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布勒 百年传奇
——访布勒集团亚太区总裁王维波先生 布勒集团亚太区创新生态系统总监 杨湧先生 布勒动物营养事业部常州饲料创新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主任 梁光才先生

2022-01-08石言

中国畜牧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布勒饲料数字化

文│本刊记者 石言

王维波先生是中国武汉大学生物工程理学学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拥有30多年的跨国公司管理经验,先后在中国以及多个海外国家,担任国际知名跨国公司一线经理、总经理、副总裁、总裁等执行管理层职务,涉及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市场销售与战略制定等多个领域,现任瑞士布勒集团亚太区总裁一职,全面负责管理集团在亚太区的业务。

王维波先生于2020年12月登上全球知名杂志《CEO Magazine》,并在“2021上半年杰出商业领袖”评选活动中,荣获“行业领潮者”称号以及被美国行业媒体《Industry Wired》评为“2021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商业领袖”。

布勒集团成立于1860年,是一家拥有161年历史的跨国集团。作为知名的瑞士家族企业,至今已发展至第5代,并扎根亚洲地区逾40年。集团在亚太区拥有8家生产基地、13个技术应用中心以及4300多名员工。亚太地区是布勒集团在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2020年布勒亚太区的营业额占全球的35%,而这一比例在布勒中国业绩逆势增长的驱动下,仍在持续攀升。

布勒多元化的经营范围横跨谷物食品、消费食品与先进材料3大领域。每天,数以亿计的人们都在享用布勒技术,20亿人享用着布勒设备所生产的食品;10亿人乘坐由布勒机械设备及部件制造的车辆出行。全球收获的小麦,约65%使用布勒设备加工成面粉、全球30%的大米通过布勒设备加工;75%的巧克力采用布勒设备进行精磨和精炼。用于畜牧业方面的饲料加工机械设备等,很多都采用了布勒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

布勒何以如此成功?何以百余岁仍在快速奔跑向前?为一探究竟,本刊记者亲临布勒集团亚太区总部无锡以及布勒常州工厂,分别对王总、杨总和梁总进行了面对面访谈,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TOP企业文化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年的企业靠运气,十年的企业靠经营,百年的企业靠文化。那么王总,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布勒靠的是怎样的企业文化呢?

王总:提到企业文化,我个人认为布勒的TOP企业文化还是蛮值得骄傲的。

记者:“TOP”?就是顶尖、很棒的意思吗?

王总:在布勒,“TOP”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包含信任(Trust)、主人翁精神(Ownership)和激情(Passion)。

首先说一下信任(Trust)。我们和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我们的员工之间,都要建立密切的信任关系。信任关系的确立,绝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必须通过实际合作中的具体事情来建立。比如说与客户之间,我们努力帮他们把事业做得更好、更成功,他们就会跟我们建立起这种信任关系;再比如说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减少摩擦,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更高效。于我而言,给予各级员工更好的尊重与信任。我信任他们,他们也很信任我,这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就会把公司的发展意图更好地落实到位。

第二个是主人翁精神(Own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责任感。布勒在全球有12000多名员工,亚洲地区有4300多名员工,中国有3700多名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会驱动每个员工都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儿来做,精益求精,把事儿做到极致,整个组织就会在良性运营的道路上循环。

最后一个是激情(Passion),也就是热情奉献。大家都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就会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程度。

事实证明,“TOP”企业文化,能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跟客户的互动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检讨修正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不断地向前走。

记者:王总您刚提到责任感、主人翁精神,我来这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却对此感同身受。布勒市场部对本次专访活动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包括团队里负责与我对接的员工也非常认真负责,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细到什么程度?细到提前一站,发信息提醒我下一站要下车了,外面气温有点低,注意保暖,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等等。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样一位普通员工,通过这样一个小细节,让我体会到了布勒的“TOP”文化已经深入到布勒人的血液,体现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说实话,水滴虽小,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点滴的细节,却使人对布勒的好感倍增,信任感倍增。

本土化

记者:咱们民间有个说法,就是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中国的水土和人文地理、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跟瑞士大相径庭,那么布勒进入中国近40年了,是如何解决这个“水土”问题的呢?

