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宁小调”的流变

2022-01-15蒋青青

参花(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调安宁民歌

“安宁小调”是安宁人民在数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而逐步产生的,广泛流传于安宁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小调。作为云南安宁地区活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其特有的风格特性和文化内涵,在2005年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笔者发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其传播与传承现状令人担忧。基于此,本文对“安宁小调”进行系统考察,探寻学界前辈对它的研究贡献;并从它的生长环境、地域分布、音乐特点等方面透视其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音乐本体形态的流变轨迹,以期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学界对于“安宁小调”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几乎都是以民歌搜集整理的方式出现。据笔者所见,共有如下文章对其进行搜集整理。最早的一篇是1957年,罗忠镕编曲的《云南民歌六首》①,其中有《安宁小调》一首,由黄虹、林之音整理。第一段描述了安宁的自然景物,第二段则是叙事抒情,表现出青年男女对幸福自由的向往。其余还有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编选的《云南民歌第1辑:耍山调》②,1980年,云南省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编选的《云南民歌选》③,1998年,冰河、王玄迈主编的《中国民歌》④,1999年,周良沛主编的《歌声中的云南》⑤,2001年周小泉编选的《中国民歌新唱500首》⑥,2002年,李景煜主编《云南省志(卷80)人物志》⑦,2003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⑧,2012年编写的《安宁县志》⑨,2016年,全国编辑委员会编选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云南卷》等。

对“安宁小调”进行研究的文章仅有郭清清《“昆明调”音乐形态分析》《“昆明调”旋法形态与现代传播研究》两篇,作者把“安宁小调”归于“昆明调”中,认为其与官渡小调、晋宁小调、宝峰小调、安宁小调、昆阳小调等都属于“昆明调”。而对于安宁小调更多细节的研究,文章并没有过多地进行论述。

由此可知,对于“安宁小调”的研究,学界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有《安宁小调》这一首歌的曲谱整理以及一些安宁的歌谣收集,对于“安宁小调”这一类型的歌曲并没有系统的文章进行论述,在学术论文中也只有两篇论文提及,故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一、“安宁小调”的生长环境

安宁,古称“连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连然金方,螳川宝地”的美誉。安宁位于滇中高原的东部边缘,县境东北与昆明市的西山区相连,南接晋宁区,西邻易门、禄丰县。安宁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成昆铁路、滇缅公路横穿县境,是内地通往滇西和缅甸的交通重镇。安宁市辖连然街道、温泉街道、金方街道、县街街道、禄裱街道、草铺街道、青龙街道、八街街道、太平新村街道九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常住人口38.9万人;居住的主要民族有汉族、白族、彝族、苗族、回族等。便利的交通、舒适的自然环境、各民族聚居等优势条件,为“安宁小调”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安宁小调”的地域流变

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安宁小调”在安宁境内和周围县内均有分布,包括连然街道、温泉街道、金方街道、县街街道、禄裱街道、草铺街道、青龙街道、八街街道、太平新村街道九个直辖街道办事处,以及临近的晋宁、楚雄,玉溪等地都有分布。“安宁小调”曲谱简单、朗朗上口,且歌词具有即兴性,故使其在安宁及周边地域分布较广。

三、“安宁小调”的音乐流变

(一)音乐形态流变

安宁小调只有一种曲调,为1、2、3、5、6五声音阶,多为商和羽调式,演唱者加上自己的词就变成了不同的歌曲。四句为一个段落,八句则为一首,节拍几乎都为四三拍,少部分会出现四二拍。歌曲旋律朗朗上口,跳度较小,曲调较为平直,音域多只有一个半八度,节奏多为四、二八、十六八、四十六等简单的节奏型。

可以看出,譜例二、三均是在谱例一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谱例二没有过门,只有第一段,在原来的音符基础上有增有减,改变了节奏型。谱例三则是在谱例一的基础上去掉了过门,在结尾处加上了一段“妹的情郎哥”的不同曲调。其余也几乎只是增减节奏音符进行简单的变化。

从表1可知,安宁市各区域的“安宁小调”皆是在谱例一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皆为中国五声调式,只有商和羽两种类型,其中部分因演唱者演唱的随意性而出现转调的情况;节奏大多数为四分和二八节奏的简单组合,出现了少数附点和大切分的节奏;节拍多为3/4拍,由于演唱者的演唱习惯等,出现了两首2/4拍的情况。一些区域对《安宁小调》的歌词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或缩紧演唱,少的4句、多的达12句。

