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大研究成果,为对抗疾病带来新希望

2022-01-18

家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疾病肿瘤研究

从某种角度来讲,人类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医学知识,并在一次次与疾病、瘟疫的抗争中进行实践和创新。而每一次的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都将成为人类对抗疾病的新利器!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医学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突破,许多潜力无穷的新型治疗方法即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本期特别策划,本刊就对2021年中国科学家的重要医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解读,以飨读者。

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临床医学方面,有超300篇论文被收录于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国际期刊《细胞》《自然》《科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及其子刊中,产生了一批本土原创、全球首个的研究突破。同时,也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再结硕果,为疾病防治带来新的转机!

1. 国产“人工心脏”成功上市!心衰患者有了新选择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推算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为3.3亿人,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约890万人。近30年来,心衰治疗药物无重大进展,无法逆转心肌重构,心衰患者最终还是要通过心脏移植来延续生命。而我国心脏供体严重不足,每年心脏移植手术量仅500余例,大量的心力衰竭患者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丧失了生命。于是,人工心脏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衰的重要手段。当心衰患者的心脏没有足够的力量将血液挤压到动脉血管中去时,人工心脏可和心衰患者的心脏一起工作,通过血泵将血液送到动脉血管。

人工心脏是一种研發难度极大的高科技医疗器械,过去大部分部件要依赖进口。可喜的是,2021年11月25日,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CH-VAD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纯正“中国心”,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心脏。

针对本次获批,NMPA评价指出:“该产品的核心技术主要为全磁悬浮血泵技术,目前取得中国和美国多项专利,属于国内首创医疗器械。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同等水平,血泵尺寸更小,植入侵犯性更优。该产品可满足我国在心衰外科器械治疗领域的临床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2. 衰老密码被破译!老而不衰、老而无病或将实现

衰老是人类患慢性疾病(如骨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最大风险因素,因此,深入地探究衰老的分子机制、发展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有效干预策略,对于防控慢病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团队因为在衰老机制和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为2021年度“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

刘光慧团队提出了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可塑性理论,发现衰老的“表观遗传时钟”可以被重编程;建立了灵长类衰老的研究范式,系统解析了灵长类重要器官衰老的标记物和调控靶标,揭示了老年个体易感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鉴定出了一系列人类的表观遗传“年轻因子”,基于这些“年轻因子”的基因干预,已成功在小鼠模型中抑制了骨关节炎的发生;通过靶向基因编辑产生了国际上首例“遗传增强型干细胞和血管细胞”,可在动物模型中高效安全地促进血管的修复和再生,为治疗心梗等血管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型解决方案;建立了多种人干细胞衰老和加速衰老的研究模型,并基于这些模型筛选评价了多种化合物(如天然化合物库、已经应用在临床上的老药库以及人体中存在的生理性代谢物库)的药理活性。刘光慧团队还首次在系统单细胞水平揭示了代谢干预(又称为饮食限制)可延缓衰老的机制。

刘光慧团队在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基础医学的系列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衰老机制的科学理解,为建立衰老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科学应对策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3. 个性化的混合膜纳米疫苗问世,有望治疗一系列实体瘤

得益于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基于细菌细胞质膜和切除的肿瘤组织的细胞膜的个性化肿瘤疫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7月7日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

术后的癌症复发和转移可以被激活的免疫系统有效抑制。因此,使用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来制作患者自己的抗癌疫苗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法,因为这种疫苗将包含肿瘤细胞的个性化抗原谱。然而,由于肿瘤抗原和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别,肿瘤抗原可能会被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为“自我”。因此,肿瘤抗原更有可能诱发抗原特异性耐受,而不是抗肿瘤免疫力。癌症免疫疗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训练免疫系统将肿瘤成分区分为“非自我”。大多数时候,细菌很容易被识别为入侵者并被免疫系统清除掉。一些科学家试图使用细菌或其成分作为佐剂来提高免疫原性,然而,这些成分对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刺激或引起副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设计了一种用于个性化免疫疗法的混合膜纳米疫苗(HM-NP)以克服上述挑战。这种疫苗可同时向树突细胞提供肿瘤抗原和佐剂,以激起强大的先天性和肿瘤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反应,为开发用于一系列实体瘤的个性化癌症疫苗提供了新的机会。

4. 调节人类毛发再生机制被揭示,脱发人群有望摆脱困扰

据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被脱发症困扰的人数已经超过2.5亿,然而目前却缺乏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疗法。

在皮肤中,通过生长因子刺激来实现毛囊干细胞和祖细胞的激活是毛囊和毛发再生的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讲,毛发的再生缺陷往往可以归因于毛囊对生长刺激的反应迟钝。然而,科学家们并不清楚毛囊干细胞或祖细胞对生长刺激的敏感性是受什么所调节的,阐明这一问题背后的原因或有望提供新的重要的线索,来帮助开发治疗诸如脱发症等毛发有关的人类疾病。

