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22-01-16周丽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

周丽清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职业精神,将其融入中职院校课程教育体系中,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并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训中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前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的渗透效果不甚理想,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结合中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针对工匠精神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历史教学;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4-0127-03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2014年,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学科作为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教学,还应科学融入工匠精神,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终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一、中职历史教学中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关键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工匠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文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中国历来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他们用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在新时期,工匠精神依然是制造业的灵魂,是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优秀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如黄道婆通过对织造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纺纱的效果,其所织出的“乌泥泾被”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纺织业也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就了松江布“衣被天下”的美誉。通过中职历史教学中对工匠精神的探索,能够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

(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需要传承与发展

工匠精神是改善产品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中职学生是未来生产的主力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传承老一辈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科学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职责素养,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工匠精神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素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习古代工匠潜心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感受工匠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态度,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让学生以工匠的态度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和研究,将学习项目当作艺术品去精雕细琢。将工匠精神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谨、负责、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造就中国制造的辉煌。

二、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在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并未把握历史内容与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敬业、精益、专著和创新是其核心和内涵。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真正提升中职院校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精准把握历史内容与工匠精神的有效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历史教师在研究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致使历史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脱离,也并未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落实。(2)中职历史教学模式的制约。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文化课成绩比较差,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中职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求。但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历史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按照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并未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将中职历史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起来[2]。

三、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一)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渗透工匠精神

以往,中职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这样严重制约了中职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效果。面对这一现状,中职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首先,应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历史背景、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人物等,巧妙地渗透工匠精神,以便于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逐渐形成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例如,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古代农具作为出发点,结合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的工具,引导学生在其发现、制作的过程中,感悟先辈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等,最终在学习中明确什么是突破、什么是革新,最終在强化工匠精神的同时,使其具备时代精神。再比如,以历史教材中的青铜器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后母戊鼎”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对其铸模、纹饰、焙烧等工艺进行研究,使其在“后母戊鼎”复杂的制作流程中,强化自身的工匠精神,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

其次,还可以历史教材中的某些人物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历史人物的行为准则、意志品质中,感悟其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例如,在李时珍这一人物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李时珍的中医研究经历,将李时珍在发现《日华本草》用药错误之后,下定决心,对医书进行重新编撰整理,旨在对医书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更正。之后,李时珍经历了30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对前人用药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更正。教师引导学生对李时珍故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坚守的重要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具备这种坚守专注的精神,逐渐强化了自身的工匠精神。

最后,工匠精神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创新精神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职历史教师在渗透工匠精神时,还应对历史教材中有关技术创新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现行的中职历史教材中,关于“技术创新”的内容非常多,教师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其中蕴含的创新精神。例如,在中职历史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介绍了中国的瓷器。从瓷器发展的历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创新的过程,最终逐渐走向世界,并以“china”命名。教师在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对瓷器工艺发展历程进行学习,从瓷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瓷器在发展过程中颜色、形象、纹饰的变化中,感受中国古代匠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创新,真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工匠精神效果

就当前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应受到应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制约,中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枯燥无味,不仅制约了中职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历史课堂的“育人”价值。同时,在这种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一现状,中职历史在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就必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灵活开展课堂教学,以便于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这就要求中职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出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直观地感知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工匠精神的渗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借助了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了新中国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生活、生产等。同时,在微课视频中还给学生配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双重感官的刺激下,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变化。另外,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也逐渐对工匠精神背后蕴含的内涵形成了深刻的感悟。

另外,在优化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某一历史内容,融入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视频等。如此,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促使学生在视频观看中,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教材中的部分国宝为切入点,从《国家宝藏》《了不起的匠人》中截取与其相关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中,对其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体会古代匠人的精神,使其真正感受到国宝中蕴含的中国工匠精神。例如,在赏析“宋代民窑瓷枕”的时候,如果单纯地按照教材上的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认为其只是一种瓷器枕头,更无法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基于此,就可将《国家宝藏》中的相关视频融入其中,对中国瓷枕的发展和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到瓷枕的起源、发展和工匠对其不断探索和改良的过程,最终在宋代达到了巅峰,而“宋代民窑瓷枕”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此,真正强化了工匠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三)融合社会热点,渗透工匠精神

中职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世界的变化、演进过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历史发展的过程,融入与其相契合的社会热点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并促使学生在历史感悟中,对工匠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中职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历程,最终在探索的过程中明确了未来的发展道路,逐渐进入改革开放。基于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教师在渗透工匠精神的时候,就选择了“弘扬工匠精神、迈向制造强国”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在揭示历史本质的过程中,对科技强国这一政策形成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过程中,也从新中国艰难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深藏于中国人内心的工匠精神。

(四)举办各种课外活动,渗透工匠精神

中职历史教师在渗透工匠精神时,不能局限于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应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历史知识、拓宽自身的视野,并对工匠精神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具体来说,中职历史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开展手工制作,或者开展社会调查等,促使其在多样化的历史课外活动中,理解工匠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可带领学生观看与其相关的应试作品,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加深理解;还可带领学生到博物馆中进行参观,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的国宝,感受中国匠人的智慧和结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给学生讲述其具体的制作历程,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宝,对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形成更加深刻的体会;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文物修复,使学生感受到文物修復者身上呈现的“坚持初心”的精神;也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使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对当地的历史建筑等进行调查,使学生在采访、观察的过程中,了解某一历史建筑中蕴含的工匠精神等。如此一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创新了历史教学模式,也促使学生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4]。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要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其与学科教育真正融合到一起。中职历史作为中职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也必须要重视工匠精神的渗透,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工匠精神形成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人格品质等,使其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华年.中职历史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12-13.

[2]马友坤.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中职历史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J].读与写,2020,17(19):10-11.

[3]孟庆鑫.高职历史教学改革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42.

[4]洪炯灿.立足职教历史课堂弘扬工匠精神[J].考试周刊,2019(19):165.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