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
——读《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有感

2022-01-18任蓉华

青春期健康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语堂遗产跨文化

文/任蓉华

基本信息

书名:《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

作者:钱锁桥 主编

ISBN:978-7-5598-3803-2

装帧:精装

页数:340页

定价:79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在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当中,林语堂堪称向西方输出中国文化很成功的一位。他的《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著作,曾在西方世界引发“现象级”的强烈反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日前推出的《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一书,汇集了钱锁桥、周质平、陈子善、罗福林等10多位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评述文章,力求把这位沟通中西文化的使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纵观全书,前半部分着重考察林语堂在现代中国知识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探讨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实践;后半部分集中讨论林语堂穿梭于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实践,阐释其在美国的著述。文章的写作者们,文化背景迥异,所持见解和切入点也各有不同,讨论的内容涉及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翻译及美食等多个领域。

周质平在《在革命与怀旧之间:林语堂的思想与风格》中,剖析了林语堂的“快乐哲学”。他认为,林语堂提倡享乐,但并不沉溺其中,而是乐于发现和珍视生活里的小情趣。林语堂骨子里有着中国文人式的精致,正是其所特有的典雅悠闲的写作风格,让外国读者对其介绍的中国人的美学、思想、生活以及民族特性等很感兴趣。此外,周质平还论述了林语堂对于孔子与儒教、文字改良的看法。

“林语堂所建构之中国文化生动、自由、豁达,无论以英文还是中文呈现,最终都是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罗福林在《林语堂对传统的独特运用》一文中,强调了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即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林语堂绝非只是为西方读者单纯地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而是巧妙地颠覆了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并让“中”与“西”完成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苏迪然在《林语堂之于“批评之批评的批评”:跨越中美的“自我表现”论》中,分析了克罗齐的“直觉”美学对林语堂的影响。他指出:林语堂坚信,“僵化”的文学规则桎梏伤害“性灵”,不管这些规则是由传统经典确定还是遵循现代科学主义原则。我们可以欣赏经典作品,但把经典当作教条,则差矣,因为不要忘了,我们永远是在当下阅读经典。

书中,钱锁桥的《〈吾国与吾民〉的起源与反响》和韩明愈的《合作者或食人者?论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蒙田的角色》,是对林语堂跨文化实践的深入探讨。钱锁桥认为,《吾国与吾民》一书之跋题为“真实的中国”,对当时政府之腐败与无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林语堂最后决定原稿发表,是经过再三斟酌、承担了相当的风险的。韩明愈则表示,林语堂担当的角色是文化之间的中介和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了共通点。对于他国读者,他虽然代表的是一种外国文化,但同时又能以一种为他国读者所熟悉和理解的方式介绍中国。

《林语堂的跨文化遗产》所录文章,均援引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当时各国的新闻报道、林语堂在各刊物发表的文章及林语堂的日记等,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思想的碰撞。而难能可贵的是,虽为学术论文,但行文上却通俗易懂,学者们在恪守严谨学风的同时,用饱满有力的笔触,清晰还原了一个身兼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等多重身份的林语堂。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通过阅读这些关于林语堂的研究成果,我们得以窥见一代知识分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的尝试、所得与所失以及拓路前行过程中的艰辛努力。

猜你喜欢

林语堂遗产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遗产怎么分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探访林语堂故里
千万遗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