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韵新声·听见广东》,一场人文广东的听觉之旅
——广州大剧院携华南理工大学创新岭南音乐演唱新意

2022-01-09周雨晴汤亮

岭南音乐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声华南理工大学音乐会

文|周雨晴 图|汤亮

“无论你系边度人,嚟到广州,我哋都系一家人”,一幅既具历史文化底蕴又欣欣向荣的广东岭南风情画在一曲《广州映像》中拉开帷幕。

11月11日晚,由广州大剧院、华南理工大学联袂推出的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粤韵新声·听见广东》在广州大剧院首演。一座剧院、一所高校、十余首原创曲目、一百四十余位学子,以和谐美妙的歌声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赞美,对美好广东的赞颂。在深秋之下,不仅展示了作曲技法上的探索,和声与人声使用的创新,更用艺术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

广州大剧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用听觉展现岭南风貌

近日,一场集传统与现代、前卫与古典的原创音乐会在广州大剧院燃情开唱,多种音乐风格会聚,用歌声绽放羊城舞台。广州大剧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出品,立足于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汲取人文养分,展现出一幅富有人文情怀与广东韵味的合唱音画——《粤韵新声·听见广东》。

作品区别于常规的合唱节目,原创曲目在创作和演唱上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技法的完美结合,广州大剧院作为制作方,与高校一同探索听觉中的广东,联合专业导师带领华南理工大学3支合唱团共140余人的阵容,共同打造了这场精妙绝伦的人文广东的听觉盛宴。

本次音乐会在文本素材选择、音乐素材运用、节奏韵律和演唱技法等众多方面,都呈现出地域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艺术特色。据悉,音乐会演唱曲目均为华南理工大学的作曲家创作的新作品,以广东传统音乐为基石,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元素进行提炼重组,让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进行有机融合,希望通过声乐呈现。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本场指挥梁军教授介绍:“区别于平常的歌曲旋律,这些作品传达的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性的、理性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更加雅致,是我觉得广东文化里面应该要注重的文化品格。”

此前,2018年合唱音画《听见广东》入选教育部首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作为该项目结题音乐会,此次广州大剧院与华南理工大学携手,重新对曲目的呈现方式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全新创作的曲目与全新创作的技法激发化学反应,横亘古今、跨越广东,在“粤韵新声”中唱诵人文广东,还邀请词作家朱明撰写文稿,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传统与现代元素碰撞,“听见广东”探索合唱新形式

夜色珠江、湘子桥畔、南雄梅岭……当不同的地域风格用音乐表达,多元的曲风搭载多元的艺术形式,在非常规的和声语汇下,伴随着富有穿透力的合唱将各地的风貌逐一展现。据悉,本次音乐会的创作对和声及人声的使用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

小二度、增八度、加音和弦、频繁的调性转换、瞬间的移调赋予了作品不一样的力量与色彩。“我们通过重组岭南地区音乐元素,探索器乐元素的人声呈现。还有一部分曲目,利用了广东音乐的地方民歌素材,加入泛戏曲的元素,用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打造,比如粤剧、京剧、汉剧、语音素材的使用。”谈起创作特点,华南理工大学梁军教授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听见广东”自然离不开粤语歌曲,九声音调的粤语发音碰上合唱的声乐发音,区别于普通话演唱的发声位置,“排练过程中我们为了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实现最佳呈现,在口腔共鸣状态上研究探索,做了调整”。

为凸显广东文化精神及内涵,尽显雅致格调。全场曲目的选词主要着眼于反映广东生活情境的古代与现代诗词,如韶关人张九龄的《望月怀古》。此外还编创了反映广东人文特征的词,以及使用锣鼓经唱词进行创作。而关于曲的风格则主要运用广东地方戏曲、民歌,或民间传统的山歌小调作为创作素材,如利用客家山歌创作的《唱到花好月光圆》,利用潮州特色乐器及器乐曲创作的《潮州印象》,以及利用广府、粤剧唱腔及锣鼓经进行创作的《广州映像》《粤曲小唱》等。

从《幽兰操》《卜算子·咏梅》的纯美艺术享受,到《壮士》《走过山川江河》的历史情怀,再到《冬去春会来》的温暖悠扬,如何让作曲上既有广东的风格,又不是旋律照搬;既有现代的创作技法,又不过于西洋化,成了本场演出创作的突破点。18首作品,在和声、伴奏、结构、旋律上,皆具探索性。五线谱上的音符、锣鼓经中的唱词,多种创作方式体现在一场音乐会里,每一首作品的旋律都有自身的风格及语言特征。据了解,其中《粤曲小唱》便是用锣鼓经写成的。

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以新生代发声,孵化优秀本土原创作品

节目尾声,一曲《冬去春会来》缓缓唱起,朗朗上口的曲风改变了剧场的氛围。据了解,这是在疫情期间专门为抗疫创作的歌曲,温暖人心的曲调告诉人们再困难也将过去,美好的生活必定到来。

在原创合唱作品音乐会《粤韵新声·听见广东》中,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合唱团,以及2020级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一班,三大合唱团用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无伴奏混声合唱,在“周一星剧场”第五季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岭南韵味,体现新一代青年学子的创新思维,更呈现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担当。谈到此次合作,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粤韵新声·听见广东》制作人梁丽珍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有潜力的未来艺术家,这次演出希望能在我们的舞台以艺术形式推广传统文化,联合剧院与高校的力量为传统地域音乐的可持续性传承与发展,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接下来,“周一星剧场”舞台还将精彩继续,以新生代发声,带来让人尖叫BRAVO的创意作品,在创作中致敬,在创新中传承,探索呈现艺术创意的全新模式。挖掘“不雷同”创意,提供“任性造”的舞台,让“爱剧场”的人,“为艺术”在这里“偶遇你”!

猜你喜欢

新声华南理工大学音乐会
船舶导管螺旋桨声学处理研究与应用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失败的音乐会
雅韵新声
雅韵新声
人工智能方向赛题二《文化传承—汉字书法多场景识别》
雅韵新声
春天的音乐会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森林里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