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1-14赖妙金陈永刚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交叉学院机器人

赖妙金 陈永刚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东莞 523808)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为培养面向新技术、新产业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构——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是一个立足于“政-学-研-产-资”多方联合支持、跨院系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的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机构,构建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国际联合教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引领机器人产业、智能装备及其现代制造技术的精英,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相关人才。

1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思路

为了培养面向新技术、新产业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创业人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多方支持下成立了跨学院、跨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构——创新创业学院。目前,该学院已在平台建设、培养方案及实践训练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前期准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机器人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

1.1 制订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学院以培养定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在达成原专业毕业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跨院系多学科专业组合模式建立学生创新设计小组,在多学科教师指导团队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实践-学科竞赛-探索研究-毕业设计与创业”实践环节,并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1]。

1.2 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学院有高效的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管理事务。教师主要根据办学需要,从各个学院聘任。目前,已聘任的核心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电子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及艺术与设计系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国际化培养和人文素质培养,聘请了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中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通过专题讲座或主讲部分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并将非技术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

1.3 教学资源建设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方面,创新创业学院按照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重点设置4门多学科交叉特色的核心课程,同时注重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设计能力,以实现自主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目标[2]。

1.4 学生选拔与培养

创新创业学院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来源于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从全校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的一批有志于从事机器人行业创业的学生。“不直接招收专科新生、不针对特定专专业,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是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学特色。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学生选拔机制。

创新创业学院针对选拔进入机器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组进行了小组式研究学习、课程实践、学科竞赛和研究开发等工作[3]。同时,学院为每一组配备了指导教师团队,指导教师团队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相关研究院所和企业行业专家组成。

2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

为探索与实践以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从新型教育模式与平台建设、多学科融合协同运行机制与组织机构、教学体系与课程群建设、创新创业项目与相关学科群建设等4个方面推出本项目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2.1 进一步完善多方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机制与平台建设

首先,面向机器人领域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松山湖工业园区、研究院和知名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校企资源、研发力量与境内外师资,打造“政-学-研-产-资”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4]。其次,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使行业产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并参与建构新的培养模式,打破师资与行政壁垒,实现跨单位培养资源的互通互动。最后,实施多学科交叉的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制,与行业领军和创新型企业共建培养基地,采取企业提前入校选人、提前介入培养等措施,建立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产学联合培养机制[5-6]。

2.2 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机器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组织机构

面向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前沿,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工科优势与学科综合的特点出发,整合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科资源,注重基础知识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想、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

2.2.1 建立特色课程群,不断融入多学科新知识、新技术

一方面,研究和实施通识核心课程及跨学科课程开设机制,突破单纯的学科壁垒,以工程问题为线索,建设交叉学科专业课程群模式,从而扩大跨学科专业课程修读覆盖面。另一方面,开展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教学,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融合教学,以引导学生构筑广博、宽厚的知识基础。

2.2.2 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优势资源培养创新人才新途径

通过利用各协同单位的优势资源,实行“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扩大学院自主权,促进教师聘任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以及“全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等[7]。

2.2.3 建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者协同的教学与科研良好互动平台

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是指将理念、知识和方法等贯穿到课程教学和日常培养中,将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如项目、经费、成果)转化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即“科研反哺教学”。通过创新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设计转化为学生实验教学项目,使学生通过新的实验教学能够接触到前沿科研方法和成果。

2.3 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培养方案、课程群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

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本项目的重要教学改革内容之一。机器人学院将建设以前沿技术与企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设计-创业项目”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业项目,并制定完整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体系。同时,为了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持续改进,学院将探索实践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方法与持续改进机制。

2.4 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多学科融合培育机制与重点交叉学科集群建设

项目驱动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项目培育,涉及到项目来源、研发团队、技术研发、创业指导、资本支持、创业孵化及商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根据创新创业学院多方支持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与创业项目培育是其中的关键。创新创业学院将建立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如图2所示的创业企业孵化与创新人才培养双轮驱动、多方受益的运行机制。

图2 创新创业双轮驱动、多方收益的运行机制

3 结语

本项目从多方支持办学机制与平台建设、多学科融合培养工程创新设计与创业人才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及持续改进的方法展开探索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专业为创新设计案例,建立了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模式与平台创新实践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新理论、实践教学新方法、技术创新规律与创业孵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深入探索并实践工科优势高校工程的创新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交叉学院机器人
初等教育学院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连数
海盗学院(7)
连一连
学院掠影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