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视野下的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以建筑空间为例

2022-01-01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林秀弘林淑萍杨颖倩曾琼

区域治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伦理空间建筑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林秀弘,林淑萍,杨颖倩,曾琼

一、建筑与伦理

人类对于建筑最原始的理念只是为了“栖居”“聚居”,避免“风餐露宿”。人类开始利用火,有了对于火的控制以及因火聚居,开始希望改善居住环境,这是人类对于建筑最原始的渴求。于是建筑作为人类的“存在之家”最早出现在世界上,建筑的起源便是人类对于“安居”的向往。

当人类有了遮风避雨的场所,便开始人际交往活动,同时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思维,人类需要尊重、认同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此外,人类也开始对自然界的探索,这一切都是源于人类有着丰富而独立的精神世界,于是建筑便有了多层属性。而当建筑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建筑本身便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生存与精神发展的空间,而成了记载人类文明的载体。

人类精神层次的探索,有的演化成为文化,有的演化成哲学,而更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甚至包括人与神之间关系的限定,则成了伦理。而伦理价值观也成为人类思维模式,深入到建设营造理念里。因为不同地域性与时代性给予了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便成为规定建筑方式的内核。

二、中国传统伦理

(一)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伦理体现在“礼乐共融”,讲求森严等级与艺术形式的复合。礼是调节社会等级关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核心思想,而“乐”是在精神层次与艺术层次作为礼的补充与完善。“礼”是制约人们行为准则的共约规范,“乐”是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艺术形式。礼与乐最突出的伦理特征就是根据人们不同的血缘、职业对社会家庭的各个方面进行上下等级、尊卑贵贱的阶级划分,以达到统治者所期盼的长治久安。统治者通过文化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限定,各个阶层不得“僭越”本分。建筑作为社会生活与礼仪活动最为重要的场所,便成为维护礼制与人伦纲常的物化象征。

(二)家庭伦理

中国人自古就有“尊祖敬宗”的观念,家庭是社会以血缘、婚姻为纽带人伦关系的基本单位。中国人以家族兴旺为家庭理想,因此也有了“大宗”“小宗”的家族关系。社会生活是对“君君臣臣”社会阶级的固化,家庭便是对“父父子子”长辈尊卑的限定。中国自古就划分出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了“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的社会分工,因此也有了“男女有别”的社会伦理习俗。

三、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功能

(一)调整社会礼仪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伦理本身就是划分社会阶级关系与规范人们行为的依据。通过宗法礼制对相地营国、选址建屋进行严格限定,大到院落群组、平面布局,小到建筑构件、尺寸材料,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通过建筑伦理的限定,更是对社会阶级关系有了深层次的固化。

(二)表达人类思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建筑因伦理思想与技术发展而呈现出多样化与阶级等级,随着时间发展,建筑也成了承载传统伦理思想、哲学文化的物化。人们通过对空间尺寸、装饰、色彩等因素来表达思想文化。寺庙建筑表达的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庭院建筑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天人思想,宫廷建筑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皇权至上。

四、伦理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表征

(一)森严等级的都城规制

礼乐制度对于传统建筑影响主要为: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的秩序空间,中国传统独有的礼制建筑。

根据礼制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定,便有了“士、农、工、商”的社会阶级,而根据不同阶级限定着不同等级的空间型制、建筑尺寸、方面朝向等,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等级制度。建筑等级制度大多是由周代开始,而周礼也一直被后世所传承沿袭。到了唐代是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得以实施。建筑布局中对于“数”也有着严格限定,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最大的阳数“九”为最高等级数字。

关于空间秩序的限定,大多都遵循着中轴对称的布局,追求着中正和谐的秩序。从城市布局而言,有两种不同的布局型制。其一是追求方正平直、规矩严谨的布局,在《考工记》有着对于都城规制最经典的记载,而这种思想也延续到后来大部分都城规划,例如唐长安、元大都。其二是追求因地就势、顺其自然的排布,在《管子》中记载:“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例如南朝建康。从建筑群组而言,建筑群组的数量与排布有着严格的秩序划分,而在空间序列上遵循着周礼“前朝后寝”的排布,南北中轴对称。例如明清故宫的前朝三殿与后廷三宫都排布在中轴线上,而前朝三殿在排布在核心区域体现着居中为尊的思想。

此外,中国历史上也形成了特有的“礼制建筑”。在传统建筑中用来祭奠先祖,祭拜天神的场所都可以归类为礼制建筑。其中包括了祭祀性空间,例如坛、庙和宗祠,也包括了教化类空间,例如朝、堂、明堂,而明堂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种类型。历史最为壮观的明堂为武周皇帝在洛阳建造的“万象神宫”。此外,礼制建筑还包括了一些礼器类场所,例如华表、牌坊、陵墓等。礼制建筑属于传统建筑中最高等级,不仅体现着权利者“至高无上”的政治理想,也体现着中国浓厚的“尊祖敬宗”的宗族文化。

