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疏风止痒方治疗风热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球蛋白E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1-17冯常青

河北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疏风肥大细胞风团

冯常青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辽宁 沈阳 110033)

荨麻疹是一种以皮肤毛细血管水肿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科常见疾病[1]。发病后可导致全身皮肤出现肿胀、疼痛、瘙痒难忍、红斑等[2]。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发病率占荨麻疹80%以上。CU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3],其发病因素较复杂,多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及变态反应发生相关[4]。T淋巴细胞的细胞亚群分泌水平的失衡及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的产生都是导致CU发生的重要前提。CU与中医学瘾疹[5]、气奔相似,认为其发病多与风邪入袭相关,采用疏风止痒方法,效果虽不似西医立竿见影,但有标本兼顾的优势。2019年8月—2020年2月,我们应用疏风止痒方治疗风热型CU 40例,并与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对IgE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6]中CU的诊断标准:①皮肤突然出现血管性水肿或风团表现,其中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皮下出现部分组织红肿疼痛,红肿可在48~72 h褪去;风团表现为皮肤中央红肿伴四周红斑样改变,瘙痒热痛,红疹多在24 h内褪去;②风团每周至少出现2次以上;③发病时间在1.5个月以上。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外科学》[7]中CU风热型:皮肤反复出现鲜红色斑疹,伴皮肤水肿,瘙痒热痛,遇风或受热后加重,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1.2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年龄25~75岁;患者入选前48 h内均曾发病;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既往严重的皮肤病变性损伤或外伤;1周内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妊娠期妇女;患有严重的精神系统疾病。

1.2 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7~72岁,平均(57.27±15.51)岁;病程0.2~2.7年,平均(1.99±0.62)年。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28~72岁,平均(57.24±15.44)岁;病程0.2~2.6年,平均(1.94±0.60)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枸地氯雷他定片(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138)8.8 mg,每日1次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疏风止痒方口服治疗。药物组成:防风15 g,荆芥15 g,僵蚕10 g,牡丹皮20 g,赤芍20 g,牛蒡子20 g,蝉蜕10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日3次餐后30 min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比较2组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8]。内容包括荨麻疹活动度及风团个数评分,二者均运用3分3级测评法,分数越高代表皮损越严重,满分为3分,0分为最低分。②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清IgE含量,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31(IL-31)、IL-33水平。

1.5 疗效标准 治愈:风团全部消退且未觉明显瘙痒;显效:风团消退60%以上且自觉瘙痒明显减轻;有效:风团消退40%~60%,且发病频率明显减少;无效:风团消失40%以下[9]。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UAS比较 治疗组40例,治疗前UAS(5.68±1.04)分,治疗后UAS(0.72±0.13)分。对照组40例,治疗前UAS(5.66±1.03)分,治疗后UAS(3.01±0.74)分。2组治疗后UAS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3 2组治疗前后IgE比较 治疗组40例,治疗前IgE(130.25±10.04)U/mL,治疗后IgE(58.04±8.11)U/mL。对照组40例,治疗前IgE(130.20±10.47)U/mL,治疗后IgE(84.97±9.55)U/mL。2组治疗后IgE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4 2组治疗前后IL-31、IL-33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IL-31、IL-33比较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IL-31、IL-3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3 讨论

CU是一种以皮肤瘙痒、麻木、刺痛、肿胀感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体免疫力的下降,CU发病率日渐升高[10]。因CU致病源较复杂,故在治疗中较为棘手,被定义为难根治性皮肤疾病[11]。现代医学治疗CU多选择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枸地氯雷他定片是较常用的受体拮抗剂,具有抗组胺形成、抑制变态反应发生的作用,需长期口服且效果欠佳,病情易反复[12-13]。

中医学认为,CU发病多与外感风热之邪有关。《金匮要略》云“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14],《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均提示CU的发生与正气虚损、风邪入里相关。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15],风邪犯于肌肤,故出现皮肤风团发作,消长迅速,风邪易夹湿夹热而变生他邪,因此会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发热恶风、口苦咽干等症,以疏风止痒为治疗原则。疏风止痒方中荆芥、防风清利咽喉,散结消肿[16],二者相须为君药,荆芥轻散而入气分,防风宣散而入肌表,共同发挥祛风消散功效。蝉蜕透疹消疮[17-18],牛蒡子泻火透毒,僵蚕止痛熄风,共为臣药。牡丹皮、赤芍、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滋阴止痛,燥湿止痒,牡丹皮与赤芍配伍既能发挥二者的凉血活血之功,又可防止君臣药中消散清热药物伤阴过重,共为佐使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赤芍、蝉蜕有提高免疫力、抑制变态反应发生、稳定肥大细胞的作用[19]。牛蒡子、荆芥提取物中所含物质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发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发挥消肿止痛作用[20]。

CU患者常以皮肤突然出现血管性水肿或风团为主要临床表现,UAS为判断CU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UAS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疏风止痒方可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毛细血管扩张等方面改善CU患者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减少风团数量。

IgE是介导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的重要抗体,当IgE抗体与靶细胞抗体受体发生反应后会诱发一系列炎性反应[21],并释放出大量的组胺类物质,这些促炎物质能提高血管壁通透性,抑制平滑肌张力,使真皮下组织发生水肿。CU患者血清中IgE水平高于正常人,IgE能诱导肥大细胞快速分泌出活性介质,使人体内环境紊乱,致使变态反应发生。因IgE检测方便,价格低廉,故在临床中常通过观察IgE含量来判断CU的发展趋势。血清IL-31水平表达直接影响CU皮损情况,IL-31可通过介导IL-6、趋化因子 CCL18等分泌来促使炎性反应发生。IL-33是一种具有促辅助型T细胞2(Th2)型免疫应答作用的因子,大量存在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中,数据显示CU患者血清中IL-31、IL-33水平高于正常人[2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IgE、IL-31、IL-3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说明疏风止痒方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肥大细胞分泌,延缓炎性反应发生。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P<0.05),说明疏风止痒方治疗风热型CU,可提高临床疗效,优于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

综上所述,疏风止痒方治疗风热型CU,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抑制肥大细胞分泌,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皮肤瘙痒、肿胀等症状,降低风团出现频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疏风肥大细胞风团
猫皮肤肥大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疏风清热汤化裁联合天竺雾化液治疗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尘螨抗原对P815肥大细胞维生素D受体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及 1,25(OH)2D3的免疫调节作用
采桑子.雪夜
采桑子·雪夜
突然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