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下社会责任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2022-01-06梁运吉沈钰鑫

对外经贸 2021年12期
关键词:相关者盈余责任

梁运吉 沈钰鑫

(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企业在了解社会责任重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亦要积极探索长效发展的路径。近年来,为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各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反向变动关系是文章研究的重点。我国最新发布的内部控制指引,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相关阐述,并对企业如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做了较为具体的要求,这就说明内部控制在规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内部控制设为调节变量,研究内部控制在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二者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完善系统,逐渐发展成企业预防风险管理的必备体系。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对内部控制明确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部员工都参与的,以实现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等五大目标。

(二)社会责任

Carroll通过深入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由伦理道德、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四种责任组成,这四种责任被称为“Carroll结构”[1]。Freeman(1984)提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人和群体[2]。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和未来发展规划中,要能在合理保障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时尽企业自身最大的可能追求更多的利润,即股东、消费者、员工、客户等的利益,将履行社会责任思想融入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实现多方共赢。

(三)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由Schipper (1989)提出,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追求私人效益,通过运用各种手段,主观操纵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具有一定误导性[3]。张祥建和徐晋(2006)发现,盈余管理实际上并不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利用相关经验处理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这一部分,但这样操作可能会影响企业有关该利润部分的活动[4]。

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短期完成既定目标或满足自身权益,通过改变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活动等非正常手段来改变企业在某一个报告期内应得的盈余。Ewert(2005)认为真实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的关于影响企业会计盈余的手段,包括编造一些其原本并不存在的经济业务或者是改变已经发生的或原本应当发生与外界进行交易的交易时间[5]。Roychowdhury(2006)认为之所以会有一些企业会使用真实盈余管理,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让企业现有或者是潜在的投资者认为,企业的绩效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完成了企业的预期目标,因此企业会采用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不同的方式来操纵企业的盈余[6]。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员工素质、优质的供应商、良好的消费者口碑、政府的支持等逐渐成为企业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履行社会责任,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或者实施盈余管理,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代理费用,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从而造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利益受到损害。企业管理者遵守相关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真实的财务报告时,企业必须要将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进去。如果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被披露,将会给社会公众传递出负面信号,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给企业造成不小的危害。

基于此,提出假设H1:企业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负相关。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中的作用

基于社会契约理论可知,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依赖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契约来维系,以确保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社会责任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协调分配抑制真实盈余管理,而内部控制作为监督企业管理层履行其委托代理职责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公司治理制度。

促进社会责任的履行和阻止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都同时依赖与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以及企业的道德意识两个方面。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将能够从制度层面保障显性契约的履行。

基于此,提出假设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内部控制的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反向作用会加强。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通过CSMAR数据库、Wind数据库及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选取2015至2019年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企业社会责任的数据来源于和讯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内部控制指数来自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并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要达到实证结果准确的目的,剔除以下企业:

1.样本没有持续达到5年的企业。

2.涉及ST、*ST的企业。

3.无法准确获取企业变量数据的企业。

经筛选,最终得到10860个样本数据。运用软件为Excel与Stata16.0。

(二)研究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Roychowdhury(2006)认为,真实盈余管理分销售、生产和费用操纵三种[6],这三种变量的度量指标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其中,CFOi,t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生产成本用PROFi,t表示,DIEXPi,t代表公司的可操控性费用,包括了销管费用,△Si,t表示t年与t-1年的营业收入差额。

2.解释变量

为确保社会责任的权威性、全面性与公平性,选取了来自中国财经网络领袖的和讯网作为数据来源,该第三方网站发布的数据是从五个方面的责任按照不同标准和权重来综合计算企业社会责任的评分,分别为:客户权益、公司内部员工、股东、供应商以及外部环境这五个维度。其中,股东30%,员工15%,供应商15%,环境20%,社会责任20%。

3.调节变量

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替代变量,按照国内外最新的标准与制度,结合我国与内部控制评价、审计、缺陷、认定标准、披露指数等全方位的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以衡量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000]。将内部控制指数进行加1后取自然对数的处理,得到的数值即为内部控制指标。

4.控制变量

(1)企业规模(SIZE)。1985年,Ullmna指出,企业规模对公司责任和公司竞争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得到的关注就越多,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进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7]。

