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经济社会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22-01-01张慧玲逯砚雪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学思政经济

张慧玲 逯砚雪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2020年5月2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方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思政要素,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贯通,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传授知识、教授技能的同时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经济社会学》是涵盖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一门交叉学科,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该课程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思政元素丰富、授课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易于课程思政的开展。

一、《经济社会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经济社会学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展开,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经济社会学》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经济社会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及经济制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且研究分析经济领域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回答,挖掘经济社会学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元素,对于学生掌握经济社会学课程基本原理知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有深远意义。

《经济社会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让同学们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了解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局及中国共产党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所干的大事、实事。同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创造的奇迹、成就的学习,于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和同步提升。

要搞好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武装,牢牢把握学校课程思政这一主阵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走进经济社会学教材,走进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走进学生的头脑。

(二)《经济社会学》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学中随处可见,并且在推动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社会学教学内容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及经济政策的学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国家富强;鼓励非公经济发展,保障劳动者权利,促进经济民主;坚持新发展理念,确立文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对市场经济的学习。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增强经济自由度。第三,对分配政策的学习。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推进“精准扶贫”,努力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平等和公正。第四,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学习。建立完整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增强法治思维,培育法治素养及法治价值观;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市场氛围。第五,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世界GDP排名、国内城市经济增长率等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六,对企业经营的学习。介绍企业家精神,倡导敬业、友善及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三)《经济社会学》蕴含着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经济社会学中的创新创业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生产理论的学习,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企业创新等企业生产理论的学习,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科学谋划职业生涯,立足掌握专业知识,清晰创新创业目标,建功新时代。同时,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高其经济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经济社会学》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俭以养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经济社会学从社会性质角度研究消费行为,消费通常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然而生产消费属于中间消费,要服从于生活消费。因此,我们常说的消费指的是生活消费,因为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传统定义消费时,只关注了其经济学意义,而忽视了消费的文化、社会及符号的属性。消费行为是人类基本行为之一,人们有怎样的消费行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例如需要、动机、个性及意识,还有社会、家庭、文化、收入及商业等。然而,在众因素中,消费价值观对众因素起着统领作用。在讲授消费社会学这一部分时,不能不考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消费的文化因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追求“共富”,注重储蓄、反对超前消费,克勤克俭、黜奢崇俭,信奉“量入为出”、反对“入不敷出”,鄙夷炫耀性消费、重视风险自我调控等,这些有关消费的内在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和国民个性,即便是在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消费理念及“俭以养德”生活方式依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二、《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入点与思想映射

《经济社会学》课程特点决定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解,也不能拘泥于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框架,而应密切结合我国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对课程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疑难知识点进行对比性教学。对于经济社会学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进一步挖掘其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观念及德育元素,着力培养学生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社会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经济社会学课程内容,其中部分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设计见表。

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设计

三、《经济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每一门课程都是在设计、教授、互动、习得和反馈的过程中进行的集合体。课程思政的价值创造也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构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将思政元素融汇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创新,有助于让“经济社会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鲜活起来。

(一)挖掘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实现良好有效融合

从经济社会学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是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可从西方经济的起源背景、经济的发展变迁过程、经济制度的确立,以及企业、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等多方面对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同时还可挖掘经济社会学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观念,比如理性消费观、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新发展理念等。例如在讲授经济社会学知识的同时,可以从企业家成功经历中挖掘分析其优秀品质,并将企业家的优秀品质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坎坷道路、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他们为经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激励学生以前辈为榜样,学习企业家精神,并努力朝着优秀企业家的方向前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经世济民、家国天下”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努力为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打造“三核心”模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将网络课堂和传统面授相结合,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有效对接,给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提供更多渠道。采用“三核心”模式,即将课前、课中、课后三者并重,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课前预习即教师提前上传PPT 讲义以及预习重点,培养学生预习自学能力,并集中收集疑难问题等。课前预习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底气”和表现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求知欲;课中求实即在授课过程中,将经济案例与现实国情相结合,不夸大其词也不刻意隐瞒,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讲解,实现思政元素与经济社会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围绕课堂教学计划和典型经济社会学案例,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课后延伸即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文献,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性。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热点事件,选择具有反思与启发意义的案例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激发学生主动分析事件背后的利弊,反思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以致从中受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思政有效性

在“经济社会学”授课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入、案例呈现、小组讨论、总结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将经济社会学专业知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与自身消费观、人生观、社会理念等融会贯通,通过小组自主合作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友善精神,激发学生对思政元素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思考,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案例中思考个人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经济社会现象背后本质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避免学生成为课堂“局外人”。还可以按照学生个人兴趣和知识水平分为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针对性、因材施教的分众式教学,这样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经济社会学领域个性化的思想困惑与矛盾。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查阅网络文献、期刊等手段,提高课前学生查阅资料、准备课上发言等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通过课后温习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自学能力。通过行之有效的“课堂思政”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以大局观念思考社会现实问题背后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经济社会观,培养社会平等、公正意识。

(四)做好课程思政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经济社会学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点,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任务,从课堂延伸到课后,组织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社会、农村、企业等地方开展社会调研。结合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带着思考去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切身观察、体验角色、多方位思考、得出结论。例如去农村了解,政府在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中起到何种作用;去社区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政府在社区中充当什么角色,如何参与社区建设;通过到企业实践,了解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构成以及政府如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来有效落实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到不同群体中,了解他(她)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理解政府作出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战略等。通过课外实践,让学生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且结合中国国情能对国内外现实经济状况给予正确认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完善课程思政考核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之重任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要通过日常考核来检验是否行之有效。完善考核体系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考核内容的多维度,二是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价值塑造、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考察学生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及资源配置中市场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考核方式以全方位、多角度引入学生自主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多种评价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价值观、消费观、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及政治认同感等。该体系包含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大部分。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社会实践,如学生课内发言、PPT 制作、小组讨论、课后作业以及课外实践报告的完成质量等,总结性评价是依据学生期末考试,试卷不仅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于当前经济社会热点现象的分析能力,从而判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和教育理念,依托经济社会学专业知识教学,着力帮助学生从社会学视角正确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同时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经济社会观。通过学习有关社会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多维视角去分析解决当下经济社会热点现象,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优良品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达成立德树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效统一。

猜你喜欢

社会学思政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