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机遇与发展策略

2022-01-09孙贤珏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2年2期
关键词:碳金融碳中和商业银行

摘要: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然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挑战,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的中国,承诺2030年碳峰值2060年碳中和。这对中国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未来十几年“双碳”目标将孕育巨大的投资机会,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的驱动器,也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绿色信贷、绿色投融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碳中和;商业银行;碳金融

目前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然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挑战,中国每年的碳排放量处于全球NO.1,在全球的占比为29%,所以要触达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指标[1],中国在低碳能源转型上还有很多努力要付出。依照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提供的报告,到2050年,计划在全球能源范畴的投资额一定会提高30%,投资规模提升至131万亿美元,才能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下的指标。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中国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绿色技术创新、逐步缩小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这将会带动超过70万亿低排放绿色产业的规模缺口。商业银行作为推动实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器,也将迎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1.碳中和背后蕴藏的投资机遇

中国的产业结构很大部分是由工业、交通、火力發电组成,它们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源。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测算,中国想要完成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在工业、交通、建筑、电力等方面实现去碳化,因此需要的核能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风电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太阳能装机容量是现在的70倍[1]。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0.62万亿元,绿色投融资需求仍以年新增1万亿元的规模增长[2]。这场系统性的革命将会产生百亿级大规模的绿色投资需求,国内的实体经济产业要想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一定离不开商业银行多维度的支持,比如:绿色信贷业务、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绿色低碳相关的理财产品等等。正是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增长的好时机。

2.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发展碳金融是商业银行推动我国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必选之路,是注入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首要抉择,是实现碳中和和碳峰值的重要路径。碳金融是指有助缩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体制安排和金融交易,其中涵盖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资和融资等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3]。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开始抢占碳融金市场,出现了多个“首单”“首发”的市场现象,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对加入碳金融市场的踊跃。例如:国家开发建设银行推出了全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投资人的碳中和”主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北京人民银行规模20亿的全国第一个“碳中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农业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承销了市场头个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4];中信银行落地国内头个挂钩“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除了为碳金融提供开户、结算、存管等服务的这种最基础而传统的业务层面,商业银行积极运用金融工具,以碳排放配额交易为核心,将保理、融资、基金、债券、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引入碳金融业务[6]。与此同时,伴随碳市场在国内的开展,已经有像兴业银行、浦发银行这种个别机构打造出覆盖结算、融资、中介、资产管理等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为碳市场的交易主体提供代办开户、交易结算、资金监管等服务,对有减排需求的企业,提供碳资产质押融资、碳配额结构性存款、碳资产出售和回购等服务[6]。针对投资ESG的个人客户,提供绿色低碳产业相关金融产品和信贷业务,鼓励个人绿色消费。其中比较有象征性的碳金融产品包含:

2.1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

目前,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是我国碳融资领域较为庞大的产物。据称,企业以碳排放权作为融资担保,由于其法律属性不明确,目前大多采用质押方式。2014年9月,湖北宜化集团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兴业银行达成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协议”,湖北宜化集团运用自身的碳排放配额,以质押的形式获得了4000万的贷款[4]。

然而,我国碳排放权(质押)缺乏市场化定价机制、回购机制和参考范围标准化。碳排放权作为合格质押物存在少许法律缺陷,在商业金融机构中尚未大规模实施。

2.2碳金融结构性存款

碳金融结构性存款是一种与碳市场价格波动挂钩的创新型存款产品,不仅能匹配企业的碳配额需求,还以让企业获得较多的投资报酬。2014年11月,惠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购买了兴业银行推出的碳金融结构性存款。通过结构性设计,惠科电子不仅获得了1000吨的深圳碳排放权配额,还拥有了比传统存款产品更多的投资报酬。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商业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稳定却高额投资报酬,又能帮助企业排放控制的差异化服务的勇敢创新。

2.3附加碳收益的绿色债券

碳债券是企业为低碳经济项目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5]。它的设计原理是将低碳项目的清洁发展收益与债券利率水平连接。2014年5月,中国首个“碳债券”——中广核增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交易市场成功发行[5]。债券的利率通常与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相关联,浮动利率与五个下属风电项目公司的碳资产(中国自愿减排认证中心)收入挂钩,呈正相关关系。据第三方提供的数据,平均市场价格区间为每吨8元至20元,上述项目每年最低碳收入50万元以上,最高将超过300万元。

