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存在不足与解决建议*

2022-01-01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黄静远王景鑫

区域治理 2021年2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大学生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黄静远,王景鑫

目前,部分区域盲目追求GDP增长,胡乱开采自然资源,甚至引进高污染企业,把空气清新、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搞成废气废水严重污染的工业区,这往往归结于当地决策者对环境保护的无知。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高校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将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环境状况。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是决策者[1]。而决策者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无知将会导致更多环境污染严重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流失。当大学生站在决策者的位置上,如果能够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对环境保护产生极大的正面作用。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分析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做出相应解决建议,提高高校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性。

然而,目前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以下是较为突出的具体问题。

一、高校环境保护教育不足之处

(一)高校大学生对环境污染认识不深刻

高校大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将会影响环境保护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让大学生深入而全面了解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一方面,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共同面对的主要环境难题之一,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在大气中每提高一倍,全球气温将会相应提高1.5-4.5Co。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将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引发海平面上升,进而淹没沿海国家与城市。另外,气候变化也会造成传染病传播,危害人类健康。第二,臭氧层破坏。工农业开采以及人为活动产生一系列氮氧化合物进入大气层,人类生产与使用大量的氟利昂扩散到臭氧层并能够长时间停留,进而与臭氧发生作用,减少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水平。臭氧具有保护地球防止紫外线辐射的作用,如果臭氧层臭氧减少,将会导致紫外线大量辐射至人类体内,容易引发皮肤癌。第三,酸雨问题。由自然火山活动以及工厂、机动车等燃烧不断向大气排放硫氮化合物造成酸雨。酸雨会使得水体酸化,造成大量水体生物死亡,影响水质健康。酸化土壤,危害农作物与人体健康,还会腐蚀各类物体,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第四,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大量固体废弃物占据土地,各种工业垃圾废渣严重影响空气、水、土壤健康,进而破坏生态平衡,有毒有害污染物侵害土壤,降低土壤营养,同时也会通过环境介质传播传染病。最新出现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也急需解决。另外,赤潮、水体富营养化、PM2.5、厄尔尼诺现象、人口爆炸等环境保护问题都需要清晰认识。大多当代大学生对这些典型的环境问题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并没有清晰认识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开发利用,只有高校大学生深刻而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做决策时能考虑环境保护问题,才能更加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二)高校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率不高

目前在高校当中仅有环境专业才涉及环境保护教育,这样造成非环境专业同学接触环境保护教育较少。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去认识环境保护。这归结于国内对环境保护教育这门课程的重视不够,加上师资缺乏、教育资源不足等综合原因,一些高校没有将环境保护这门课程普及到所有专业,即使作为选修课也没有得到开设。核心根源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环境保护教育没有受到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视。高校思政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授内容重复陈旧,教学资料也没有与时俱进。思政教育表面化,并没有很好结合实际问题开展,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课程。再者,由于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的单一,造成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这样不利于将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灌输到思政课程当中。

部分高校重点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到传统优势专业,可以提高学校知名度。环境保护教育对于大多高校来说不是优势专业,其教育状况对学校成果影响甚微,其受重视程度自然不高。也有一些高校把环境保护教育规划到教学当中,但只是为了应对国家政策,并没有真正长期落实环境保护教育,教育理念不牢靠,学生学习自然动力不足。再者,我国对环境保护教育建设起步相比五千年文化历史来说较晚,这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三)高校环境保护教育人才资源缺乏

教师资源力量在高校环境保护教育中尤其重要,也是大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环境保护教育的坚实后盾,大学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环境保护知识的相关新颖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规划与内容中。因此大学老师要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相关问题、环境污染现状、环境保护强有力措施、国家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大学老师应当注重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开展情况,不断研究最新的科研动态,先进的环保理念、解决环保问题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的高超利用案例,这样才能与教学相辅相成,引领学生走向环境保护的前沿,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四)大学传授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模式依旧传统

环境保护教育的学习需要理念结合实际来展示相关知识,从基础概念深入到顶层认识。目前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依然采取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来教授这门课程,教师上课,学生聆听,这样的课程很多时候过于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吸纳知识有限,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大学生接收环境保护教育绝大多数停留在课堂上,对于环境领域科研以及相关动态几乎没有接触到。环境问题实际能引导学生高效吸取知识并且应用知识,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环境保护项目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开阔想象力以及提高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二、改善高校环境保护教育存在不足的科学建议

环境保护教育是建立在了解环境污染状况与环境健康状况以及熟悉环境保护政策与规则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者的环境保护自觉性,进而指导环境保护参与行为[2]。对于高校大学生,不管学习何种专业,将来选择何种工作,都应该懂得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性与重要性。因此,大学生在读期间,应受到环境保护教育,毕业到工作岗位后才不会做出以破坏环境资源来获得经济暂时发展的荒唐举措,才能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方针政策。

基于高校依然存在环境保护教育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建议。

(一)积极开设高校环境保护教育相关课程

目前高校应该积极开设环境保护教育类课程,开设环境保护教育必修与选修课,打造环境保护教育一流课程,设置一定的学分,提高环境保护教育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先进性。增开环境保护教育课,提高环境保护课程接触面,形成环境保护教育不同形式的课程系统。教师在高校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教师的知识以及理念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思想,高校应当不断引进环境保护创新型人才,创造机会提供高校教师全面学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提高高校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理念。

对于没有能力全校普及环境保护教育这门课程的高校,可以采用将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渗透至不同专业学科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思想贯穿到各个科目学习中,促进不同学科间交叉,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不同专业的同时能掌握环境保护理念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联性结的方法,将当前国内以及国际环境保护发展动态展现给学生,清晰阐述我国环境当前面临的,加强大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感与需求感,通过环境保护理念教育,以真实例子促进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探索,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开设各种环境保护主体教育大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环境保护交流研讨会。

(二)创造高校环境保护教育实践基地

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可以提供科学的知识素材,创新的理论知识又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作用指导。将环境保护教育理论课程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形成自身的环境保护知识体系。高校大学生非常渴望到实际环境保护基地场所学习,可以深入了解环境现状,从源头掌握环境污染的造成因素、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理的先进技术。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可以聘请环境保护专家向同学们讲解环境保护的切实思想、行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小事做起,从校园环境做起,养成环境保护思想,落实环境保护行为,进而影响身边同学朋友家人,甚至到下一代。

(三)优化教学模式

基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可能会使得环境保护这门课程变得枯燥无趣,没有亮点,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环境保护教育这门课程的受欢迎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致。高校教师通过申请环境保护的各类项目,包括横向、纵向、校级等科研项目,提供给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机会,不断更新掌握以及利用最新的环境保护科研动态,结合科研成果教学法,丰富学生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做科研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做笔记模式,现在可以考虑将学生转为课堂主体,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学习,查找环境保护资料,提高学生制作PPT能力,提升学生阐述环境保护相关主题以及技术的研讨能力,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加强教学国际化,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模式,结合我国实际环境保护实际国情,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环境保护教育课程,这样可以开阔师生眼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优化环境保护教育课程规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为积极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教育政策,改善高校与用人单位相脱节的局面,高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协商,争取培养出能够符合国家各行各业需求的高端人才。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环境大学生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