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联合研究揭示了miR-24在限制毛囊祖细胞再生能力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机制,或为治疗脱发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他们发现,在毛囊祖细胞被激活前,毛囊从休眠到激活的转变与名为miR-24的microRNA分子的明显下调直接相关;在皮肤上皮细胞中,miR-24的过量表达会明显减缓毛囊祖细胞的激活和毛发的循环周期进展,同时这种条件性的消融或会明显加速毛发的循环周期,并使得毛囊对生长刺激的敏感性增强;皮肤上皮细胞中miR-24的条件性消融或会明显改善米诺地尔洗剂对毛发生长的刺激效应,同时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这就表明,miR-24或能作为一种新型潜在的靶点来帮助开发毛发再生的新型疗法。

5. 中国研究引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治疗新方向!复发率降低83%

2021年9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研究成果,该研究探索了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作为辅助治疗方案,用于接受完整肿瘤切除的ⅠB-ⅢA 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获益情况。

研究团队通过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针对从IB期到ⅢA期的早中期肺癌并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如在先期手术切除后通过第三代靶向药物(奥希替尼)的辅助治疗,患者的肿瘤复发风险将下降83%,推迟疾病的复发风险。

“这一研究成果使得早中期肺癌患者有机会达到治愈的效果,甚至会影响乃至改变医生治疗这些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策略,也很大机会改变国内外指南对于肺癌患者术后治疗的指导建议。”吴一龙教授表示。

6. 白细胞介素可燃烧脂肪,“躺着就能瘦”不再是梦

据世卫组织流行病学调查,2016年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19亿人超重,这大大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卡路里的摄入超过消耗,导致能量以脂质的形式在脂肪细胞中堆积,而免疫细胞深度参与此过程;但是肥胖进程中免疫细胞和因子复杂多样,其对肥胖进程的调控作用有待深入解析。暨南大学尹芝南教授团队发现,肥胖人群血清中IL-27水平显著下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了2021年11月24日的《自然》杂志上。

作者通过构建多种基因工程小鼠,进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首次发现IL-27通过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导致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并激活UCP1介导的“脂肪燃烧”,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质转变为热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效果。这突破了传统观念中IL-27专一性靶向免疫细胞的认知。动物实验中,注射重组IL-27可以显著减轻肥胖小鼠的体重并改善胰岛素信号敏感性,初步验证了IL-27作为治疗药物的潜力。

作者指出,这一研究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潜力药物,而IL-27作为体内正常表达的免疫分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而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尹芝南教授团队非常期待尽快将这一治疗靶点产业化,以惠及广大肥胖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

7. 中国原创技术,将成为国际冠心病精准诊断的“新标准”

2021年11月4日,国际最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徐波教授和乔树宾教授共同牵头完成的FAVORⅢ China的1年研究结果。

该研究是冠脉生理学指导血运重建的全球最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方法,QFR检查术指导的(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35%术后1年不良事件风险,还可帮助医生精准治疗,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支架使用数量、造影剂注射量,手术时间更短,辐射更少。

这是《柳叶刀》自创刊以来,首次刊出由中国科学家团队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冠心病精准诊断技术-定量血流分数(QFR)检查,也是其在心血管领域首次发表由中国牵头、在中国完成、基于中国原创技术的研究。

8. 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有了“中国方案”,并受国际临床指南认可

2021年11月29日,我国药企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的新适应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鼻咽癌是一种原发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中国南方(如广东、广西)和东南亚地区尤其高发,在国际上被称为“广东癌”。对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目前的治疗手段有限,一线标准治疗方案是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但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仅有7个月左右。

此次新适应证的获批基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一项名为JUPITER-02的研究,全名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研究”。该研究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 10月,在中國内地、新加坡等地的35家研究中心共纳入289例未接受过化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大幅延长至11.7个月,比对照组多了3.7个月;将近一半患者经联合治疗后,超过1年没有发生疾病进展;同时,总生存获益趋势明显,死亡风险降低40%。

此研究还多次获得国际学界的高度关注,在2021年6月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JUPITER-02入选主会场“重磅研究摘要”,被称是“本年度最重要、具有轰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在媒体报道中,JUPITER-02及其研究成果被形容为鼻咽癌“中国方案”。同时,该研究结果几度改变欧美鼻咽癌治疗指南,其推荐等级从持续8年的3级证据上升至2A级证据。

9. 绘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癌症“信息图”,覆盖5.98亿人

在现有癌症筛查及诊疗的指南和标准中,大多以西方学者的研究为理论基础,然而中国人群的癌症发生和诊疗自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癌症“信息图”。

据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2021年4月在媒体上公布的数据,我国已建立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2020年肿瘤登记工作区县达到1152个,覆盖人口达5.98亿人。这一研究工作全面估算了我国人群癌症发病、死亡及生存率,发现23种可预防的致癌因素,制定多个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标准和指南,显著促进我国癌症筛查及诊治的标准化和均质化。2021年的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将该成果列为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之一。

10.手足口病疫苗研发领跑全球,中国制造成为国际标准

“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之二是:全球首创以EV71型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或日常接触传播。该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手足口病以发病人数237.6万位居第一。手足口病传播系数达4.2~6.5,是新冠病毒的3倍。如果忽视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将明显高于目前水平。

在对抗重症手足口病的实战中,我国疫苗实现了自主研发,首次研发出可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手足口病的疫苗,使我国手足口病死亡人数下降超过90%,主导制定的《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的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指导原则》成为国际标准,为全球EV71疫苗的研发、生产、评价及应用提供了基本规范。

猜你喜欢

疾病肿瘤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ceRNA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