王总:这是个挺好的问题。我认为解决水土不服问题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本土化。布勒在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耕耘,打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本土化团队,同时和来自瑞士总部的国际人士也形成了很好的有机结合;第二点就是尊重本土的文化,尊重本土客户的喜好,尽可能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在中国近40年里,不仅我们在中国的管理团队这样做,包括瑞士总部的管理者都非常关注中国客户的需求。每次到中国来,集团CEO都会拜访不同的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可能满足这些需求。这种虚心的精神,让企业能够迅速理解本土的诉求,从而避免了水土不服;第三点,将“匠心精神”融入本土化。根据本土的文化和要求,不断修正自己来和本土匹配。比如说,本土客户需要精打细磨的优质产品,这恰恰就是瑞士匠心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会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本土客户精细打造出优质的好产品,助力他们的事业取得更大成功。

危机中抓机遇

记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疑给人类造成了一个大危机,很多企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丘吉尔说过,不要浪费任何一种危机。请问,布勒公司在这场危机中的表现如何?

王总: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对我们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遭遇危机,我们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认真对待,在危机中寻找机遇。首先,我们认真落实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布勒公司没有任何一名员工因为冠状病毒而遭遇生命危险,没有出现安全健康方面的问题;第二,在生产方面,我们进行了战略调整安排,快速响应,履行了对客户的承诺。值得一提的是,布勒中国在疫情之年的业务增长依然迅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以上,达到了6亿多瑞士法郎,创造了布勒中国近40年以来的新记录,成为了布勒集团强有力的支撑。

不断创新

记者:如果把布勒公司看作一辆向前飞驰的列车,那么它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呢?

王总:创新!我认为可以用两点来概括,其一就是“Engineering customer success”,始终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助力客户成功;其二是集团的愿景“Innovations for a better world”,布勒创新,驱动未来,通过不断创新助力客户取得更大的成功。二者有机结合,成为了布勒公司发展的战略,也就是我们的核心驱动力。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永远用最前沿的技术帮助客户赢得市场,不断投入创新研发,让这辆高速列车更加智能化。每年我们把总营业额的5%投入研发。此外,不断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布勒设备的使用期限及生命周期不是10年、20年,而是50年、60年、70、80年,甚至90年仍在稳定运行,充分体现了布勒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助力客户成功

记者:事实证明布勒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那么我想知道,布勒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王总:微软现任CEO纳德拉曾经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We are not cool,we want to make our customer cool,we want to be the back of our customer to make them cool and success”。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要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成功,只有客户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如果每个公司、每个人都秉持让客户更成功、让别人更成功的理念,那么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兴旺,从而上升到新的高度。

聚焦“碳中和”“数字化”

杨湧先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拥有20多年的产品研发和创新经验,长期从事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可再生能源等方向的研究。目前担任亚太区创新生态系统总监,负责与高校、研究机构在创新加速器和孵化器方面的对接。在未来食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先进材料和数字化方向探索产学研成果的转化,同时负责在集团内部推进数字化转型、企业创新机制和文化建设。

记者:2020年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发展大会上代表中国提出了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宣言,这为我们未来农业必将呈现出农业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制定出了具体目标。对畜牧业从业者来说,如何致力于减少行业的碳排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布勒公司在这方面有哪些考量和具体做法?

杨总:我们做过一些研究和统计,整个农业和食品消耗了全世界1/3的能源,1/4的温室气体效应来自农业。其中14.5%的温室气体来自于畜牧业,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量!这些气体又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饲料生产环节,一部分来自于动物本身的养殖环节。在饲料生产环节可以占到整个畜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5%,这个45%的环节,正是布勒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一个重要节点。

布勒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并提出在2025年前将食品、饲料和交通行业的客户价值链中的能源消耗、用水和浪费降低50%的战略目标。作为全球知名的饲料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我们帮助客户在设备更新、设备正常运营方面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我们用的电机都是能耗非常低、效率非常高的节能电机。在一些像超微粉碎、气体输送的环节,我们采用了新技术,能够在这些环节上大幅度地降低生产中的能耗,这是在设备研发端我们所做的。

