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本找线索 双线并进推发展
——《大象的耳朵》说课设计

2022-01-12沈宙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羊小兔子自然段

文|沈宙奕

一、立足文本说教材

1.纵向看承接。

《大象的耳朵》位于统编本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关于复述,统编本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所安排,从《小蝌蚪找妈妈》借助图片复述故事,《玲玲的画》借助关键词复述故事,《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句子讲述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从一年级开始就有了简单渗透,到了二年级已经有了专门的训练,体现了课文编排的层次性、递进性、联系性。

2.横向看勾连。

本单元是一个童话单元,共编排了《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层层递进,旨在从整体上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借助提示讲故事”。

其次,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象的耳朵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变化,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为后续学习“借助提示讲故事”做铺垫。

3.定点看文本。

《大象的耳朵》全文围绕“耳朵”展开,主要讲了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的,小兔、小鹿、小马、小老鼠的耳朵都是竖起来的,他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问题。大象受到大家的影响也开始动摇了,进行了改变——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结果因为总有小虫子飞进耳朵的困扰,它再一次改变——又把耳朵耷拉下来。最后大象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整个过程很好地契合了单元主题“改变”。本课很多小动物的对话是一条明线,而大象的心理变化则是一条暗线,两条线共同并进推进故事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定目标

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一是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能体会问号所表达的语气。进入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又乐于表演,但是二年级的学生总体来说年龄还小,认知能力有限,讲故事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托学生已有的基础,结合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汉字溯源、对比识记、想象画面等方法学习“耷、咦、竖”3个生字,通过拓展旧知,认识“扇、似”2 个多音字,会写半包围结构的“扇、遇”2 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抓住大象耳朵之变,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主要内容。(重点)

3.通过入境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课文第1~8 自然段。在分角色表演中体会角色的语言语气,指导学生读好问句。(难点)

三、猜说读演讲过程

1.猜谜导课,揭题。

(1)课堂伊始,先出示四个谜语,激发学生兴趣。

模样像只小飞机,若要下雨它飞低。(蜻蜓)

黑黑眼圈大胖子,最爱林中把竹吃。(熊猫)

腿粗像柱子,身体像房子,耳朵像扇子。(大象)

叶子有两片,左右各一边,说话能听见,终生不相见。(耳朵)

(2)利用谜语引出大象的耳朵。

(3)根据谜底揭示题目并齐读,指导读好轻声词“的”“朵”。

【设计意图:猜谜语是本学段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可以营造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检查预习,识字。

(1)(分组出示小兔子、小鹿、小羊、小老鼠和大象的耳朵图片)看看这些耳朵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可能说出小兔子、小鹿、小羊、小老鼠的耳朵是竖着的,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

(2)对比教学“耷”“竖”。

(出示词卡“耷、竖”)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引导学生观察“耷”的字形。预设:学生认为“耷”字的撇和捺就像是两只垂下来的大耳朵。借助动作(把两只手张开放在耳朵旁边,模仿大象耷拉着耳朵的样子),引导学生理解“耷拉”的意思就是耳朵太大,垂下来了。

引导学生观察“竖”的字形。在老师的提醒下注意到“立”这个部分,从而理解“竖”就是牢固地直立的意思。

【设计意图:从看图区别大象的耳朵和其他小动物耳朵的不同,顺势通过对比教学“耷”“竖”两个生字,整个流程自然又充满趣味。】

(3)紧接着将生字送回文中,带领学生一起读一读第1 自然段。

在第1 自然段中藏着两个多音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扇”由“户”和“羽”组成。“户”就是门,古人造字的时候把门和羽毛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来回动了,那就像扇子一样了。

我们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中学到过一个词叫“蒲扇”。(出示)明确,原来读“shàn”的时候,它表示一种物品,读“shān”的时候是一个动词。

【设计意图:识字方法有很多,结合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利用生字的字形演变和字源不仅能增加识字的趣味性,也能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5)拓展旧知,比较不同读音。同学们,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生字我们要注意,就是“似”字,在《咏柳》中我们读作“sì”。

【设计意图:“似”和“扇”两个多音字的教学,勾连学生已经学过的读音,既复习了旧知,又帮助学生区分了意思。】

3.读中感知,明“变”。

(1)自读课文。

明确学习任务:走进故事,打开课本,自己读读故事,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用横线画出大象说的话。

(2)反馈交流。

①指名说,课件呈现。

大象说的话比较容易找,预设学生找到下面三句话。

我生来就是这样啊。

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习题的第二小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象的心理变化,为发现大象耳朵的变化做好准备。】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贴,指名按大象耳朵的变化进行排序。

耷拉 竖着 耷拉

(3)点明“变”,借助提示,梳理全文。

①出示框架,指名说:大象的耳朵原来是( )。他朋友们的耳朵都是( )。于是,大象用竹竿把耳朵( )。最后,大象还是把耳朵( )。

②引导全班一起说一说。

4.搭建支架,讲演。

(1)扶学课文第2~5 自然段,学讲故事。

①默读第2~6 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小兔子和小羊说的话。指名分享。

②出示其中的两个问句。

小兔子说:“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疑问词、语气词、问号等读好问句。

③师生合作读,学生分角色读,再戴头饰演。

在读、演中抓住“咦”“呢”“怎么”等疑问语气词,感受小兔子和小羊的好奇和疑问。

④指生读大象的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是哪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大象的自信)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是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语文要素。让学生找出文中的问句,在比较中发现问句的特点,有疑问词、语气词和问号,再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在朗读中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小组合作自学第7~8 自然段,练讲故事。

①默读第6~8 自然段。

②告别了小兔子和小羊,大象还遇到了小鹿、小马,还有小老鼠(板贴)。同学们,你们猜猜他们会怎么说大象的耳朵。

③小组合作说一说,并请学生戴上头饰演一演。

④老师采访扮演大象的同学:大象大象,你听到这么多小动物都问你的耳朵,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不安)

⑤指名读大象的话,抓住“自言自语”“都”“真的”指导朗读,感受大象的不安。

【设计意图:表演是童话文体最常见的教学手段。在这里,我着力引导学生不断扣住文本,演一演小动物,反复朗读,反复练说,在童话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寻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角色心理状态的把握,也在无痕中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不安的大象此刻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他也要让耳朵竖起来。可是怎样才能竖起耳朵来呢?竖起来之后又会遇到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5.归类积累,学写。

(1)课件呈现生字。

左上包围:扇;左下包围:遇。

(2)引导观察,比较异同。

(3)范写指导,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归类呈现生字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一类生字的共同特点。】

四、图文并茂呈板书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从板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紧紧把握大象心理的变化和小动物们的对话这两条线,结合图片和多种教学方法,紧扣心理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象的耳朵第一次变化的原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羊小兔子自然段
软萌小羊诞生记
毛茸茸的小羊
秋天
狼和小羊
美丽的秋天
小兔子的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