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文旅背景下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呈现方式研究

2022-01-15陈玥

参花(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恩施土家族文旅

恩施土家女儿城是湖北恩施最具有少数民族民俗特色的節日与旅游景点,也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扬与传承之地。为了深度开发民俗文化,建立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相促进的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旅游的卖点,使大众更加了解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本文以恩施土家族女儿城为例,试从文旅政策与民族文化发展入手,分析恩施女儿城的文旅融合发展。

一、智慧文旅背景下的土家族民族文化

(一)文旅融合概述

1.宏观环境下的文旅融合

文化与旅游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旅行的灵魂,旅行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有机融合是文旅共同繁荣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其发展的根本。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扩大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途径。但是,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为了快速满足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开始出现了不注重质量的现象。一个景点开发成功,国内同类型景点就开始争先模仿,甚至从宣传到营销都开始照搬全抄,使旅游业出现了高度相似的特点。而随着旅游者对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高度相似的旅游产品逐渐被旅游者摒弃,甚至对地方旅游为了盈利滥用地方文化的现象产生厌恶的情绪。旅游市场开始转型,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者开始思考如何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待文旅交融不能过于狭隘,也不能局限于传统景区的主题文化包装,但也不能过于放大,文旅交融只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一方面,不可一概而论。要想真正实现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融合,就要保护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与传承性。

2.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

形成一种文化的重要因素是继承历史行为实践。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往往反映了历史上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包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习惯是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地方文化和民族习俗的历史积淀。民族文化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为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高度融合,不可避免地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产业化的加工与创新。想要将历史引入现代旅游业,就要在开展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古今交融。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民族风俗与现代风俗,使旅游业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有些民族风俗的功能早已丧失,只是在游客面前进行传统的表演,从而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所产生的非遗文化也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特征。因此,当我们走上少数民族非遗的工业化发展之路时,通过把多元化与差异化相结合,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市场活力和少数民族特征。恩施土家族旅游业发展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联系。2006年,我国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这引起了恩施相关部门的重视,他们预选了四个项目,其中“女儿会”成为重点项目,并以“女儿会”为主题建设了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项目——女儿城。从此女儿城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资源化的发展之路,并成为恩施的三张名片之一,还被列入了湖北省非遗名单。旅游发展可为民族文化提供传承空间和资金支持,使游客了解民族文化,有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二)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概况

恩施拥有着各式各样的具备民族特征的风俗文化。居住方面,土家族人“所居必选高地”,一般一个姓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聚在一起居住,从而成为一寨。土家族的房舍多为吊脚楼,非常具有土家族标志性的建筑特点,楼上用于居住,楼下用来养家畜或者囤积肥料。恩施女儿城内的建筑风格都是仿照吊脚楼进行建造的。服饰衣着方面,土家族的服装在最初并没有男女之分,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渐渐有了区别。款式大致是上衣无领,对襟大袖,袖口有花边,男士花边一般一两条,女士花边一般四五条。青年男士一般都是对襟的短衣,不论男女都喜欢包头,并且缠成“人字路”的样式,与苗人的大盘有很大区别。土家族不常穿鞋,一般都是用布缠腿。饮食方面,恩施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饮食方面既有四川麻辣的特点,又包含了湘地的咸辣,当地的特色小吃吸引了不少游客,腊肉、土豆干都散发着民族特色。土家人用土碗大口喝酒,并在喝完酒后将碗摔碎,被称为“biang当酒”,寓意岁岁平安。矮桌子、柳木椅,辣乎乎的腊蹄子,配上腊肉、合渣、熏干子,再喝上一碗“biang当酒”,就成为土家族极具民族饮食文化特色的搭配。恩施女儿城也抓住了这一民族特色,在女儿城的餐馆内随处可以吃到这些特色美食。还有手工艺品方面的西兰卡普,舞蹈方面的摆手舞、撒尔嗬,“喜事哭办,白事热闹”的婚丧习俗,以及各种节庆习俗文化。恩施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坚持对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进行创新。之前由于信息匮乏、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导致少数民族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少数民族的旅游业得到了发展。文旅融合将这些民俗习惯融入旅游业,少数民族的旅游业可以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恩施围绕着非遗文化女儿城打造的“土家女儿会”是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案例。