(二)歌词文本流变

“安宁小调”的歌词内容有描绘地域风光、歌唱幸福生活、歌颂党的政策的,等等,最多的是男女之间表达爱慕情意的。歌曲用当地方言演唱,几乎每首歌曲都有衬词,如:“尼”“那”“嘛”“哎”等。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宁小调歌词表现的内容有“爱情”“赞美城市生活”“感谢党的政策”“地域风光”等;几乎每首歌曲都加入了衬字、衬词,如:“呀”“尼”“哎”“嘛”“呐”“那个”等;多数加入了“带帽”演唱,还有少数加入了二胡伴奏;演唱者对于该歌曲的运用多是在公园里,少量在村里戏台、结婚、生子、祝寿等场合演唱。从歌词的表现内容上看,歌词逐渐偏向时代化、生活化,以表现群众的社会生活情感为主。衬词、乐器及其他演唱形式的加入则表现出“安宁小调”的即兴性及融合性。(见表2)

(三)核腔、音列流变

“安宁小调”的音列、核腔与原曲相比,几乎没有改变。核心的音程是re la,然后在此基础上构成re mi la和re sol la的典型核腔和音列,其中以re sol la 为核腔的音列占了大部分,歌曲多以此为基础构成各种音列调式。歌曲的主音皆为“2”,因为演唱者演唱较为随性,所以出现歌曲转调的现象,导致尾音有“6”和“2”两个不同的音出现。(见表3)

(四)演唱流变

现在的“安宁小调”演唱形式有独唱(主要形式)、合唱两种形式。演唱速度较慢,有汉族、彝族、白族、苗族等民族演唱,且传承人是彝族,但唱的都是汉语。八街、连然、太平新村等街道在演唱时多会加入八街调的“带帽”唱法,在最后加上“妹的情郎哥”一句,使歌曲更加民俗化。其演唱时间不固定,在八街街道,每逢“4、8”的日期会唱的人都会去公园(或娱乐场所)演唱各种山歌调子,在过年、过节或花灯大会也会在政府搭建的舞台演唱。少数街道上亲戚朋友搬家、结婚、或小孩子满月也会请人去唱,大多数闲暇时候大家都会自发去公园或附近的镇上演唱,如:百花公园、东湖公园、昆阳、百峰等。不难看出,如今的安宁小调已成为安宁人民的一个广泛的娱乐方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

四、“安宁小调”的传承流变

“安宁小调”原来以自然的口耳传承为主,如群体传承、家族传承。 现在随着国家对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 传统传承形式之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传承途径,如民歌的收集,以文字传承为主;制成音像制品,通过视频途径传承;进校园活动,通过学校传承等。

“安宁小调”演唱的群体呈老年化趋势;几乎都是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7岁,以农民为主;在族群上,多数都是汉族群众,但也有少部分的少数民族也会演唱,如彝族、白族、苗族等。反映出“安宁小调”也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可,体现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文化的多元交融。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宁小调”也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如今的多元化传承,实现了传承的多元化发展。(见表4)

五、结语

“安宁小调”作为安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流变,其基本结构却几乎没有改变,凸显出安宁人民对于“安宁小调”的传承具有稳定性;多数地域的“安宁小调”加入了“带帽”、伴奏乐器等,则体现了其开放性;由于这种传播交流,形成了民歌的多元特色,故而促进了“安宁小调”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安宁小调”的传承呈老龄化,显然不利于对其进行延续发展,所以,需要政府及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引起重视,为“安宁小调”的传承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注释:

①罗忠镕,编:《云南民歌六首》,音乐出版社,1957年版。

②云南省歌舞团,编:《云南民歌第1辑:耍山调》,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版。

③云南省文化局民歌编选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编:《云南民歌選》,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冰河,王玄迈,主编:《中国民歌》,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⑤周良沛,主编:《歌声中的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周小泉,编:《中国民歌新唱500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⑦李景煜,主编;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人物志编辑组编纂:《云南省志(卷80)人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⑧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 新华书店,2003年版。

⑨安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安宁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郭清清.“昆明调”旋法形态与现代传播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9.

[2]郭清清.“昆明调”音乐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20(05):72-80+100.

[3]冯光钰.从凤阳民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J].音乐研究,1911(02):81-86.

(作者简介:蒋青青,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小调安宁民歌
和声小调音阶
巧联得安宁
港口上的笑脸
巧联得安宁
采蜜忙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