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事求是:党的三大作风的内在统一性

2022-01-24文_曾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

文_曾 毅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范丽君)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特别是经过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后,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三大标志,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传承至今的基本政治品格。三大作风不仅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人格的力量”,即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与光荣传统,也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真理的力量”,即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

一、作为工作态度和方法的实事求是

毛泽东指出:“中国有两个教条,一是旧教条,二是洋教条,都是思想上的奴隶。”(《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366页)如果说五四运动打破了旧教条的奴役,那么延安整风针对的则是洋教条。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这是一场旨在打破思想迷信与束缚的“启蒙运动”。如何破除教条主义的奴役呢?答案就在于实事求是。因此,延安整风是从整顿学风开始的,也就是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

实事求是是一种科学、谦逊的工作态度。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6页)。1941年8月5日,毛泽东在给谢觉哉的回信中讲道,“事情确需多交换意见,多谈多吹,才能周通,否则极易偏于一面”,“客观地看问题,即是孔老先生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各去所偏,就会归于一是”,“事情只求其‘是’,闲气都是浮云”(《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7页)。1943年,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中指出,“对工作要有谦逊的态度,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得浮肿病”(《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实事求是也是一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什么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如此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资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正因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就需要开展广泛、深入、长期的调查研究。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及《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立调查研究局,毛泽东亲自担任局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在向中共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调查团作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中指出,情况是逐渐了解的,认识世界需要不断地努力。“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二、实事求是是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坚持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并坚持把这些原则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出发。

一是在工作态度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毛泽东指出,“群众观点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同上,第475页)。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要破除主观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以谦逊认真的态度,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1944年5月20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关于时局问题的报告,特别强调了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要防止骄傲,他说,“骄傲是最害人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上了骄傲不少的当。骄傲像一个包袱,什么人都可以背上这个包袱。现在是要放下这个包袱,放下这个包袱才能接近群众”(同上,第513页)。这里所说的“骄傲”,集中体现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路线上。“左”倾路线不仅形成了脱离党外群众的宗派主义,也形成了脱离党内群众的宗派主义,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因为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把他们俘虏起来,充作自己的用人,而工农干部不易识破他们;也可以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把他们充当俘虏”(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

1945年1月30日,英国《新闻时事报》发表斯坦因写的《毛泽东朱德会见记》一文,文章记述道,在几次长谈中,毛泽东告诉斯坦因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群众的小学生,如果我们要争取到胜利与和平,群众的意见与经验一定要作为我们政策的基础。”(《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页)1942年12月底,毛泽东在接见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时,听说陕甘宁边区一家老百姓给一个分区司令员提了意见,很高兴地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个老百姓很有觉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老百姓受官府的气,受当兵的欺负,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现在他敢向我们一个分区司令员提意见,敢批评这位‘长官’,你们看这有多么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同上,第419页)

二是在工作方法上,善于践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坚持群众路线的科学领导方法,就要求我们在制订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共产党的作用,就是要集中人民的意见,作出决议,并坚持下去。将原料加以制造成为精制品,即是决定政策,造成作风”,“人民可以教给我们许许多多事情。我们的任务就是听从他们,学习并了解他们的经验、愿望、批评,确定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总和,再作为政策交还给他们”(同上,第369、576页)。“我们需要像拣破铜烂铁一样将不同意见收集起来,经过熔化,准备修正我们的思想上、工作上的毛病和错误”(《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与密切联系群众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二者有共同的遵循:那就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指出,“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由此可见,要掌握好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要在做决策、抓落实中切实贯彻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反,如果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在思想方法上就会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主观主义。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还没有到时候,你要勉强办,就叫‘左’倾”(《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6页)。同样,如果背离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在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就会造成党群关系上的割裂,具体表现为命令主义或尾巴主义。毛泽东批评道,命令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而尾巴主义的错误则在于“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害了慢性病”(《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5页)。总之,正如《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开宗明义指出的那样,“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同上,第897页)。只有做到这两个“结合”,才能破除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科学地制定政策,有效地贯彻政策。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总结道,“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同上,第1095页)。

三、正确的批评必是实事求是的批评

毛泽东认为,整风运动之所以发挥很大效力,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个运动中展开了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同上,第1096页)。正确的批评使党内团结,错误的批评使党内分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批评呢?

首先,正确的批评指向真理,是实事求是的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党内矛盾的重要方法,是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中间犯了错误,哪一个会没有呢?犯了错误就要改正,叫作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马列主义的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的方法,要讲老实话,才能纠正错误,求得进步。如果自以为是,对整个工作不加分析,只讲成绩,怕讲缺点、错误,就无法使工作进步”(《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其次,正确的批评指向党的团结,是以斗争求团结的批评。整风运动采取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批评应该是严正的、尖锐的,但又应该是诚恳的、坦白的、与人为善的。只有这种态度,才对团结有利”(《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毛泽东带头作自我批评。1945年4月20日,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讨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讲道,“党是政治团体,不是家族或职业团体,都是五湖四海因为政见相同而结合起来的。政见不同就要有争论,争论时分清界限是必要的,但今后要少戴帽子为好。……《决议》把许多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我的错误缺点没有挂上,不是我没有而是没有挂,为了党的利益没有写上。这是大家要认识清楚的,首先是我”(同上,第592页)。在对该《决议》草案的修改中,他加了这样一句话:“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为着获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

再次,正确的批评指向党的宗旨和事业。毛泽东曾经为共产党员如此画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的,共产党人“应该不怕自我批评”,“我党必须实行公开的自我批评,不怕家丑外扬,隐瞒是不能教育党员的”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这种襟怀坦白和光明磊落的背后,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大道为公。“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如果我们改正了这个缺点,那我们就能团结更广大的人民,我们的事业就能获得更大的与更快的发展”(同上,第243页)。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指向真理、指向团结、指向党的宗旨和事业的自我革命。而之所以能采取实事求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本身决无私利可图。

三大作风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宗派主义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页)。延安整风正是将“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深入人心,大大推动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表明,三大作风在思想基础与目标指向上是内在统一的。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实事求是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