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考古成果更多走向大众

2022-01-12贺云翱

大众考古 2022年11期
关键词:考古学家考古学考古

考古学作为现代科学,除了其专业性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实物性,二是发现性。前者让普通人也能“眼见为实”,容易走近,产生共情;后者给人神秘性、新鲜性、未知性,能够满足人们普遍具有的好奇心。为此,几乎所有重大考古发现都会成为社会的新闻热点。30 多年前,我先后在扬州高邮神居山和徐州铜山小龟山参加过西汉广陵王刘胥家族墓和西汉楚王刘注墓的考古发掘,就感受过民众对考古发现的喜爱。每当我们有重要发现,仅靠口耳相传,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来围观发掘现场。

近些年,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旺盛,于是“公共考古”事业应势而生。“公共考古”最初诞生于西方,让考古走出狭小的考古学术圈,走向大众,让普通人也能分享考古发现带来的知识和乐趣。与此同时,考古旅游、考古研学、考古博物馆、考古专题展、考古公共讲座、考古科普书籍、考古文学、考古电影、考古文创等也受到社会欢迎。

我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1950 年就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这一观点。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也比较重视对重要考古发现的报道,但是“公共考古”真正在中国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2009年河南安阳“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同一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公共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室”,2014 年更名为“公共考古研究部”。也是2014 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这一年,本刊也创刊发行,受到考古界的普遍好评。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教授还在学校开设了公共考古课程。2021 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在央视直播,吸引400 多万人在线围观,收获10 亿多人次的网络阅读讨论量。每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专家评审现场直播同样也获得数以亿计的关注。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考古事业。考古学家陈星灿先生和王巍先生先后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考古与中华文明探源问题。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可以说,践行考古学的人民性,本身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文物局作为中国考古事业的主管机构,在公共考古方面主导建设了对社会开放的“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等。考古走向大众,考古服务社会,是时代趋势,也是人民的呼唤。

现在看来,考古走向大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的“考古遗址公园”和“考古博物馆”的数量还不多;有时考古发现的新闻报道渠道还不够通畅;考古旅游和考古研学才刚刚起步;对考古发现做深入浅出的阐释性陈列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而这方面在国外已经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面向大众的考古讲座还十分稀缺;考古机构主动设立公共考古部门并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考古科普的也不多;考古科普读物远远跟不上读者需求,反而是那些编造的“盗墓”故事影响很大;考古与互联网、数字化的结合已经有诸多产品,但是真正成功的作品还少;至于考古现场向大众适度开放的问题已经议论了很久而难有突破;公共考古的制度性支持还是空白……

考古,一方面有它特殊的科学性要求,另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关注和欢迎。要让考古走向大众,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诸多成就,但离人民的多样性需求还远远不够。其中,最匮乏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科普。诚如考古学家袁靖先生所言,考古工作就是要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再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为中华民族修家谱,在实现历史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考古走过百年,唤起的大众考古热情令我们欣喜,但考古的专业性又往往是一道难住他们的“拦路虎”,如果对祖先留下的瑰宝只能望而却步,又何谈自信?因此,考古学家们要“双向发力”,既要发展好包括科技考古在内的学术事业,拓展我们对中国百万年文化历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同时又能够用一些生动通俗的话语来做好面向大众的考古科普,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心怀自信的历史“阅读者”和“解说员”。

我相信,随着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以及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等发展目标的践行,中国的考古学人一定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恪尽职守,千方百计让考古成果更多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考古学家考古学考古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学家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考古学家手铲下的“巨石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