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2-01-15周树堂颉潭成王淑敏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课程

周树堂 颉潭成 王淑敏

(1.河南科技大学;2.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外部质量制度约束,更要靠深层次的质量文化,唤起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以内生的质量文化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1]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基础与命脉,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河南科技大学在办学理念中融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文化精神,在顶层规划中满足了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在制度建设上体现了学生参与主动权,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上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在质量保障体系中彰显了质量文化特点,自上而下、由点及面、全员参与、营造氛围,形成特色。

一、坚持立德树人,健全教学质量标准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作理念,将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和推进“四个回归”相结合,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卓越人才培养专业创优工程实施方案》《一流课程创优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等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着力实施“六大工程”。一是围绕教学效果,强化顶层政策导向。修订了《学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实施方案》《教学优秀奖评审与管理办法》等,把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津贴分配的第一标准,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营造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的教风。二是围绕培养目标,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了《一流专业建设质量标准》《优质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课外培养建设质量标准》等14个文件,实现了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质量标准的全覆盖。三是围绕教学改革,全面规范教学管理。制定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教学名师、河洛名师评选实施意见》《干部听课制度》等文件,加大教学方式改革和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切实让学生忙起来,教师活起来,管理严起来,让“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文化内化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二、注重学风建设工程,夯实教育质量文化坚实基础

学风建设是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一部分,优良学风的形成过程也是教育质量文化逐步深化的过程。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学风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通过组织制度夯实学风建设基础。设计了课外培养六大模块,规划了课外培养十二条路径,提出了四种素质培养目标和十种能力培养目标,系统构建了课外培养新方案。修订了《学生德智体综合测评办法》《“科大之星”评选办法》《“免监考荣誉班级”管理实施办法》等争先创优文件,引导、规范、激励学风建设。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吸引学生回归课堂,提高了“到课率”和“抬头率”,以优良教风带动了优良学风。建立学籍预警机制,要求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困难程度并分析原因,精准分类、制定计划、联系家长、建立档案,采取学业导师、学习小组和学困生“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精准帮扶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开展了“乐学工作坊”“学风建设月”主题活动,推动学风建设工作常态化、品牌化;发挥前期“导师来了”“农创书院”等一大批学院特色品牌引领示范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风氛围。

三、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助推教育质量文化内涵建设

(一)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为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知识是高等教育的根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能简单地以技术问题来看待,也需要一些制度和体系保障。[3]学校实施质量保障“一把手”工程,强化组织保障。横向层面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组织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校团委、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纵向层面建立了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学生等微观质量监督与评价机构,执行“五级联动”工作机制,促进了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公开性、全员性、参与性、积极性。

(二)改进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薄弱环节

学校在“立体式双闭环”质量保障体系(如图)运行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对部分关键信息点进行了改进。

1.教学督导完成“两个循环”,集中关注学生学学习效果

教学督导从过去单纯的听课、教学资料检查等转变为面向教学全过程,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环节进行督导。第一个循环是从培养目标入手,倒推毕业要求、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建设,即教学反向设计是否合理;第二个循环是从课程评价入手,看每个课程是否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逐步到课程体系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目标,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达成度是否科学合理,即正向目标达成是否有效。

2.构建可持续改进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体系

为落实教育部“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打造“金课”,淘汰“水课”要求,根据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评估体系和省教育厅专业评估体系,建立了河南科技大学专业评估体系,定期评估,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根据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课程评估体系,以质量为导向建立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导向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建立河南科技大学课程评估体系。现已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如机电工程学院的“全面贯彻OBE理念,持续推进CDIO三级项目教学体系”,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基于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马克思学院的“大思政教学理念”等。

河南科技大学“立体式双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立体式双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实现“三大平台”信息一体化,优化教与学生态结构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善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学生管理系统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等信息化硬条件;搭建了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大赛、课堂创新工作坊等学习交流平台,激发了教师提升信息化水平的热情,提升了教师信息化软实力;依托“我i科大”,推进“三大平台”信息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告、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各类督导检查结果的作用,实现了对质量信息的及时统计汇总和有效分析。通过多元化质量信息反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持续推进质量文化理念,优化了教、学生态机构。