另外,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把设备管理起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要去管理一个东西,首先要能够测量它、衡量它——没有指标,你就很难去管理它。布勒拥有自己的数字化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就能了解工厂的运营效率怎么样。同样生产一吨的饲料,就能知道能耗是多少。有了标准,有了测量,就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赋能整个饲料厂的精益化生产、标准化生产,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

我们在生产运营方面做了一些革新,通过生产线的优化和布置,甚至包括整个饲料厂厂房的优化和布置,能够减少搭建饲料厂的前期投入。比如,本来需要建造4层的饲料厂,我们帮他缩减到3层,降低了造价,碳足迹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创新的业务模式上,帮助客户在可循环经济方面减少碳排放。比如,在整个农业和食品生产的活动环节中有很多浪费,很多食品被白白地填埋或者液氧发酵。因此,我们开发出昆虫业务来转换这些食品加工厂的废弃物。虫子吃掉这些废弃的菜叶或者厨余垃圾,而我们利用虫子生产出高蛋白质的虫粉、虫浆或者鲜虫,从而成为饲料很好的蛋白来源。

记者:刚才您提到用昆虫来解决饲料中蛋白质,可以降低碳排放。我想要请教一下,昆虫本身含水量是很大的,把它加工成干粉的话,这个加工过程本身也会消耗很大的热能,这不也会增大碳排放吗?

杨总:从植物蛋白转换成动物蛋白的效率上来说,牛、猪、鸡和昆虫,甚至鱼类,昆虫的转换率最高,牛的转化率最低。从碳足迹而言,牛肉的碳足迹最高。另外,我们要意识到,昆虫本身吃的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本来就被浪费掉的,是没有价值的废弃物,如果把这些废弃物焚烧发电或者填埋,将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增加了碳排放。但如果把吃废弃物的昆虫作为替代鱼粉,和鱼的碳素相比,拥有很大的优势。跟养鱼最后把鱼变成鱼粉相比,昆虫在碳排放上大大缩小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它是一个全新的业务,能够助力我们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

梁光才先生担任布勒动物营养事业部常州饲料创新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主任、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发展中心总经理。深耕饲料行业三十余年,曾在知名国企、美国嘉吉、荷兰泰高等大型集团及饲料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者。在中国各大区市场调研、工厂建设、运营团队组建与管理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在全球各地区的饲料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方面有着广泛阅历。目前主要负责国内外饲料加工与设备的客户培训、动物营养产品的加工与设备技术应用创新、专家工程师调试服务,不断地为布勒全球饲料加工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记者:梁总,我注意到您身兼两职,一个是发展中心总经理,另一个是饲料创新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主任。据我所知,饲料工业发展有赖于创新技术与人才培养。那么请问梁总,这二者之间有何特点和联系?如何做好“两手抓”呢?

梁总:发展中心的主要业务首先是市场调查和了解客户需求,开发与之相应的设备,并经过不断测试,精确的反馈,再不断地研发改进,最终满足客户需求。另外,就是通过良好的工艺发展和研究,帮助客户生产出不同的安全高效的产品。特别是在我们的工艺和设备制定完成之后,帮助客户开发他们的产品,筛选不同的配方,以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来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

畜牧业的长期发展,人才是关键。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相关从业者的培训。不仅培训我们各个集团内部的员工、管理者,还有国内外的客户。我们的课程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专注设备的操作和工艺的改善;第二是聚焦现场诊断和现场数据问题的解决;第三是利用某一个行业在不同国家的优势进行资源互补。培训中心的老师来自中国、非洲、欧洲等,通过跨地区、跨国家的这种资源交换,更容易开拓视野,更利于人才的培养。

培训课程设置为30%理论培训、70%直接手把手实际操作。利用各种优势,增强系统性、实践性。客户需求导向明确,使培训更精准、更具实操性。经培训后的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和发挥了培训知识,给公司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体现了个人价值。

记者:您刚才讲到,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制定和完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举个相关的实例吗?

