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1-12庄淑侠

关键词:肢体脑梗死康复

王 莹,庄淑侠,苗 芬

(沛县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江苏 徐州,221600)

脑梗死发病率居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前列,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所致的病理性改变是导致对应部位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1]。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但致残率较高,多数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无法生活自理。因此,有必要对脑梗死患者开展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以恢复其肢体协调运动。中西医结合护理强调综合运用西医护理和中医护理措施,博采众长,发展出内容更加丰富且全面的护理模式,以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2]。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已被尝试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护理之中,且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期,探讨其对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沛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划分入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4]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脑梗死;② 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 处于恢复期;④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 伴有精神系统疾病;② 合并心脏、肝脏或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③ 合并血管性痴呆或脑出血等;④ 伴有视、听功能障碍,脑梗死发病前存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瘫痪;⑤ 合并恶性肿瘤。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 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清淡饮食,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如患者存在吞咽困难,宜选择半流质或糊状食物,并保证有足够的进食时间,必要情况下可行鼻饲。引导患者戒烟和戒酒。② 常规压疮护理:患者在卧床期间每间隔一段时间需翻身 1次,变换体位时不宜过猛或过急。③ 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健康手册、普及脑梗死相关知识,以及介绍脑梗死危害和常见危险因素等。④ 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等生活护理。⑤ 护理人员在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体位垫,并根据其患侧肢体肌肉张力和痉挛程度,以适宜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按摩。⑥ 正确指导脑梗死患者用药,从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和服药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知识宣教指导。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具体如下。

1.2.2.1 中医施护

(1)辨证施护:① 痰瘀阻络证者秉承化痰散瘀的施护原则。患者作息规律,睡眠充足。日常饮食禁食生冷或肥厚味食物,如鸡蛋和羊肉等。宜少食多餐。推荐日常饮用竹叶桔皮茶,保证每日适宜饮水量。② 风痰瘀阻证者秉承祛风化痰和逐瘀畅络的施护原则。患者家属根据气温和室温变化为患者增减衣物,睡眠期间盖好棉被。一日三餐遵循以下原则:清内热、祛痰湿和散瘀血,清淡饮食最佳,可进食白萝卜和藕等。推荐食疗方:茯苓陈皮粥。不宜发怒,要重视情志调节。③ 气虚血瘀证者秉承益气养血的施护原则。病房内温度适宜,注意避风。一日三餐遵循益气养血原则,推荐食疗方:黄芪桂枝粥。④ 风阳上扰证者秉承疏肝息风和育阴潜阳的施护原则。病房温度和湿度维持在适宜状态,摆放绿植。患者一日三餐不宜选择动风或助阳食物,多食用新鲜瓜果和蔬菜。推荐食疗方:猪肝绿豆粉和桑叶菊花茶。⑤ 肝肾亏虚证,秉承滋补肝肾的施护原则。患者注重营养补充,选用山药和黑芝麻等补益肝肾的食物,不宜进食煎炸或辛辣等食物。推荐食疗方:山药枸杞粥。

(2)其他中医康复方法:① 患者每天推拿穴位1次,护理人员以适宜力度按压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和太冲等穴位,每处穴位均按压 2 min。② 患者穴位每天艾灸1次,护理人员选择患者的肩前、血海和涌泉等穴位,灸至局部表面皮肤出现潮红,每次20 min。③ 每晚临睡前熏洗患肢1次,每次30 min,科学配伍多味中药(桂枝 20 g、艾叶 20 g、牛膝15 g、鸡血藤20 g、伸筋草20 g、冰片10 g和丹参20 g)。

1.2.2.2 西医护理 ① 良肢位摆放: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取正确体位,患者能准确掌握平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等摆放要点,以及卧床期间体位更换的时间间隔。②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是否能站立确定康复训练形式,若患者无法站立,选用卧位或坐位训练,如进行翻身训练;若患者能站立,选用立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谨记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2次,每次30 min,每周5 d。③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鼓励患者开始练习独自进餐和更衣等各项日常生活技能,锻炼患者的手部灵巧性和四肢协调性。④ 吞咽和语言康复训练:舌肌和咀嚼肌训练,每次 5 min,每天3次;下颌和喉部训练,每次5 min,每天3次。⑤ 心理护理: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通过观察患者的细微动作和面部表情等给予其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1 d和干预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5]评定两组的肢体功能,该量表包括上肢和下肢两部分,满分分别为66分和34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2)干预前1 d和干预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的平衡能力,满分为56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6]。

(3)两组患者均随访12周,统计两组的并发症(如关节畸形或压疮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上肢和下肢FM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BBS和B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BBS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BBS和B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压疮各1例;对照组发生关节畸形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肌肉挛缩3例,压疮2例。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χ2=7.372,P=0.007)。

3 讨论

脑梗死后肢体运动障碍是由于脑梗死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肌张力发生改变,肌群协调紊乱,进而出现运动和平衡障碍[7]。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发生障碍,恢复患侧肢体功能是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的重点。国内外相关研究[8,9]表明,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是有益的。脑梗死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阶段,患者对患侧肢体进行主动训练,以逐渐恢复运动功能,最终改善预后。然而,单纯的运动康复已无法较好地满足脑梗死患者的护理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尝试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均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在保留西医护理优势的基础上,融入中医护理,将两种护理方法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护理内容,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韩艳等[10]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促进青年脑梗死患者康复。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与孟亚君[11]和曹晓欧[1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提示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能与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兼具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优势有关。西医护理重视康复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等,给予患者肢体充分的感觉刺激,能显著降低肌痉挛程度,增加关节活动范围,长此以往有助于患侧肢体逐步形成协调和可控的运动模式,脱离异常运动模式,以防出现肌肉失用性萎缩,故能较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此同时,联用中医护理,遵循辨证施护和整体施护原则,客观看待患者、疾病与证候等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精准施护的目的,综合运用饮食调养和情志干预等不同的干预策略,以调和脏腑之气[13]。依据“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经络腧穴理论,合理采用推拿和针灸等多样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以濡养患肢筋脉,预防肌肉萎缩。中药熏洗充分运用蒸汽热力,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且能促进药物透过皮肤和毛孔进入人体,产生整体药理效应,能很好地减轻关节疼痛等症状。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考虑到脑梗死恢复期本就是长期过程,而本研究由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今后仍需开展相关研究验证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远期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肢体脑梗死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