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河内文庙

2022-01-06张小华

中华瑰宝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庙进士楹联

在越南,有一处学生祈求考试顺利、毕业照相留影的首选之地,有一处定期举办隆重的『释奠大祭』、各种文化活动的『人气』之地,有一处中国汉字楹联最多、儒家文化浓厚的『打卡』之地。那就是越南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国家特等级文化遗产—河内文庙。

越南河内文庙位于河内市还剑湖西侧,既是河内市的地标性建筑群,也是儒学思想的物化象征和特殊载体,还是中越文化同出一源的历史见证。越南学者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中写道:“庚戌年,李朝圣宗皇帝(越南李朝第三代皇帝)神武二年秋八月,建文庙。”据此推算,河内文庙初建于1070年,即北宋熙宁三年。河内文庙南北长350米,东西宽75米,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建筑群五进庭院依次为入道、成达区、进士坊、大成殿和太學堂,代表中国文化中的“五行”及“五德”。

因袭中国文庙建制

和中国文庙一样,河内文庙大门外立有下马碑石亭,以示对孔子的尊崇和恭敬之意。文庙门兼备中国特色和越南风格,既有雕刻精美的石柱拱门,也有飞檐高翘的两层门楼。

从文庙门到大中门为入道,花草宜人,古木参天。庙门两边分布着繁体汉字的楹联,如“东西南北由斯道,公卿夫士出此途”“道若路然,得其门而入;圣即天也,不可阶而升”,平仄韵律中充满文化气息和哲学意蕴;“瀛寰中教目吾道最先,全境内文祠此地为首”,更表明儒学文化和河内文庙在越南的至高地位。

从大中门至奎文阁为成达区。大中门取儒家经典《大学》《中庸》之首字,上有黄瓦脊顶和宝瓶鲤鱼石雕,两侧小门名曰“成德”和“达才”,寓意成就美德和通达成才,彰显了思想道德与学识才华的辩证关系。

奎文阁处于文庙的中心,石柱木阁的架构,蕴含了文采四射和天圆地方的意境。楹联“奎星天朗人文阐,壁水春深道墨长”不仅以碎锦格嵌入“奎文”二字,还运用二十八宿之典故,与玲珑精致的建筑相得益彰。越南十万盾纸币背面图案、苏联和越南发行的多枚邮票均以奎文阁为主图,实现了文化元素和价值取向的完美融合。

进士坊与科举制

天光井两侧的进士碑林构成进士坊。1075年,越南取法中国开始科举取士,以诗赋、经义为考试内容,直到1918年才废除,可见中国制度和儒家文化对越南影响之深。其间产生进士2800余人,涌现出朱文安、张汉超、阮秉谦、黎贵淳等一批知名汉学家,有些越南举子还要求远赴中国赶考。越南古人对科考的推崇正如楹联所云,“车书共道今天下,科甲联题古学宫”,“科甲中来名不朽,宫墙外望道弥尊”。与中国科举不同的是,越南只有进士而没有状元。

天光井波平如镜,东西两侧的石龟身上驮着形态各异、高低不等的82块进士碑。碑文用繁体汉字刻录了从1442年到1779年间1300余名进士的姓名与籍贯,其中包括两位“年龄之最”进士—12岁考中的阮贤和68岁才考中的郭童寅。这正好印证了越南民间广为流传的励志名言“金榜石碑,千秋永存”,与中国的“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有着同样的荣耀。

进士碑上还翔实记录着科举考试的时间和撰书、雕刻碑文等相关人员的姓名,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价值,而且集汉字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文献遗产”。

万世师表孔夫子

大成门通往文庙的正殿,包括大拜堂及东西配庑和大成殿。大拜堂是18世纪的建筑,传承了黎朝(越南一朝代,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明代)的风格。这是陈设祭器和举行祭礼的场所,正中高悬中国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金字匾额,两侧对称分布着“德参天地”“道冠古今”“集大成”“福斯天”等匾。

大成殿正中供奉着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这尊19世纪末的木雕像与中国传统孔子形象有所不同。其头戴金黄宝冠,黑带束额,身穿通红锈金对襟大氅,眉淡目细,鼻隆口阔,髭短须细,耳长近肩,右手叠放在左手之上,平置胸前,端坐在长方形装饰的宽阔朱红座上。孔像两侧的楹联以凝练的汉语文体给予孔夫子高度评价:“后帝王而生,事业高帝王上;中天地而立,功德与天地同。”复圣颜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亚圣孟子陪祀于东西两侧,此外还有“十哲”及72位弟子的牌位。

越南儒家先贤

河内文庙因袭中国孔庙礼制,又根据越南国情增设太学堂,一层正殿内奉祀着越南“儒宗”朱文安,二层奉祀着三位越南皇帝李圣宗、李仁宗和黎圣宗。

朱文安(1292—1370年),“博于史,穷于经,圣道渊源开后学;行以礼,藏以义,贤人风节绍先儒”。他先后出任越南国子监司业、国子监祭酒等职,后辞职隐居授徒,并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编写了《四书说约》,被称为“越南朱子”。朱文安大殿中还有反映人才兴国理念的“贤才国家之元气”46字匾文。

李圣宗,名日尊,1054—1072年在位,1070年主持修建河内文庙;李仁宗,名乾德,1072—1127年在位,1075年在升龙首开科举;黎圣宗,名思诚,1460—1497年在位,1484年下令在文庙树进士碑。他们在弘扬儒学和建立文庙方面功不可没。

中越文化同出一源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道德风俗等方面联系密切。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在《越南通史》中将公元前111年到公元939年称为“北属时代”,即长达千年的中华郡县历史,称为交趾郡,此后的“自主时代”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越南《四字经》云:“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意指祖籍鲁国的士燮在任交趾太守期间,广泛传播汉字和儒学。此后,从越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考到各类文学作品,乃至商业账单、货单等都用汉字书写,儒家经典更是以汉字为载体,由此汉字在越南也被称为儒字。

随着“儒学南渐”,中国历朝派往越南赴任的官员到文庙致祭成为定制,越南历代王公贵族到中国也形成了先到文庙致敬行礼的惯例。越南近代革命领袖胡志明就是知识丰富的汉学家,他说:“越中文化同出一源。”其在1965年访华期间曾特意到我国山东曲阜孔庙参观访问。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认为:“因为有儒教才使国家统一,使人民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近年来,河内文庙也在不断加强与曲阜孔庙的学术文化交流。

在越南,文庙的越文读音“Văn Miếu”是由汉语直接音译而来,比Temple of Literature更为通用。文庙内数十副楹联洋溢着中国元素,如“涅而不缁,磨而不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逝者有如斯,高山长仰止”等经典集句或名言的化用,闪耀着儒学的光辉。朱文安曾有言:“文庙是越南儒家文化的典型,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影响着后世。”

越南河内文庙中的建筑、碑刻、雕塑、对联等资源,在文物考古学、建筑环境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多元化的背景下,经过900多年沧桑岁月的越南河内文庙已然成为儒家文化的图腾和象征之一,被固化为精神寄托与文化认同的场所。

张小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一中历史教师。

猜你喜欢

文庙进士楹联
四进士(上)
挖掘楹联教育价值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隆回思源实验学校师生乐享楹联文化大餐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楹联雅味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