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的欧盟经验

2022-01-08挪威科技大学黄丽珍

中国公路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可读性欧洲科技

文/图|挪威科技大学 黄丽珍

欧盟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欧盟的人口数量占全球总人口的7%,但是其研究经费却占全球研究总投入的24%,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出版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32%,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32%。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体系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获取知识、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增强竞争力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关键因素,因此欧盟非常重视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多方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活动。其核心理念是科研必须创造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而企业是最接近市场,最清楚如何创造经济价值的角色。本文以欧盟定义的技术可读性水平作为基础,通过介绍欧盟地平线2020和地平线欧洲的大型科研创新框架,分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并结合实例讨论产学研实践,从而探讨中方单位和欧盟科研创新合作的方式和路径。

技术可读性水平

技术可读性水平是美国航天局(NASA)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种在应用相关技术前,衡量技术成熟度的方法。技术可读性水平的使用能够使人们对不同类型的技术成熟度进行一致的、统一的评估。一项技术的可读性水平是在技术可读性评估期间确定的,该评估审查了项目概念、技术要求和已展示出的技术能力。美国国防部从2000年初就开始使用该标准进行采购工作。2008年,欧洲航天局也开始采用技术可读性水平作为技术评估标准。

技术可读性的9个水平

在科技创新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3个主体在不同阶段扮演的主要角色不同。

技术可读性水平等级分为1到9级,其中9级水平代表最成熟的技术。欧盟委员会在2010年建议,欧盟资助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均应采用技术可读性水平作为评估标准。在2014年,技术可读性水平被用于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实施。

各方角色和顶层设计

欧盟根据技术可读性水平开展细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科技创新中,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个主体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因此,欧盟的研究重视多方协作,一般认为,1级到3级为基础性研究,由高校扮演主要角色;4级到6级为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由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和企业扮演主要角色;7级到9级属于市场试点应用研究,由于处在市场开发阶段,应由开发企业扮演主要角色。

公共部门和科研院所分别给予企业不同方面的支持。

欧洲的大部分科研院所是私立科研机构,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桥梁。欧盟重视科研的价值,重视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欧盟的基础应用和应用研究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展开。在具体实践中,由公共部门(比如基金委员会)提供经费支持,由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由高校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多方合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同时提高市场的接受和开拓度,根据研发产品和服务的具体情况,重视用户的参与和项目的试点建议。

具体框架设计

欧洲多国研究合作框架

欧洲自1984年开始开展多国合作框架(FP)研究计划,到2014-2020的地平线2020和最新发布的2021-2027的地平线欧洲,其科研投入逐步增加,进一步加强了科研活动的价值。地平线欧洲相对于地平线2020,创新部分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配合数字欧洲10年规划,大部分的经费向企业研发倾斜,除了欧洲防务研究和原子能机构研究基金单列的传统之外,对原有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等做出结构性调整。新的地平线欧洲框架,把“面向未来的技术”从原来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中分离出来,保留先进科学作为支柱一;欧洲研究理事会资助个人基础研究(类似我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高产出高风险的超前项目;玛丽居里奖学金计划主要用于资助博士生培养和博士后研究及重点实验室建设。把先进技术拆分为一部分和社会挑战合并为支柱二,强调欧洲工业的竞争优势,鼓励多学科和多方合作,涵盖多个主题的科研活动。在1000亿欧元的预算框架中,支柱二占了一半的预算。在第三支柱创新欧洲获得14%的预算,并新成立欧洲创新理事会,和原来的中小企业专项及从先进技术分离出的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去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

项目分类和特点

地平线系列项目的资助力度从数万欧元到数千万欧元不等,项目成功中标的概率在1%至15%不等。除了个人项目和企业单独专项之外,大部分项目要求至少3个国家以上的单位参与。项目获批之后,资助额度会根据项目的类型和单位性质的不同有所差异。

地平线欧洲延续之前的项目分类,包括纯研究类项目,在第一支柱下,全额资助,开放性课题,不设指南,只设学科分类,鼓励企业参与;研究创新项目,在第二支柱下,必须由企业和用户参与,所有参与单位全额资助;创新项目必须由企业和用户参与,企业根据项目具体指南获得60%至70%的资助,公立部门或非盈利性机构获得全额资助。在第三支柱下的企业专项,必须以企业作为申请单位,大多为开放性课题,不设指南,企业可作为独立申请单位或是联合其他单位申请50%的资助额度;支撑性项目,在第二支柱下,根据指南需要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用户和公立决策部门参与,全额资助。

