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春节

2022-01-12宋小芹

中国新时代 2022年1期
关键词:春盘年糕餐桌上

宋小芹

随着国家的宣传和推广,近年来绿色、节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过年期间,人们在年夜饭、家庭聚餐等方面,自觉践行勤俭节约新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和生活习惯。

虽然此时此刻距离春节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大街小巷中,浓浓的年味已经飘散开来,处处都是醒目的红色,充满了欢乐和喜庆,传递着春节将要到来的信息。

春节俗称“年节”,是新一年的开始,旧一年的总结。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春节让这种文化空前繁荣,把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在春节这段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里,吃各种美食是必不可少的。春节,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在欢乐祥和的氛围里辞旧迎新,可以说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舌尖上的春节不仅是家人间的浓浓亲情,更是一朵盛开的中国美食之花。

人间烟火 味道新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亦是个吉祥如意、辞旧迎新的日子。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还在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历史传承、追求天人和谐的生活体系、感念自然恩赐的家国情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春节与过年是个分不开的概念,过年又称年节,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尔雅·释天》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在中华民族的古老记忆里,早在唐虞即尧舜时期,古人观察到“禾每岁一熟”,春种秋收,每年一次。时间久了,人们发现,每逢秋收,便是一年的往复,于是开始有了关于年的划分。早期对年有“载”“岁”“祀”的不同称呼,西周早期,人们正式定名为年。《春秋》记载:“大有年,然则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

一年一谷熟,一岁一丰收。过年便是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在千百年来的传承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许多新春贺岁的民风习俗和文化活动,比如除旧迎新、庆贺丰收、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当然,吃也是过年的重要主题之一。

巍巍中华,幅员辽阔。各个地域因地理、文化环境不同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且丰富的饮食习俗。按照各地的传统,人们过年的饮食习俗也是大相径庭的: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年糕……

现当代作家对“年味”的描绘,饺子是不缺席的。民间谚语里也有:“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这种平民食物能在年节中垄断了餐桌上的地位,是因为它被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意愿。

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有吉祥寓意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每逢正月,北方广大地区的大街小巷里,总会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团团转”。由此可见,饺子在北方,是新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到了正月初二和初三,其他面食,便轮番成为主要的应节食物。

除了饺子,汤圆和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春节美食,在民间有着“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象征着春节的到来。

过年为什么要吃汤圆或者元宵?主要是从形状上取其团圆、圆满之意,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从滚动的状态上取其做事顺利时间过得快之意。虽然要吃汤圆和元宵,但南北方吃的时间却不同。南方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北方人习惯正月十五吃元宵,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吃元宵,也算过年的收官。

到了春节,年糕也变成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在餐桌上出现的频率越发地高起来。小小的一块年糕,寓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节节高,可以称得上是“餐桌上可以吃到的祝福”。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年糕,寓意“年年高”,是全国很多地区年前都要准备的吃食。在北方,目前主要流行两种年糕,一种是用糯米面和紅枣做成的,一种是用北方特有的黄米磨粉做成的。黄米即是“黏黍”,是黍物的一种,它脱壳磨粉蒸熟之后,既黄又黏,还有淡淡的甜味,自古以来就是黄河流域人们用以庆祝丰收的美食。明代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除了饺子、汤圆、年糕外,鱼、鸡、腊味、八宝饭等也是不同地域人们过年餐桌上的美食。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春节习俗各不相同,过年期间吃的食物也千差万别,但无论吃什么,无一例外都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绿色节俭 渐成潮流

春节是聚会的节日,也是美食的盛宴、味觉的饕餮。从年夜饭开始,高频率的美食不断地被呈现在人们面前。“每逢佳节胖三斤”,尤其春节长假。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各种美食,但这时人们往往更容易选择肉食海鲜、酒类,而忽略蔬菜、水果和清淡饮食,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过节胖N斤”。

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对过年最大的期盼,无过于吃的享受。即便后来温饱已不成问题,过年时人们仍喜欢做上一桌丰盛的鸡鸭鱼肉,祈盼来年有余。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绿色、健康、安全,营养价值等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过年”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和潮流。如何能吃得更绿色健康,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

物质丰富以后,春节吃绿色低碳的“轻食”成了时尚。

其实时尚是历史的轮回,人们在过年时提倡轻食也和古人在春节时吃“五辛盘”的想法不谋而合。

什么是五辛盘?这是一个起源于晋代的古老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所谓“五辛盘”,就是将大蒜、小葱、韭菜、芸苔、胡荽这5种香辛蔬菜,装在一个盘子里食用。吃五辛还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唐代名医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疠气。”过年时,正值寒尽春来的时节,气温比较低,人们很容易患感冒生病,而这5种蔬菜都有疏通脏气、发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预防时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盘在隋唐时特别流行。

此后,吃五辛的习俗一直流传。从唐代起,不仅五辛的食材有了变化,而且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春饼,因此很多地方称五辛盘为春盘。这时,春盘已经发展成一种讲究的迎春食俗,烫白面春饼,里面裹着的萝卜、芹芽、韭黄等菜丝,都是多汁新鲜的。杜甫在《立春》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描写的正是长安、洛阳梅花开时吃春盘的场景。

同时,节俭过春节也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2021年辛丑年大年初一,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辛庄村村民杨超鹏说,往年春节,母亲都是买上十几斤的猪肉、羊肉,还要蒸上一麻袋的馒头,一个正月都吃不完,每顿还都得吃剩的,不仅不好吃还浪费。今年(2021年),大家响应县里节俭过年的号召,每样少买了点,打算吃完了再去买,这样既能吃得新鲜还避免了浪费。

“今天又是光盘,洗碗都省事了不少……”2021年春节某公司职工赵建宁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他说每次去食堂打饭,都坚持吃多少打多少,“光盘”已成为多年养成的一种文明用餐好习惯。而据该公司职工餐厅经理海拉恒介绍,每日公司各部门会对用餐人员数量进行统计,及时汇总按需供应。同时,食堂菜品供应也会推出小份菜,方便职工适量取餐,从源头上避免浪费。

如今,节俭过新年的人越来越多。

节约的背后,是人们理性消费习惯和文明健康意识的养成。随着国家的宣传和推广,近年来绿色、节约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过年期间,人们在年夜饭、家庭聚餐等方面,自觉践行勤俭节约新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和生活习惯。

年味不在花钱多,节俭过节更欢乐。如今,绿色、低碳、环保、节约年正在向我们走来。

猜你喜欢

春盘年糕餐桌上
餐桌上的甜蜜进化史
什么是春盘
年糕
打年糕
年糕
立春吃“春盘"
餐桌上的宇宙
释“咬春”
餐桌上的爱
餐桌上的忧与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