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黑土地现状及保护

2022-01-14文丨王东印裴莉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黑土保护性耕作

文丨王东印 裴莉

近年来,农业科技战线的专家们积极探索实践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像已经列入国家战略的“梨树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推进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我国的黑土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属于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寒地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且土层深厚、保水性好,最适宜农耕。作为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祖国大粮仓”的美誉,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4和1/3,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

一、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地之一,北起大兴大兴安岭,南至辽宁省南部,西到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山地边缘,东达乌苏里江和图们江,行政区域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地区,总面积109万km2,位列全球第三,耕种面积18.53万km2,其中以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黑土耕种比重大。以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等土壤类型为主,还有一部分褐土、栗钙土等类型。

长期以来,在黑土地的开发利用上,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们只注重搞建设开发,而忽略了黑土地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导致黑土地资源质量逐年下降,面临着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黑土地资源面积也逐渐减少。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是动摇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黑土地资源退化原因

(一)自然原因

水蚀、风蚀和地形是造成东北黑土区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1.水蚀原因

东北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 mm左右,且70~80%的降雨集中在6~9月份,单次降雨强度大,降雨历时短,大雨或暴雨频发,大雨、暴雨对土体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并形成强大的地表径流,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黑土多发育在粘土层的上部,母质层透水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水分的下渗,土壤中的水分极易饱和,这就造成了“上层滞水”现象。在降水集中的夏季,超渗产生较大的地表径流和强烈冲刷,使土体遭到较大程度的侵蚀。当土壤受到侵蚀,土层变薄,土壤持水量会显著降低,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而又漫长,厚厚的积雪覆盖大地,冻土层厚度一般为1.5~2.0 m,冻结延续时间达到120-200天,加上黑土区四季温差大,冻融交替明显,作用时间又长。剧烈的冻融交替作用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结构,使得地表土层变得疏松,降低了土壤的抗风蚀性。而这种土壤冻融侵蚀的速度并不亚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每年的春季,积雪融化形成的地表径流对解冻的黑土又形成强烈的冲刷,大大增强了黑土的可蚀性。春季解冻后的土壤变得疏松,抗蚀能力也明显降低。

2.风蚀原因

东北黑土区季风气候明显,时常出现大风天气,每年风力在4级以上的天数就有100多天,春季更是十年就有九年旱,风多、风大、风期长,风增旱情,旱助风威。而秋收以后,地表的植被覆盖减少,加上秋季少雨,大风天增多,干燥的表层土便失去了植被的保护,产生严重的风蚀现象,加速了土地沙化的进程。

由于土壤侵蚀,造成黑土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在春季大风肆虐的地区,每年都要流失富含营养的肥沃表层土1~2 cm,折合流失的表土8~16 t/667 m2, 而每年流失的全氮 16~32 kg/667m2, 全磷12~24 kg/667m2,全钾 16.8~33.0 kg/667m2,相当每平方千米流失农家肥 7500~15000 kg。

3.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也是导致东北黑土资源退化的重要因子。东北黑土区的地形主要为山前波状起伏台地或漫岗地,平均海拔180~300 m,坡度一般在10~50O。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的冲击、洪积台地区域,地形复杂,且地面坡度多在50O以下,坡长却多在500~1000 m,每当遇到大雨、暴雨,由于汇水面积大,常出现细沟侵蚀,并且在坡面汇水线处汇流,从而发生沟壑侵蚀。在洪积平原黑土区,地面呈波状起伏,坡缓而长,坡度大部分在 30O以下,坡长多在800~2000 m,长的甚至达到4000 m,如此长的坡面,每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时,极易发生溅蚀和细沟侵蚀。在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的作用下,大量黑土资源伴随降雨径流流走,加剧了黑土资源的水土流失现象。

此外,东北黑土区缓坡耕地的林草覆盖率很低,可以说对土壤的防护作用是微乎其微,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

(二)人为因素

1.土地用养失调

20世纪30-40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地区,在这里开垦良田,定居生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聚集东北地区的人们不断垦地,扩大耕地面积。然而由于人们保护黑土地的意识淡薄,且普遍存在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思想。为了从土地中获取较大的收益,人们片面通过大量施用化肥来提高产量,这就使得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土壤质地变差,土地生产力下降。农药的不科学、不合理使用,使土壤的有机污染问题变得十分严重,而大量使用的不可再生农膜也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农业的面源污染,导致土壤退化,质地变差,土地生产力下降,同时对黑土区的生态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长期以来,东北黑土区的农户有顺坡打垄、种植管理方式粗放、多年不深翻、不进行合理轮作等不当耕作习惯,使耕地越种越薄、越种越瘦、越种越硬。

