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2022-01-05袁超群顾加祥王天亮冯清波刘宏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供区足踝皮瓣

袁超群,顾加祥,王天亮,冯清波,刘宏君

(1.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苏北人民医院 手足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1;2.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3.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较为常见。该区域软组织较少,清创后易出现肌腱及骨外露,需皮瓣移植修复[1-5]。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方法已有较多报道,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6-10]。然而,“螺旋桨”皮瓣存在无效重叠,未能将供区损伤最小化。因此,我们提出腓动脉终末穿支概念。腓动脉于外踝后间隙处仍存在较粗穿支,是可利用的终末穿支。该穿支紧靠足踝部创缘,相应的皮瓣可原位旋转覆盖创面,做到“缩小大桨、摒弃小桨”,最大程度利用切取组织,减小供区的损伤。2017年1月-2019年11月,我们采用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7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9~65岁,平均45.9岁。病程5 d~2个月。损伤部位与伤情:足跟部外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跟腱外露3例,外踝下皮肤擦伤后坏死合并骨外露2例,外踝慢性溃疡2例。清创后创面大小:5.0cm×3.5cm~11.0cm×7.0 cm,皮瓣大小:5.5 cm×4.2 cm~11.4 cm×7.5 cm。所有患者均无外踝骨折、胫后动脉损伤、腓动脉损伤、下肢血管闭塞等合并证。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术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并标记腓动脉外踝后间隙穿支。遵循穿支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原则,以邻近创缘的穿出点为旋转点,以腓动脉走行体表投影(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皮瓣轴线,以深筋膜浅层为皮瓣切取面。根据创面大小、形状设计皮瓣,皮瓣切取宽度较创面大1.0 cm。

皮瓣切取:患者侧卧位,缺损创面清创。先切开皮瓣后侧皮肤,暴露外踝后间隙,寻找术前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观察其穿出点及口径,寻找可靠的穿支血管,以其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如存在多条较粗穿支,均暂予保留。对皮瓣切取范围作适当调整,将皮瓣四周切开,由后向前、由近向远解剖皮瓣,于深筋膜浅层分离,同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皮瓣中只包含皮肤和浅筋膜组织。游离穿支血管蒂部至适宜长度后将其裸化,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如发现多条较粗穿支,选择尽可能邻近创缘的穿支;术中先夹闭相对近端的穿支,保留邻近创缘的穿支,观察皮瓣供血。确认供血可靠后将皮瓣旋转90°~180°,覆盖受区并缝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于同侧小腿近端取皮、供区植皮。

2 结果

本组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第2天出现静脉危象,换药见皮瓣下方存在出血点,形成血肿,压迫蒂部,予以清除血肿、充分引流后静脉危象消失。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5例皮瓣供区植皮修复,植皮供区均选择同侧小腿近端。所有供、受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17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色泽佳、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活动无受限,均无需二期修形。

典型病例:患者 男,37岁。因电击伤致右踝溃疡,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图1)。术前以多普勒探测位于外踝后间隙至外踝上10.0 cm的腓动脉穿支的穿出点,并标记(图2)。以外踝后间隙最远端的穿支为旋转点,设计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皮瓣面积7.0 cm×6.0 cm(图3)。于旋转点周围局部切开皮瓣的后缘,确认穿支血管可靠后,再切开皮瓣其余皮肤、皮下组织(图4)。在浅筋膜层锐性分离皮瓣,旋转皮瓣覆盖创面。供区选择小腿近端取皮植皮(图5)。术后随访,皮瓣成活,外观满意,创面及供区均一期愈合(图 6)。

图1 术前创面

图2 创缘穿支标记(红色箭头)

图3 皮瓣设计

图4 皮瓣切取

图5 皮瓣修复,供区植皮

3 讨论

腓动脉穿支共有三组穿支血管:外踝上10.0 cm左右的中部肌间隔穿支;外踝上5.0 cm左右最远端肌间隔穿支;外踝上1.0 cm左右的外踝后间隙穿支。腓动脉沿其走行,发出3~8支穿支血管,长度2.0~7.0 cm。近端穿支血管位置深,多斜向远侧走向表面,血管蒂相应较长,远端穿支血管较浅,多垂直走向表面,血管蒂相应较短。腓动脉穿支外径一般在1.0 mm左右,均有两条伴行穿支静脉,静脉管径较动脉略粗。穿支血管穿出肌间隔或肌肉后,即在深筋膜表面分为左右横支和上下升、降支,各穿支间相互吻合。临床上,利用腓动脉穿支设计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已广泛开展[11-12],尤其是“螺旋桨”皮瓣,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3-15]。