梁总:好,就拿帮助客户处理饲料玉米的黄曲霉素问题来说,我们可以用不同方法来综合处理和降低黄曲霉菌毒素的含量。一是筛分法,把细小颗粒先分离出去,因为破碎和小颗粒的玉米黄曲霉素含量大;二是对玉米的外皮进行磨削,因为外皮毒素的含量大,通过磨削,毒素又降低了一些;三是通过比重把轻质的物质从玉米中分离出去,因为这些轻的物质往往也是含毒素比较高的物质。目前还研究出许多先进的方法,例如通过光学原理把不同颜色的玉米颗粒分离出来。一般来讲发黑、发黄的玉米颗粒,毒素含量比较高,通过光学和数字化手段,把这些毒素含量高的玉米颗粒分离出去,使饲料原料的毒素大大降低,确保了客户生产出安全优质的饲料。

智能化——未来已来

记者:提到未来农业,大家会想到智能化、数字化,布勒对此的发展战略或者说布局是什么呢?

杨总:提到未来农业、未来科技,很多人都会感觉是很遥远的事。但我们认为未来已来,未来始于当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厂在布勒已经付诸实践,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帮助客户实现了很大的价值。

目前,中国的大部分智能饲料工厂只能做到设备和流程自动化顺序启停,能利用传感器等工具在线采集信息并提醒操作,这距离真正的智能化工厂还有很大一段差距。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工厂,能实现设备和流程的闭环控制管理,实现设备与设备的对话,实现参数及配方的自学习和自优化。这需要在饲料加工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做依托,需要强大的数据管理分析系统和先进的算法做支撑。目前,我们的创新团队正致力于此项工作的推进和研发。

记者:我个人理解智能化其实就是自动化的升级版,那么这种升级的本身会不会给客户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益呢?

杨总:以颗粒料的适度在线监测和自我控制环节为例,如果能够在原料波动的情况下,持续稳定地保证它的含水率,这本身就是给客户带来的价值。这样出来的饲料,它的营养成分是始终稳定的,不会随着季节和配方的变化而变化。与传统业务相比,来料原料波动了,就要调整参数才能达到预先的目标,那就得增加很多调试、很多摸索、很多实验的过程,将产生很多的机头量,可能光试车就得花费好几天时间,这中间的能耗和人工费都是浪费。通过智能化,就能够实现一个正的反馈,通过含水量在线的监测,能够实时地反馈,自我调节这些参数,对客户而言就是一个很大的价值。系统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省去了中间试料试车的很多过程,避免了很多物料的浪费,这就成了确确实实能够让客户看到真金白银的智能系统。

记者:布勒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方面,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呢?

杨总: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分为四个阶段。目前布勒正处于自动化和数字化的第二阶段上,即智能工厂的1.0和2.0,这个我们已经有了案例和实践。如何在此基础上做到3.0和4.0,任重道远。我们希望能跟饲料和畜牧业的客户一起探讨和实践数字化工厂、智能化工厂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个最终是由客户的诉求和价值来决定的。也希望媒体帮助我们在行业中做一些宣传和推广,寻找愿意和我们一起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齐心协力,早日实现从2.0到3.0甚至4.0的跨越。

布勒拥有160多年的粮食加工行业经验、90多年的饲料加工行业经验,使我们在把握行业趋势上始终先人一步。在数字技术方面不遗余力地深化投入,让我们更有底气面对未来的智能世界。我们不仅能为饲料客户实现产品生产全流程跟踪,保持工艺过程稳定、安全,还能对复杂的生产现场进一步优化运营、转型提升,从而降低项目实施周期、控制项目实施成本,最大化减少停机风险。在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方面,更能带来符合智能未来的可持续循环效益。

谈到未来,杨总话语铿锵:“我坚信,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从多维多点积聚能量,酝酿一次大释放和总爆发,将带来新产业、新生态、新模式和生产力的迭代飞跃。数字化饲料工业的未来,需要更灵活多元的方式来积极应对。布勒人正努力从设备智能化、服务场景化、知识平台化、创新生态化四个维度出发,全方位做好饲料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布勒人信奉让他人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独行者速,众行者远。通过此次实地面对面访谈,我也更加坚信,布勒人一定会齐心协力,与众人携手奋进,共同奔向远大而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布勒饲料数字化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粤海饲料
羊饲料的营养成分及配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拾梦者
数字化制胜
饲料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