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立足“三读”:品读·赏读·疑读

2022-01-13黄晓博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品读

摘要:历年高考语文试题都注重古诗词鉴赏,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古诗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学中教师需以品读古诗词的语言为起点,发散学生的思维。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为例,立足古诗词的品读、赏读、疑读,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关键词:品读;赏读;疑读;诗词鉴赏

2017年版新课标中强调:“注重语言建构和运用,增强学生语感意识。”要求学生在古诗词阅读中注重对古诗词语用规律的学习和内化,从而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从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来看,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必备知识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考查,多层次、多方向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走出传统的机械刷题模式,注重科学有效的创意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以语言品味为起点,依据文本特点制定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获得美感和理趣,从而深入准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下面笔者从归类品读、辨析赏读、审问疑读三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一、在归类品读中构建情感脉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需要注重抓住古诗词文体的规律,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从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设置来看,古诗词“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考查方式分为“诗人词人”“意象分类”“主题思想”“表达技巧”等。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品读,帮助学生完成“识记——理解——应用”的层进式阅读。

首先,从“象”到“意”,整体理解。古诗词借助意象构成意境,表达一定的情感。在这其中“象”往往指的是具体的事物,在特定的语境下赋予了特殊的“意”。学生需要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意境是由各个意象构成的整体,诗情是由这个整体来传达的,不能将其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应对其进行整体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出特殊的“象”,进行归类品读,实现鉴赏能力的提升。比如,“黄花”“孤鸿”“猿啼”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相关诗句,从而得出规律。基于此,教师需要改变单篇阅读的教学模式,逐步走向群文阅读、主题阅读,探讨整体阅读古诗词的方法。在复习课中,教师也需要采用归类品读法,使学生在显性的意象中体悟作者的隐性情绪,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比如,2020年高考语文《读史》这首诗歌,梳理全诗,学生可以抓住“怀古诗”的特点,梳理出诗歌中“历史事迹”“历史古迹”等,找出具体的“象”,从而体悟“意”的境界,巧妙地解读出诗歌的内涵。

可见,学生做好诗词鉴赏题,需要遵循鉴赏规律进行图式建构。古诗词的鉴赏图式大体是“象——意——情(志)”,学生需要结合具体诗词进行有效的筛选、提取、加工。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类,从而寻找解读诗歌的方法。比如,借事抒情的诗词、托物言志的诗词,在写作的原理上基本相似,只是内在风格有所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物”与“志向”、“事”与“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诗词的情脉意境中行走。

其次,从“个”到“类”,归类品读。古诗词有一定的结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独具匠心地设置了一定的结构。在解读古诗词时,教师需要明确其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其情脉和意脉,从而体悟古诗词的整体美感,做到从“这一个”读懂“这一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在时空变化中体现出的“情脉”,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中体现出的“意脉”。比如,2015 年江苏高考卷中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与2020年全国卷中《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在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复习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词结构的特点,从标题入手,以作者的口吻对诗歌进行复现。学生在梳理中可以得知:诗歌中间四句诗人由外而内,由远及近对窦员外的居处环境进行观察,而首联、尾联是诗人自己的感受。这首诗歌严格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写就。由此,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只有沿着作者构建的思路展开思考才能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在辨析赏读中体悟情感变化

古典诗词的灵魂是情思。对古诗词进行辨析赏读,必须透过语言,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

首先,抓住敏感的字词进行替换辨析。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生动的、敏感的字词进行替换辨析,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比如,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聚焦“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中“小山”一词。教师不妨抓住学生这一敏感区,将“小山”替换为“屏风”“眉毛”,从而走进诗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会立足诗词和生活的实际,用自己的视角解读出词作主旨,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1.将“小山”替换成眉毛过于直接,作者刻画人物的顺序为“眉毛——额黄——鬓云——香腮”,由此照应到下片女子梳妆画眉的细节;2.将“小山”替换为“屏风”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很“懒”,因为古代女子的闺房都在比较隐秘的地方,太阳都晒到了屏风上,女子才刚起床,这不是个“懒惰”的女子吗?再看全国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学生阅读诗歌后,会对“鹤笼”这个词较为敏感,不妨将其替换为“仙鹤”,让学生进行构图,重新描绘这幅图画。学生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画面重构:“我”像一只野鹤一样栖息在野外,此时的“我”吃着野味素食,却有着别样的风味。教师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替换的词语与原词最大的区别?原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前后勾连起来阅读,会得出新的见解。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我”如野鹤一般,无拘无束,言外之意是自己现在不在官场,有一种“无官一身轻”的感觉,如果改为“仙鹤”则无法借鹤寄托逍遥自在的情怀。

其次,在已有的认知中进行重组。在考场上学生需要快速地把握全诗的内容。教师需教会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知,科学有效地对诗歌进行解构重组,进而快速解读诗词的情感。比如,围绕张旭的《桃花溪》,学生可以从认知经验和审美体验两个层面对诗歌进行画面的重构,从而体悟情感:1.认知经验。全诗写景角度灵活、文笔简练,构成一幅迷离恍惚而又灵动飘逸的自然镜像;2.审美体验。全诗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境,“桃花溪”是作者對美好、内在精神执着追求。可见,在古诗词鉴赏中,学生需要基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赏析,探究诗歌的情思。

三、在审问疑读中巧妙答题

在考场中,学生需要从读诗词转向读题,进而准确解题。学生需要在阅读古诗词时具有审问的意识,主动质疑,关联思考,形成审慎判断的习惯。

紧扣标题,反复审问。比如,阅读《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学生在考场上可以扣住题目中“抱疾”“杜门”“次韵”等词语,设置以下问题:袭美为何抱疾?为何抱疾杜门不出?“次韵”本意是什么?“次韵”诗表达作者对袭美怎样的情感?学生紧扣以上问题,抽丝剥茧地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进而深度解读出诗歌的内涵。

注重归纳整合,反复审读。学生在考场中由于时间紧迫、气氛紧张等因素,往往在阅读的时候只能整体感观。这就需要学生围绕试题,重回文本,进行反复审读,归纳整合。

作者简介:黄晓博(1982— ),女,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典诗词鉴赏。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品读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绘本阅读:学生言语智慧飞越的踏板
让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中生长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一字一词总关情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