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交通领域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1-06邱欣刘何音童卫丰吴金洪崔雪萍

高教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邱欣 刘何音 童卫丰 吴金洪 崔雪萍

摘  要:交通强国背景下,浙江省不断推进综合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建设,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传统阵地,创新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保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如根据市场设立课程专业和教学内容、全方位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再结合浙江省现状,提出本省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明确专业定位、完善课程设置、促进产教融合和发展评价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1-0148-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China's strength in transportation, Zhejiang province constant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green transportation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for which a great number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needed to provide support. As the traditional positions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train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which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setting up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to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advanced talents training pattern.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should be clear in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provincial traffic,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improved.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nsportation; talent demand

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交通强国战略的引导下,浙江省交通发展的蓝图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支撑,创新浙江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理想的人;“培养”是教育活动全过程;“模式”是一个整体结构,也是一种透过表面获得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1-2]。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特点为基础,为实现一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稳定的教育活动样式和运行机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活动。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这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用什么培养人,包括培养制度和培养内容,如培养程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三是怎样培养人,即教育方法,包括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及程序、受教育者学习领悟和自我教育的方法等。四是培养人怎么样,主要是对教育过程及结果进行考评,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一)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

德国在历经二次世界大战及经济危机后,依旧维持经济稳步增长,其核心因素是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双元制”。通过“实体经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3]。

“双元制”的“双元”代指两个主体:其一是国家开办的学校,学校按照各州《教育法》和相关教育协议传授相关知识,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受教育者每周在院校学习1-2天,学习内容的三分之一为普通文化知识,三分之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知识,其身份是学生;其二是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企业,企业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和受教育者签订合同,在校期间应当传授与其未来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知识,培养其职业能力,并给予相应津贴,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承担三分之二的育人费用。受教育者每周在企业学习3-4天,学习的内容均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专业实践知识,其身份是准学徒[4]。

双元制秉承科学性和稳定性。专业设置采用职业分析法,基于社会职业所包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考核采用政府考评、行会监督的全面质量监控模式,将培训和考核分离,在国家标准体系下,以职业资格为基本准则,由行业协会进行职业技能考核。

(二)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能力”并非仅代表完成一件事所具备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代表完整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模式并不在意传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以能力的掌握和提升为主要目标,以实际操作过程和结果为判定标准。学生可根据实际能力和兴趣选择与之匹配的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学习效果的大幅提升[5]。

CBE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四方面保证人才质量。

首先是市场调查分析。企业是“人才”质量的鉴定者和消费者,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类型最具话语权。市场调查分析,能有效避免人才输出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偏差弥补高等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缺失。

其次是职业能力分析。由相关职业的专家运用职业分析法,分析职业包含的专项能力以及技能操作评定标准,形成图表,再据此确定学校育人的专业培养目标。

再次是学习包开发。通过行业专家和老师组成的团队开发相应职业的学习包作为教学资源,学习包内有对应的教材、讲稿、技能学习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期刊文章、设备操作书册、音像、教学软件等。

最后是教学实施与评价。学生入学时,在教师指导下熟悉相应的学习目标、过程及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每当学生完成现阶段的学习目标要进行自我评价,达标后由教师评定,考核后如达到某种专项能力水平,即可随时申请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

(三)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意指“技术与继续教育”,其先进性得到世界公认。TAFE模式为规范就业市场,在资格框架中规定了各行工作岗位中必须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构建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框架(AQF),包含两种教育类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和三大领域(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有效衔接了职业资格证书、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搭建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自由出行”的“立交桥”,保障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权益。

培训包是TAFE的核心,是由行业制定的系统化的培训计划,主要包含国家认证部分和非国家认证部分。国家认证部分是所有州必须遵守的统一规范,包括国家资格、国家能力标准和评估指南;非国家认证部分是各州根据区域特点采取适合本州的实施方案,如学习策略、评估材料和专业发展材料。学习评价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技能标准、能力标准为内容。

(四)英国的BTEC人才培养模式

BTEC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的简称,后与伦敦考试评估委员会合并,成立英国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BTEC课程是其品牌教育产品。现全球已有7000多个中心实施BTEC的课程及培训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BTEC所有的专业和课程均在国家资格委员会的指导下结合就业市场和就业者的需求定制,并且根据产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除了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特别强调通用能力,即可从事任何职业的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科技的应用、设计和创新等。每项能力都详细对应了需要达成的要求。

在课程开发和设置上,均基于爱德思教育证书机构提供的框架,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富有灵活性,通过动态的模块化组合满足各种人群需要。且教学大纲的编制也会据行业发展,每2-3年修订一次,确保其先进性。