(二)尊卑有序的居住空间

居住建筑是承载着家庭生活的载体,既形成“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居住等级,也形成“内向封闭、家国同构”的建筑型制。

孔子在《论语》里说到,治学需要循序渐进,如同回家先登堂后入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就有了内外尊卑的界定。墨子说:“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严苛的区别内外空间成了传统住宅建筑的一大特点。这里所言的内与外,是指基于男女行为活动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例如四合院就有严谨的“外宅”与“内院”之分。又因为“男女有别”的行为习俗,中国传统居住建筑也多形成院落式的空间布局。在皇宫建筑与地方民居中,尊卑等级都可以通过建筑形式、屋顶样式、色彩装饰、方位建构等来限定。例如在传统的合院式住宅中,位于中轴线主座多为前厅后堂,用于祭祀或会客用,这是全宅最核心也是最为尊贵的场所。

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聚集成家庭,以家庭关系聚集成家族,以众多家族聚集成国家。因此,可以说国是由家组合而成,在家与国的社会关系上,存在着“家国同构”的相似性。个人对应着单栋建筑,家庭对应着院落建筑,家族对应着组群建筑,国家对应着城市。在我国古代处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阶段,因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与半封闭的大陆地貌,逐渐形成了自我封闭的社会心理与内涵含蓄的生活方式。内向封闭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与之对应内向封闭的建筑形态。又因家庭与国家在社会形态与建筑形态上有着结构方式的相似性,因此古代的建筑大到城市布局、宫殿庙宇小到民居、陵墓都有着强烈的内向封闭的“家国同构”模式。

在“家”建筑范畴里,四合院很好地诠释了古代内向封闭的建筑伦理思想;而在“国”的建筑范畴里,唐长安也有集中体现。四合院通过闭合的外墙形成了外围护结构,形成封闭保守的空间型制;其内还有外宅和内院的层次划分,通过垂花门来进行内外的关联。唐长安通过夯土修筑成外围护城墙,其内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依旧是封闭内向的空间型制。四合院的内宅与唐长安的宫城,都是通过中轴对称、建筑尺度、装饰等级等来体现内外有别、长幼尊卑的伦理秩序,因此家与国在空间型制上也存在同构的相似性。

(三)择宜安居的环境秩序

“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中国传统建筑核心的生态伦理观念,一方面体现在“物我一体、阴阳有序”的环境排布,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择宜安居、土木之功”的生态追求。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传统礼仪空间与祭祀空间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人类自古对天的崇拜便有了祭坛;之后又发展成明堂;再发展到明清时期祭拜天地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其次,天人合一的也体现在建筑命名与城市营造渴求与天同构的思想里。例如汉代未央宫以天上星宿白虎、朱雀、玄武、苍龙命名,又如紫禁城是由天上星宿紫微垣得名。再者,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在建造活动中对自然界有序的象征与演化。例如祈年殿内以蓝色圆顶象征天,外圈12根立柱象征12时辰以及天上星座,中圈12根象征12月份,里圈4根象征四季。

基于对自然的敬畏,古人不仅仅对大地、山川、河流产生崇拜,也对太阳产生崇拜,认为日出日落的方向有主从秩序之分。明代以前祖庙中的牌位坐西向东。其次,关于山水方位也有阴阳主次之分,定山属静为阴,水属动为阳。在建筑的朝向上也有等级划分,以左为尊,以东为尊。

根植于原始的大地文化和生命意识,传统建筑多选择土与木作为建材。中国传统建筑起源于“水”与“土”的文化,黄河流域代表着“土”文化,形成了穴居式民居,长江流域代表着“水”文化,形成了干阑式民居。传统建筑对于土木的倾向心理最初便源于古人对大地、山川、河流的崇拜。其次,土木结构所耗费人力、时间都更加灵活,符合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浓厚的农耕思想。再者,土木之功根深于中国古人“重伦理,轻宗教”的伦理思想。不同于西方对于神灵永生的浓厚崇拜,中国古人以血缘家族聚居,建筑营造的是寄情于物的精神表达,并不在乎物化的长久存留。虽然木不耐久,但成为传统建筑的核心材料,这也是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五、结语

随着数千年衍化,在传统伦理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与之对应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生态伦理三大体系。于社会伦理,讲究礼乐共融,重视森严等级与艺术形式之复合;讲究轮廓规制,重视中庸之道与对称统一之溢美。于家庭伦理,讲究升堂入室,内外有别与尊卑有序之界定;讲究院落组群,家国同构与内向封闭之统一。于生态伦理,讲究天人合一,生命轮回与物我一体之包容;讲究土木之功,返璞归真与择宜安居之追求。

猜你喜欢

伦理空间建筑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