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

项目的指南最迟会在申请截止日之前至少3个月公开发布,并开放申请。申请单位组织各参与单位撰写申请书,编制预算。项目申请提交之后,有3至5个月的评审期,届时,获批项目将进入合同签订阶段,涵盖和欧盟科研项目管理单位的合同签订,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起止日,申请书的内容和预算等。所以,申请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合同签订阶段,项目申请书中所承诺的成果不能太少,除非资方预算不足,需要重新谈判。另外一个重要的合同文件是项目组协议书,欧盟提供合同模板,项目组可根据自身情况修改。两个合同签订后,项目正式立项,一般执行周期为3至4年,以4年居多。项目立项后,欧盟会支付预付款,合同中会有详细的成果提交计划,基本以每6个月为一个提交周期。第一个评审周期为18个月,项目组向评审方汇报成果,并提交成本结算报表。经评审合格后,资方会结算第一个周期的费用。如果是3年的项目,36个月直接进入结题汇报评审环节。4年期项目,将在第36个月进行第二周期评审,项目结题,届时会有审计团队进入,组织开展经费使用情况审查。

借鉴与合作

欧盟科创框架的特点

重工主义

整体上欧洲非常重视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明确科研和教学活动必须为本国工业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提供支撑。

在教育投入上,工科教育投入一直是重点。而且高校会定期和工业领导人进行对话,工科本科教育可接收技术高中的毕业生,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必须是工业界提供的具体研究题目。博士阶段的课题则来自各类课题经费,大部分也是工业背景下的科创活动。

在科研投入上,重视工业应用,鼓励以企业为主的研发活动,项目指南从社会、行业和市场需要出发。因为大多数的创新,政府出资50%至70%,企业出资30%至50%参与科创活动,一方面通过公共投入激励企业创新,另外一方面由于严格的审计和税收制度使得企业真正从事必须的创新活动。同时因为大量的经费向工业界倾斜并鼓励企业参与早期的基础科研探索,促使高校等科研机构积极和企业合作。一般情况下,TRL4到9级的科研活动,因没有企业的参与,项目基本不会获批。也就是从结构设计上,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真正产生工业价值的科研活动,而不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各自为政。另外,还鼓励其他学科对工业应用的支撑作用,比如人文社科很难单独立项,在智慧城市项目指南中会体现公众参与的部分。

重视影响和效益

长期重工主义是指,企业可以在项目早期介入研发,而非到后期才考虑成果转化。如此可以加快科研产出市场化的进程。

地平线系列项目申请书分为先进性、影响和实施3部分。每部分最高分为5分。影响部分关注项目成果的影响和效益,影响是可量化的,采用绩效评估模式,比如项目成果将获得多少用户的试用,在试点项目上降低多少成本或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该部分的分数将直接影响项目评审,同样得分的申请,影响部分分数高的将被优先考虑。创新性的项目,将在影响部分乘1.5系数。项目周期或是结题评审也是以影响部分的绩效指标为主。特别是TRL4至9级,项目申请阶段和结题阶段的评审专家至少有一位来自工业界。所以整体欧洲的工科科研评价以创造价值为主,而非论文为主,而且诸多欧洲工科高校在招聘和晋升评审中都注重申请人的工业界合作经历,并把其作为加分项。有些高校在内部晋升评审中会要求申请人在本国专业杂志为本国工程师撰写科普性论文。

总而言之,整体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就是以工为主,必须创造价值。在这样的导向下,科技创新整体呈现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结构。正如硬币有两面,欧盟的科创体系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由于其强调中小企业参与和科创性,会产生一些类似只为项目却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皮包公司,这实际是一种资源浪费。

根据我国国情的借鉴与合作

近期,我国科技界从深改委到地方都发布了一些关键科技和人才评价指导意见或办法,其中提到区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些都是令人兴奋的消息。科研经费来自公共财政,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非为发表而发表。

笔者认为,一是可以借鉴技术可读性水平,以满足人民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同的阶段,考虑鼓励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进而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多就业和经济价值。二是鼓励和引导桥梁性科技公司的成长,支持他们链接高校和企业的研究合作,同时创造科研人员在企业、科技公司和高校流动的条件,促进三方合作。三是向欧美国家借鉴科技发展的经验,在试点后走自己个性化和特色的道路,避免生搬硬套。

地平线欧洲和地平线2020一样,会开放一些中欧合作的指南。中方单位可以根据指南要求积极参与。另外,如果中方单位在欧洲有实体可以积极参与所有可能项目的申请。

中欧关系日益紧密,中欧科技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核心内容。同时,欧盟是我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随着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趋于多元化、创新化和前瞻化。在实际合作中,研究重点、资金要求和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的要求会更加严格,这对我国学者参与研发项目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随着我国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在科技方面将成为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可以预见中欧的科研合作未来将更加活跃。

猜你喜欢

可读性欧洲科技
欧洲“芦笋季”
可读性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科技助我来看云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