(2)资产负债率(LEV)。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供应商对其缩减信用政策,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受限等风险。企业管理层可能为了降低资产负债率,或者使财务报表展现更可观的盈利能力而对财务报表进行修饰。

(3)总资产收益率(ROA)。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盈利水平高的企业可能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管理层或选择盈余管理以美化财务报告或者增强投资者信心。

(4)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增长率降低的企业无法获取更多资金,这时企业可能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维持企业生存发展。

(5)年度虚拟变量(YEAR)

研究样本包含5年,因此有4个虚拟变量。当样本属于其中特定的某年时取值为1,否则为0。

(6)行业虚拟变量(IND)

研究样本包含12个行业,因此有11个虚拟变量,当样本属于其中特定的某个行业时取值为1,否则为0。

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的所有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构建

1.为了证明假设H1的准确性,文章构建模型(1):

2.为了验证假设H2的正确性,文章构建模型(2):

其中交乘项CSR*LnIC用于验证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和讯网《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报告》、Wind、CSMAR。

如表2所示,真实盈余管理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差距较大,且均值-0.00311远小于中位数为0,说明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犯规,或陷入其他丑闻的结果,这一点可以从企业社会责任极小值为-3.630看出。而极大值为71.27,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对社会责任重视程度有明显的差距。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均值为21.96,标准差为13.10,标准差不大,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评分的分布情况较为集中,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控制的平均值为6.139,中位数为6.488,均值小于中位数,也就是说半数以上的公司都拥有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并能合理利用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规模的均值为22.41,中位数为22.24,差距不大,极小值20.06和极大值26.34的差距也较小,说明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整体还不错,基本没有太大的差距。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差别较小,可以从资产负债率的均值0.426和标准差0.201看出。总资产收益率的中位数0.0530可以得出有一半公司的财务业绩都不是很好。营业收入增长率的极小值-1.000与极大值19.63相差甚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高低不一,且各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相差较大,可以通过营业收入增长率标准差2.423得出。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在1%水平上显著且反向变动,与假设H1相符。相关性分析无法验证假设H2是否正确,故需进行回归分析。

表3 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1.对模型(1)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假设H1得到验证,REM的回归系数为负,且p值为0. 015,说明REM与CSR二者为负相关关系。

表4 模型(1)回归结果

表 5 模型(2)回归结果

2.对模型(2)的回归分析

由表5可知,模型(2)REM与CSR系数的绝对值4.65比模型(1)的系数的绝对值2.44大,说明与社会责任单独影响相比,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两个因素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更为强烈,CSR*LnIC的交乘项系数为-5.49,且p=0.000<0.05与真实盈余管理反向变动,与假设H2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文章借鉴Cohen和Zarowin的研究[8],更换真实盈余管理综合指标(REM1=DIEXP+PROF)重新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进行验证。

由表6可知,REM1与CSR系数为负,且p值为0.014,表明模型(1)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假设H1通过验证,回归结果与之前的实证结果一致。

表6 模型(1)稳健性回归结果

由表7可知,REM1与CSR、LnIC和CSR*LnIC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p值均为0.000<0.05,表明假设H2通过验证,回归结果与之前的结果均为反向变动,模型(2)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表7 模型(2)稳健性回归结果

六、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选取2015至2019年上交所、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例,得出相关结论: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真实盈余管理呈相反方向变动。履行社会责任比较积极的企业,在对各利益相关者合理协调资源并分配利益的过程中会对外披露企业真实可靠的信号,企业信息的公开不欺瞒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相应成本,还能避免因采用与企业不匹配或来源不可靠的信息造成的损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保障相关者的利益,也为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等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建立了保护伞,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实证检验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

(二)社会责任能够借助内部控制调节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反向变动关系。企业社会责任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的关键是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而内部控制作为监督企业管理层履行其委托代理职责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中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关键公司治理制度。所以说,内部控制能够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向作用。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一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企业要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要确保公司能够按照建立的管理机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使社会责任履行的效果符合企业日常活动和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方式。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鼓励管理层将精力投入到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规划管理中,以公司价值增加值和贡献值衡量管理层对公司的投入程度。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企业对社会责任就越关注。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

猜你喜欢

相关者盈余责任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