(五)国内人才培养模式

新经济背景下,学生跨界性的工程能力培养,仅依靠学校单主体培养难以满足,因此部分高校探索建立以“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种能力”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6]。“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个性化培养。“两条主线”指学校教育和企业参与。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行业对教学的指导,辅助高校为人才培养定调,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三个平台”是教学资源、师资培养和实践竞赛。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合作进行师资培养,开展实践竞赛活动,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四种能力”指高素质本科人才应当具备的科学认知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还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管,提出“闭环”式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由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综合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各界评价,并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反馈促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伴随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交通工程进入2.0时代。交通强国的建设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浙江作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又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叠加区,着力以“公铁水”等通道布局的不断完善和一批标志性工程构建立体互联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构建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体系,以理念、职能、方式、作风的转变构建协同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以交通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构建科技引领的创新交通生态体系,以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構建扎实独特的产业支撑体系,全力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更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人民满意交通样板区“三区”建设战略,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城乡统筹、低碳高效、多模式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着重建设绿色交通、数字交通、智慧交通,力求走在创新前沿,树立行业标杆。

(二)浙江省交通人才需求分析

工业4.0、交通工程2.0时代的到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交通工程人才需要拥有宽广的专业系统知识背景,具备“跨界交叉、深度融合”的能力,关注行业需求及国际热点,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好的创新意识,能在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信息集成应用、交通运输规划等领域,破解交通工程中的热点、痛点、难点、要点。

浙江省在交通运输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通过开展“283拔尖人才计划”、大幅增长交通教育投入等措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分布明显改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与交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基层单位人才不足,人员结构老化问题日益突显,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紧缺等。尤其是人才缺口,以轨道交通为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新增各类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660公里左右。按目前我省人员配置标准(铁路每公里20人、城际轨道交通每公里50人、地铁每公里55人)预测,至2020年,我省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将新增从业人员9.1万人以上,远期还要增加更多相关各类从业人员。

四、浙江省高素质交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结合行业确定专业定位与目标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交通运输受各地经济制约,其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不尽相同。浙江省培养交通人才,首先要确立科学性、地方性的专业定位,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总需求、交通行业发展总趋势相适应,与交通行业的地方需求相匹配,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协调。

根据浙江省交通规划和本科院校的交通专业发展基础,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量规划、建造与运营使轨道交通人才出现较大缺口,辖区内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宁波舟山港等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浙江高校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向可以定位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交通运输设施规划设计、物流工程与管理等,并在各方向中涵盖应用基础研究型、技术创新型、企业管理型等多类型人才。

(二)聚焦发展完善课程设置与开发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支撑,学生的专业性、复合性、创新性、前瞻性等培养都与课程体系设置息息相关。

在内容上,课程要与行业发展同步。一方面,工业4.0带来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业掀起智能化的浪潮,产生了交通智能工程(TAI)等新业态。课程设置与内容开发要融入大数据技术、高分遥感、仿真技术等,与产业的新形势、新需求匹配,使所授课程即行业所求。另一方面,未来的交通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支撑,课程体系设置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注重交通专业学科知识和其他工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注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贯通,注重科技观念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在形式上,课程要与职业能力、学生兴趣相契合。高校应按照交通产业生产过程,借鉴BTEC的模块化课程,对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设置综合型、多样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政校企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双元制”强调校企双主体;行业专家在CBE的学习包开发和TAFE的培训包制定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经济背景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以“校企共建”为形式,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贯通“学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高校的科研引领作用,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政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体系,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教材与实践项目的开发、校企师资培养、评价方式等多层面确立固定的协作制度和保障机制。

省政府、交通厅等要加强调控力度,调动产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例如,出台向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倾斜的政策,营造有利于科技走向市场的大环境;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参与产教融合的学校和企业搭建信息公开交流的平台,减少校企间的信息不对称;设立或委派专门机构,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引导。

学校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合作,一方面主动联系企业,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保障教育内容的前沿性。面对目前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的现状,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拓展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探索适合学校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固定的教学团队及系统的培训体系,以职工培训等方式打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育的大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职工与学生的培养方案[7]。同时重视“双师型”师资的培育,一是注重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院校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傅、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才等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的文化与需求;二是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符合新工科前瞻性发展的人才,壮大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的总体水平;三是借助学校资源,自行培育新工科方向的教育型人才,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

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要意识到人才培养对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在其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积极与政府、学校沟通合作,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投入场地、教育、评价标准等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为学校提供产业一线的热点难点,促进学校教育体系与时俱进。

(四)全方位多主体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的达成度评价是极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评价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需要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建立了较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对我省交通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借鉴意义。在未来浙江省培养交通人才的过程中,评价主体要趋向多元化,评价标准要契合职业需求,评价制度要日益规范化和全面化。

“闭环”式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可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各校可依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采用的“PDCA”循环理念,形成“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如图1所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从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政策等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对交通领域工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五、结束语

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凝聚多方力量发展和完善浙江省交通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4-25.

[2]余世袁.林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发展·创新·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3]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6.

[4]李家坤.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5(30):6-7.

[5]刘瑛,许丹凌.基于能力本位教育(CBE)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203-204.

[6]趙瑞,张欣,宗晓萍.新工科愿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6(4):66-68.

[7]王朝宇,赵玉萍,贾建波.产教融合视野下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5(9):182-183.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