现场施工采用一台 SG 60 抓斗成槽机进行成槽,地墙垂直度控制为 1/500。

1.2.2 SMW 工法桩施工

工法桩采用常规直径 850 mm @600 mm 三轴搅设备施工,水泥掺量 20%,桩长 34 m,每一幅桩套打,每幅搅拌桩完成后,立即插入 H 型钢,型钢插入深度 33 m,用液压震动锤辅助下沉,型钢表面涂刷脱模剂,方便后期拔除,本工程共打入 H 型钢 8 根。所施工的工法桩与地墙间留 15 cm间距,工法桩养护到期后,在与地墙间隙中压密注浆填充。工法桩与地下连续墙位置关系平面图如图 3 所示。

图3 工法桩与地下连续墙位置关系平面图

1.2.3 基坑施工

基坑开挖深度最深处 19.61 m,共设置 5 道支撑,第一道为混凝土撑,其余为钢支撑。开挖采用长臂挖机及滑臂挖机进行开挖,开挖遵循“时空效应”,随挖随撑。

1.2.4 工法桩拔除

根据设计要求,在结构顶板完成后,对 H 型钢进行拔除。拔除采用 1 套普通 300 t 双油缸液压千斤顶进行顶拔。

1.3 基坑及环境监测情况

基坑开挖过程中,分别对地下连续墙、基坑支撑、周边管线进行了监测,监测布点情况以及监测安排如图 4 所示。

图4 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中,P 1 点为 24 m 深地墙对应的围护变形监测点,P 2 点为 50 m 深地墙对应围护变形监测点。DB 1、DB 2 为24 m 墙外侧地表沉降监测点,DB 3为 50 m 地墙外侧地表沉降监测点,表1 为基坑分阶段监测频率。

表1 基坑分阶段监测频率

2 应用效果分析

2.1 围护变形情况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增加,围护变形逐渐增大。开挖到底时,外侧叠合了 34 m 深 SMW 工法桩的 24 m 深 0.8 m厚地墙变形最大值为 27.5 mm(向基内变形),50 m 深 1 m 厚地墙变形最大值为 21.3 mm(向基内变形)。即开挖至约20 m 深时,围护变形相差 6.2 mm,变形情况基本一致,且均<0.14% H(及 28 mm),均达到基坑变形控制规范要求[4]。如图 5 所示。

图5 基坑开挖围护变形监测数据曲线图

2.2 周边环境监测情况

基坑开挖过程中,周围地表受到影响,发生沉降。开挖到底时,24 m 深地墙叠合 SMW 工法桩后,外侧地表监测点DB 1、DB 2 监测沉降值分别为 -17.7 mm、-19.46 mm,50 m 深地墙外侧地表监测点 DB 3 监测沉降值为-14.61 mm。即开挖至约 20 m 深时,周围环境沉降量最大相差约4.85 mm,沉降情况基本一致,如图 6 所示。

图6 基坑开挖周围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曲线图

2.3 H 型钢拔除

H 型钢在结构回筑完毕后,由 1 套 300 t 液压千斤顶进行顶拔。顶拔顺利,每根 H 型钢顶拔时间约 15 min,顶拔出来后的 H 型钢完整性好,未发生断裂以及变形等情况,共拔出 8 根 H 型钢,100% 完整。拔除后及时进行了注浆回填,周边环境影响极小。

3 结 语

在地下连续墙插入比受限的情况下,采用外侧叠合SMW 工法桩组成复合深基坑围护结构可以很好满足深基坑开挖要求,是一种较好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SMW 工法桩叠合插入比不够的地下连续墙共同作为深基坑围护结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变形小、周边环境影响小、支撑轴力正常,与正常插入比的地墙几乎等效。

SMW 工法桩在基坑开挖完成以及结构回筑完成后,工法桩内 H 型钢可以进行拔除,对盾构穿越施工无影响。拔出后须及时进行回填,减小拔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猜你喜欢

工法围护结构型钢
浅谈深基坑咬合桩围护结构的施工技术
重力式门架围护结构在软土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勘 误
莱钢型钢265m2烧结机高效生产实践
莱钢低成本加铌Q345B热轧型钢的试制开发
莱钢型钢1#~4#转炉铁合金控制系统应用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地铁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比优化研究
入土深度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