2.4低碳信用卡

中国第一个低碳主题认同卡是由兴业银行和北京环境交易所联合发行的 。低碳信用卡的诞生旨在提高企业与个人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们生活和消费都是低碳式的。同时在专属的网站上陈列碳基金,碳减排量等产品,通过购买形成个人的碳减排记录。同时持卡人还可以拥有优惠低碳旅游的权利,开启真正的低碳生活。

3.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存在的风险

我国的碳市场还属于成长期,不同于传统金融市场,碳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不确定因素及问题,比如以下几类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3.1欠缺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扶持

目前,碳交易的市场属于不成熟的阶段,相关的管理部门对碳金融的理解不够全面,碳市场建设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相关的业务标准、运行规则还没有形成合力,相比一些碳金融发展成熟的国家,我们总是产品的定价权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权中处于弱势地位,考虑到这些很多商业银行不太敢去轻易涉及碳金融业务;还有一个因素,我国对鼓励商业银行加入碳金融业务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加入碳金融业务的踊跃度不高涨。

3.2商业银行碳金融的风控体系薄弱

碳金融在市场中是一个全新赛道,属于一个成长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比如:在绿色低碳的改革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融资成本会变高,低碳低能耗的发电成本会缩小,这将引发商业银行传统的棕色资产风险加大,容易产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綠色金融业务方面还未形成专业的防控机制,很多机构还没有成立较专业的防控机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诱发各类金融风险的命中率较高。

3.3碳金融人才紧缺

碳金融专业方向的人才通常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量,包括:金融、环境、化工、法律等知识结构。同时这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金融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还要时刻掌握国家能源政策法规、产业政策,熟悉能源设备的特点,熟练编制企业能源审计、项目工程概预算制度。迄今为止,有这种高知识结构的人才不多,国内相关的人才储备及输出还是不足,引发碳金融业务欠缺拓展的内生动能。

4.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应对措施

4.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

实现“双碳”目标,碳金融政策法规的完备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碳交易涉及的关键要素较多,需要在交易规则、监管制度、法律责任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投资、税收、信贷方面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加入碳金融业务的踊跃度,例如对低碳绿色产业项目提供利息补贴、扩大绿色低碳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实行碳金融业务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4.2提升碳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碳金融产品除了传统金融产品固有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同时流动性风险还会存在在碳资产质押业务中,这就需要商业银行防患于未然,对一些不符合低排放标准的企业在进入碳交易市场后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排查,规避类似信用风险的发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险——政策风险。在全国的碳交易试点中,会出现不同城市采取的碳配额机制不同的现象,说明政策标准并不一致,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政策标准,减少市场的套利机会。

4.3填补碳金融专业人才

碳金融相关的从业人员需要兼备金融、法律、化工、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上开始的稍迟,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需要尽快弥补。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国外碳金融知识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组织碳金融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对碳金融知识的了解,增强相关人员对碳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综合提升商业银行相关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同时也可以和一些高校进行合作,通过定向培养碳金融、碳管理及能源的复合型人才,专门向商业银行机构输送绿色低碳领域的高端人才。

总而言之,低碳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我国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把握机遇、有效应对风险,建立健全碳交易的配套制度以及专业风险控制机制,弥补兼备碳金融知识的高端人才,深度挖掘市场潜力,不断积极开创碳金融业务及其产品。在这场系统性革命中与时俱进,在低碳经济中获得先发优势。

参考文献:

[1]魏巍贤,马喜立.能源结构调整与雾霾治理的最优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7):6-14.

[2]陈冲,王军.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J].银行家,2021(06):59-62.

[3]李彩红.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24):70-72.

[4]陈亚芹,别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与业务创新[J].金融纵横,2021(03):46-52.

[5于建忠,方雅茜.金融市场变革与产品创新[J].中国金融,2012(09):72-73.

[6]王立波.见证中国环保产业20年[J].世界环境,2012

(03):40-41.

作者简介:孙贤珏(1995.6-),女,汉族,研究生,江苏省常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碳金融碳中和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中国碳金融市场风险度量
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特色分析
我国碳金融发展问题探讨
低碳经济发展思路及路径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