为了更好地推广与普及穿支皮瓣技术,促进我国皮瓣外科规范、健康发展。2016年7月在“第五届中国穿支皮瓣高峰论坛”上专家们提出了穿支皮瓣临床应用“四原则”:⑴以次要部位修复主要部位原则;⑵皮瓣高质量成活原则;⑶重视受区功能与形态重建原则;⑷尽可能减少皮瓣供区外观与功能损害原则[16]。我们发现,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切取面积远大于受区面积。因此,为遵循上述的第2、4项原则,进一步减小皮瓣供区损伤,充分利用切取组织,减少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桨叶”浪费,我们提出终末穿支概念。腓动脉于外踝上1.0 cm外踝后间隙处穿支丰富,可认为是终末穿支。对于修复足踝创面而言,皮瓣轴点每下降1.0 cm,皮瓣倒转重叠的长度就相应地缩短1.0 cm,供区的切口长度可减少2.0 cm,所需的皮瓣长度也减少了2.0 cm[17]。腓动脉终末穿支邻近创缘,“消灭”了无效重叠,皮瓣可原位旋转覆盖创面,达到100%利用切取组织、减小创伤的目的;而且,皮瓣长度大幅缩短,远端血供更加可靠。由于穿支血管具备独特的解剖特征,尽管血管蒂位于皮瓣边缘、邻近创缘,穿支血管依然可利用其左右横支、升支或降支保障皮瓣供血。

本组7例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手术操作顺利。术中发现穿支血管恒定,血管蒂长度2.1~2.7 cm,旋转活动度大,足以分担扭曲应力。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同时具有色泽佳、质地良好、外形满意、无需修形等优点,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3.1 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的优缺点

优点:⑴穿支血管解剖恒定,切取简单,安全可靠;⑵外踝后间隙穿支靠近创缘,可有效减少无效重叠长度,使所需的皮瓣长度缩短,血供更加可靠;⑶该皮瓣“舍弃小桨、缩小大桨”,最大程度利用切取组织,减小皮瓣供区损伤;⑷皮瓣切取时对肌肉无损伤、无需破坏腓肠神经,对供区原有功能无影响;⑸以穿支为蒂,无需切断腓动脉,对远端肢体血供无影响;⑹原位旋转,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外观佳;⑺皮瓣厚薄适中,无需二次修薄;⑻具备邻近部位的替代方案,即术中发现无可利用的外踝后间隙穿支后,可使用近端穿支行“螺旋桨”皮瓣切取。

缺点:⑴仅限应用于外踝后间隙周围创面,皮瓣修复区域受限,适应证相对较窄;⑵穿支血管邻近创缘,不排除术前穿支血管损伤可能,手术有一定的风险;⑶创缘炎性反应和纤维增生等对穿支血管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⑷供区往往无法直接缝合,需植皮修复。

3.2 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切取技巧及注意事项

⑴术前使用多普勒探测穿支血管,精准定位,预设计皮瓣,避免手术盲目进行;⑵术中可不驱血,使穿支血管充盈,便于解剖;⑶术中彻底切除失活组织、瘢痕组织;⑷分离蒂部时要有高质量的手术操作技术,避免过度牵拉或扭曲,防止术后发生血管痉挛;⑸术中如发现多条质量良好的穿支,均先予以保留,待皮瓣及穿支游离后,行夹闭试验观察血运,最终选择尽可能靠近创缘的穿支;⑹术中严格止血、术后充分引流,防止术后血肿压迫蒂部;⑺术后良好的护理是关键,采取保暖、防止受压等护理措施。

腓动脉终末穿支皮瓣最大程度减少了皮瓣供区损伤,组织利用率高,外观及功能满意,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供区足踝皮瓣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
“崴脚”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