二、智慧文旅背景下女儿城相亲文化的特色与传承

(一)恩施女儿城的建立

女儿城的灵感源于石灰窑一带的传统“女儿会”。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2011年1月,湖北恩施提交了《建设恩施土家女儿城势在必行》方案,土家族文化专家共同商议建造土家女儿城的计划,并在2013年8月正式向大众开放。土家族女儿城的修建是以女儿会作为背景,根据相关资料与民间历史显示,女儿会起源于明末,距今300多年。主要起源有两个,分别是恩施的石灰窑与大山顶。关于石灰窑女儿会的传说来源于以前居住在石灰窑的一位官员远游,归家后第二天带着他的九个女儿上街游玩。他的女儿精心打扮后在街市上游玩,大家见到后纷纷惊奇羡慕。后来每年石灰窑的女孩都学着在这天梳妆打扮上街游玩,从此女儿不能抛头露面的规矩被打破。当地的男孩也会趁此上街,通过眉目传情,相互传达爱意,喜结良缘,女儿会就此形成。而关于大山顶女儿会的传说则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是大山顶盛产名贵药材,为了扩大市场,两家垄断药材的人家决定举办连续两天的交易会。在这两天里不限制男女相会传情,用来吸引各地的商人前来参加。因为来赶会的大多是女人,所以称之为女儿会。而另一种说法是有两家开客栈的人为了方便人们赶集,于是商定两天为场期。在这两天里外地商旅会纷纷赶来参加商贸会。在此期间,男女可通过活动寻找意中人,然后去幽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男女幽会的习俗。恩施女儿城的城名,实际上来自“土家女儿会”这一区域性民族传统婚俗文化——赶场相亲,并且作为重要的舞台展演内容。女儿城不仅有着女儿会的风俗背景,还融合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歌娱艺术、婚丧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例如饮食文化方面,土家族最出名的便是“刨汤宴”,而在女儿城里,大舞台设了“刨汤宴”,千人共同赴宴,供游客深入体验风俗文化,同时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土家族特色高跷、民族服饰、糯米糕、矿渣、“十碗”,将传统手舞剧等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让文化成为旅游产品的卖点和亮点。

(二)恩施女儿城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

土家女儿城设计了许多关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表演节目,例如舞狮、山鼓迎客、赶场相亲会、打糍粑、烙豆饼、拦门酒,等等。为了适应游客的需要,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商业性的加工与改造。而为了使民俗文化更加吸引游客,在节目表演的服装、道具与表演形式上进行了加工。例如,为使游客了解土家族的织锦工艺,设定了西兰卡普技艺表演,以当地植物取材,又以植物为染料,用腰机式织法织出整齐、鲜艳、耐用的布料。而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祝酒歌、刨汤宴等,使游客体会到了民族饮食文化的特性,从而进一步了解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在婚恋方面,土家族的“哭嫁”、比武招亲、赶场相亲会都是比较奇特的传统习俗,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眼球,于是土家族文化专家倾力打造了大型的情景剧《赶场相亲·女儿会》。这是一场集民间文化和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盛大演出。在女儿会的背景下,土家族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可见性和交互性。游客可以亲身体会到真实的赶场情景与相亲场景,将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以此在智慧旅游过程中构成民俗文化的沉浸式和体验式的文化旅游模式。