四、完善体系建设策略,紧扣教育质量文化时代脉搏

(一)精准施策网上教学

为应对疫情对教学带来的新挑战,学校多部门联合联动,形成“三早、三重、一确保”工作思路。

1.“三早”,即早谋划、早组织、早演练

一是早谋划,科学制定预案。学校召开疫情防控、教学工作等网络视频专题会议20余次,全力确保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二是早组织,协同联动护航。教务处联合网络信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坚守责任、周密部署、联动响应,组织了多场信息化教学和远程直播教学培训,全面支持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线上授课、学习,组织教师在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新建课程670门,全力护航网络教学工作。三是早演练,尽心尽责保障。鼓励授课教师选择在线课程教学、混合式教学、互联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课前建立师生联系。教师积极准备课程应急预案,提前进行课堂演练,并通过学习平台、微信、QQ群等联系学生,确保了每一位学生进课堂。

2.“三重”,即重过程,重质量,重提高

一是重过程,确保线上线下等效。积极打造“开学第一课”,全校共有12799名师生通过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24800余名师生通过视频点播系统收看了教育厅制作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广大任课教师通过采用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各种授课平台、灵活设计教学任务点、实行错峰上课、强化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布置作业并限时提交等手段和方式确保线上教学效果。二是重质量,实现全线多方位质量监控。实行日报制,每日汇总在线教学运行数据,形成《在线教学情况数据统计表》日报制和周报制。开展调查问卷,开展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问卷调查表》6次,其中面向全体学生3次(39256人次)、全体开课教师2次(1106人次)、全体信息员1次。形成《在线教学质量周报》,综合分析日报表、周报表、调查问卷结果和学院总结,每周撰写《在线教学质量周报》。三是重提高,持续改进措施。目前主要存在教学平台网络拥堵问题突出、师生互动效果欠佳、学生学习状态难以监控、平台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依据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引导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质量”,多措并举提升在线教学平台各项性能,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3.“一确保”,即确保学生学习成效

学校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各项工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不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确保学生网络在线学习实质等效。

(二)科学谋划工作方案

1.理论教学实现错峰式、小班化,交替式、混合式授课

疫情特殊时期,为降低人员密集度,学校统筹安排学生上课、饮食、体育活动等。按照医学类学生、毕业生、非重点疫区学生、疫区学生分批返校,实现错峰式开学。按照每个教学班不超过80人原则,实现小班化上课,降低学生聚集度。按照教学进度统一管理,拆分后的小班学生一半教室集中授课,另一半在宿舍网络在线听课交替进行,实现交替式上课。按照疫情防控尽量不集中原则,在线下面授开课的同时,仍要求教师使用混合式网上授课模式进行课堂讨论、答疑、作业布置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减少课堂面授学时。

2.考试方法实现创新式改革

疫情特殊时期,学校更加深入地推进考试方法改革,特别是针对部分8周结课的课程考试进行创新,加大过程化考核比例,以大作业、课程报告或网络小组讨论等非标准化考试形式进行,以减少人员密集,确保课程考试正常进行。

3.毕业设计(论文)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

坚持既严格规范又灵活实施的原则,加强全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利用网络、电话等现代网络信息化工具强化对学生的远程线上指导,每周不少于2次,每次1个小时,答辩形式采用了网络视频与现场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答辩要求、程序与会议现场答辩实质等效。

(三)全力发挥榜样引领

1.开展精彩无“线”线上教学经验交流直播活动

学校定期开展了精彩无“线”线上教学经验交流直播活动,全面落实了省委高校工委“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推广线上教学优秀经验。

2.组织抗疫期间优秀教学案例征集

积极组织了优秀教师、优秀课程团队、优秀学子、优秀管理团队等案例征集,组织编印《河南科技大学抗疫教学风采录》,并推荐河南省教育厅十类优秀抗疫典型案例,全面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力量。

3.全面宣传引导

开展全面宣传,如“‘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我校线上教学纪实”“我校精彩无‘线’在线教学经验交流会开播”“大数据点赞我校线上教学成效”(网易新闻报道)等,积极传播正能量,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教学工作。

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软硬建设结合,河南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初显成效,在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12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学校被授予“全国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首批双创基地”等称号。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获奖级别和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河南省首位。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重塑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从理念、制度、行为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出发,培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育,强调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并从技术层面上更新,从文化层面上开拓,完整体现高等教育质量为本的丰富价值。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积累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树立共同的质量文化追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4]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质量课程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