在实际耕作生产中,小型农机具使用相对较多,多数耕地20多年没有进行过深翻,一般翻耕深度只有8~12 cm,使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增厚,降低了土壤的透水性及蓄水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由于耕层土壤板结,土壤的孔隙度下降,会导致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能力下降,作物根部无法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再有就是东北黑土区以玉米和大豆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加之缺乏合理的轮作制度,过度消耗了黑土中的某些特定营养成分,这必然导致黑土土壤养分的失调,土壤肥力难以恢复。

3.植被遭到破坏

建国以来,东北黑土区的人口增长了3倍之多,山前丘陵和波状平原区的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开垦为农田,不加节制地毁林开荒、超载放牧毁草、撂荒轮垦等,使许多天然林木植被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草原面积也所剩无几,原本稳定的森林、草甸、草原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当前比较脆弱的人工农田生态系统,失去了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护土壤的作用,致使土壤遭受降雨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强烈冲刷,水蚀加重。

当然,社会各界对黑土地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更没有意识到黑土地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而从事耕种的广大农民也只知道种粮,却忽视了养地,如此重用轻养,用养失调,长此以往,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日益严重,也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崛起了鞍山钢铁、大庆油田,长春一汽等大型重工业企业,为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辉煌的背后却是这片黑土地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工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与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与木材资源。人们不断向自然掠取大量的黑土资源,滥砍滥伐、过度开采等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忽略了对于黑土地的保护,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地区黑土地的水土流失情况。另一方面,有些地方重发展、轻保护,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土地利用缺乏科学规划、项目建设违法用地、土地利用粗放、随意圈地占地现象依然存在,也成为黑土地有效、合理开发利用路上的绊脚石。

三、黑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近年来,农业科技战线的专家们积极探索实践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像已经列入国家战略的“梨树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推进黑土地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黑龙江省也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了几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如坡耕地控蚀增肥模式、秸秆还田水肥优化培肥模式等,也都取得了喜人成果。

(一)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通常通过免耕或少耕、宽窄行交替休耕、合理轮作、使用大型农机具深松土壤、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措施来达到保护黑土资源的目的。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保护性耕作可大幅降低地表径流强度、防止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退化、减少土壤养分损失。

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引导广大农民改变急功近利的传统耕作观念,提升黑土地保护的意识。其次要求各级农业战线的专家研究和探索保护性耕作配套设施和技术,将保护性耕作措施和配套设施完美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保护黑土地目的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

黑土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

当然,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土地规模,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有关部门切实完善补偿机制,多头并进,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东北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从而使东北黑土地得到长效、稳定的保护与利用。

(二)秸秆还田

东北黑土区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水稻、大豆等高谷草比作物,秸秆产生量大,长久以来,人们普遍采用就地焚烧方式解决秸秆问题,既浪费了大量的秸秆资源,又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秸秆还田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酸化,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各地应因地制宜地推广秸秆堆沤腐熟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和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制作有机肥还田等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技术,进而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黑土地保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保证农田供水充足,减少因风蚀对黑土的影响;二是增强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实现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肥地力

培肥地力是改善东北地区黑土有机质逐年下降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增施以畜禽粪便为主的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取追肥深施技术等,不仅能增肥地力,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更重要的是能显著提高黑土土壤的抗风蚀和水蚀的能力。

四、结语

黑土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资源的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从战略上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目前,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条例,黑土地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全力增速提质的崭新轨道。然而,黑土地保护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牢固树立黑土地保护的强烈意识,需要动员、集结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公众、企业参与、上下联动、多头并举的统一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和手段,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引导全社会停止对黑土地的索取,同时,加大黑土保育、土壤养分平衡、节水灌溉、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及水土流失治理等黑土地保护综合治理模式的技术攻关,扎实有序地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黑土保护性耕作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如何打击盗土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试论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持机理及其在朝阳县地区的推广建议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和推广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