三、智慧文旅背景下女儿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恩施女儿城重视文化主题与内涵在的挖掘与注入,依托“恩施土家族女儿会”的黄金招牌,将文化品牌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中,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推进了文化资源整合升级,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化,使恩施女儿城在进入运营后迅速抢占市场,成为旅游业投资人的新关注点,实现经济文化双赢发展。在当今社会,网络、电视、电影等的快速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使传统民族文化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但不能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和商业发展,而颠覆民俗文化。应该保留传统的风俗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大众化的加工与改善,秉持着适度开发的原则,使民俗文化被大家接受。建立一个产业链,充分发挥地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落实食品、住房、旅游、购买、娱乐等要素,以先进的理念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求发展,构建“开放景区+新兴格局+人人共享”的新模式。在公园内建设餐饮街,引进具有恩施地域特色的民俗餐饮;建立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女儿城客栈,吸引外来游客定居;开展民族文化展览等项目,以满足游客娱乐的要求。以此体现出民族群体认同下的情感心理。在恩施土家族女儿城的文化传播与继承中,保留了文化的原汁原味,在艺术加工上,将传统民俗文化搬上民俗活动舞台,不仅传扬了土家族的本土文化,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在恩施女儿城的文化艺术表演中“赶场”“相亲”“对歌”成为恩施女儿城的特色。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当天,有许多当地土家族人自发赶场,保留了原始风貌。孩提时代的回忆是人们继承习惯和文化的基础,实际上,中老年人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主要是为了儿时的记忆,可以促进人们的保护意识,同时使游客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到最正宗的民俗文化风情。土家族以歌传情,为了使游客可以沉浸体验,恩施女儿城推出了“土家族原生态民歌”的歌舞表演,不仅激发了当地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使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相亲”是恩施女儿城中最受欢迎,同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主打文化元素。2011年,为了发展旅游业,恩施市政府启动了“双城计划”,打造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东方相亲之都”,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当地政府对这一元素内涵进行打磨延伸,召集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同时,也组织编排了大型情景剧《赶场相亲》,获得了一致好评。恩施女儿城找到了正确的定位,并对其进行适度开发,充分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实现了民俗文化内涵的提升与创新。

四、结语

湖北恩施土家族的传统民族风俗经过创新发展,使民族文化借助旅游得到发扬,而旅游也因民族文化增添了许多名气。文化兴盛则旅游兴盛,在民俗文化极其富有的少数民族中,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资本,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共享性,与旅游相结合,使得文化传扬更加广泛,从而更能彰显社会价值。女儿城虽以经济效益为主,但也兼顾了文化的真实性与传承性,极大地推动了恩施土家族的文旅经济快速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困境时,文旅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而民俗文化创新是抢救民族文化的关键。将民俗文化进行改造与加工,再与地方旅游产业进行结合,使得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周林,何俊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需突出“四色”[N].四川日报,2021-11-15(011).

[2]陈潇翔.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8.

[3]刘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形态开发——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切入视角[J].中国新通信,2019,21(04):209.

[4]谭华,郑巧.空间生产视角下地方民俗文化的移植与传播——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05):71-75.

[5]李毅.一座城·一台戏·一群人的故事——看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J].民族大家庭,2020(05):39-40.

[6]谭志满,陈潇翔.旅游发展背景下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兒城为例[J].理论月刊,2016(12):81-86.

[7]周广超,陈贝贝.文化旅游情境中民族服饰类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基于“非表征理论”的审视[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01):38-47.

[8]杨光.对推动恩施州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恩施女儿城为例[J].民族大家庭,2021(01):70-73.

[9]周广超,陈贝贝.设计理性与审美感性的和谐共生——贵州丹寨白领苗“窝妥”纹的结构特征及文化蕴蓄[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1(03):80-87.

[10]袁薇.基于民俗文化元素的湖北恩施女儿会移植研究[J].艺术品鉴,2018(24):215-216.

(作者简介:陈玥,女,本科,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民俗、民间文化)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恩施土家族文旅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
土家族情歌
文旅地产 破局模式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盛夏的离别
飞檐走壁
土家风情惹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