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晏丽华

区域治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育文明生态

西南科技大学 晏丽华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高校作为社会文明的引领者,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将生态美育纳入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生态审美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1]。

生态美育是生态美学和美育的结合,“生态美的本质就是在生态整体论基础上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2]“美育的本质是人性的教育。审美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可以使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和生活,以情感升华道德操守和行为,以艺术想象拓展心智和创新思维。”[3]将生态美学和美育的基本定义结合,有人认为“生态美育将生态原则、生态思想与审美相结合,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使生态需要成为人明确的生存需要”[4]。也有具体的阐释:生态美育通过艺术及各种形式的生态美熏陶、感染人,培养和发展人们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情感,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的“诗意栖居”[5]。

本文综合以上关于生态美育的界定,认为“生态美育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通过传授生态审美观念和感受生态审美体验,培养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能力,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一、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规划了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表,这需要全社会全面推行绿色生活生产方式。追求简约舒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生态审美趋向生活化的具体实践,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化和提升。因此,提升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能力,形成对自然的尊重、关爱、敬畏的生态审美,为生态文明建设付出实践和行动。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意味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6]。尤其指出,要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视。生态美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生态审美观念,提升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能力,还让大学生在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中启迪思想,温润心理,陶冶人生,在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生态危机中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是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需要。智育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技能的掌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价值观的培育,美育的主要内容则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挥育人作用。生态美育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创新的重要方式。通过高校生态美育,培育学生的“共同体”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通过传授生态审美观念和感受生态审美体验,培养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审美能力,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思想塑造、实践养成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美育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生态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蔡元培曾指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7]。生态美育,教会学生认知生态美,懂得应用生态审美知识指导生态行为实践,树立简约舒适、绿色生活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在生态美育实践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以美立德,以美储善,以美养性,以美导行,用美生态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美育对学生的思想塑造。生态美育工作不仅结合区域特色生态环境,还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特征,对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设计,注重实践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生态美育的实践和项目中,主动担当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反哺自然的道义责任,掌握生态审美常识和生态审美能力,将自己所学付诸实践,完成从“要我环保”的被动意识到“我要环保”的主动意识的思想转变,推动整个社会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大转变。

生态美育对学生的实践养成。高校生态美育结合时代特征,创新教育形式,结合生态美育的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深入生态社会实践和生态项目式研究,充分体现生态美育的知行统一,不仅注重生态审美知识和生态审美能力的掌握,还引导学生生态行为和简约生活方式的践行,促进学生生态文明实践的养成。

三、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要广泛结合和吸收教育学、生态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着力从顶层设计、资源挖掘、环境优化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高校生态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顶层设计:突出生态美育理念

首先,高校要意识到生态美育对学生生态审美能力得提高,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养成,对学生简约生活方式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在学校大思政体系构建中纳入生态美育内容,将生态美育纳入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生态审美素养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之一。可将其贯穿在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每个环节中,从生态美育制度、生态美育分工、生态美育运行和生态美育保障四个方面构建起生态美育的工作机制。其次,高校不应将生态美育的实施局限在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课程中应注重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活动中,打造生态美育理论教学、生态美育社会实践、生态美育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系。一方面要在美育和文化艺术课程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挖掘各个学科和生态美育内容的契合点,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生态美的意蕴。比如在服装美学课程中可以渗透服装材质、工艺的制作,熏陶对服装极简的审美,从而影响对服装的审美和消费,形成对简约舒适生活的追求,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艺术家。另一方面要安排生态美育实践环节,制定实践目标和计划,利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STEM综合性学习、情境式学习等方式,并且在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方案中纳入生态审美实践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综合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编写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生态美育教材。再次,高校生态美育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指标,将生态美育的培养目标纳入培养方案中,并计相应学分。

(二)资源挖掘:丰富生态美育内容

高校生态美育要从传统生态文化中汲取智慧。大学生是求知欲强,对传统接受度高的认知群体。高校要在生态美育教学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基地打造、社团建设中的传承新模式。中国的诗歌中有很多对生态美的情感抒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把山水自然与人的品性陶冶联系起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抒发了只有融入自然,体味天地万物的生发规律,人的生存才能更有温度、更显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了自然给人提供了去除倦怠、滋养灵魂的港湾;“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表达了乡间生活让人顺应自然时、身心两健的愉悦状态;“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儋忘归”抒发了融入自然、流连忘返,希望与美好生态长相厮守的生存理想。这些关于生态美的诗歌是高校生态美育的丰富资源。在高校的选修课中,可以开设传统文化生态美育智慧专题,引发学生思考,尤其是经典书籍的阅读和经典名句的传颂,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高校生态美育要向马克思美学原典基本精神回归,对于马克思生态美学的重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时代解读。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叔本华的“人生艺术华”、尼采的“生存状态诗意化”、杜威的“艺术生活化”以及海德格尔的“家园意识”“诗意栖息”观等,阅读国内外生态美育相关著作《敬畏生命》《文明与哲理》《瓦尔登湖》《人类环境宣言》《地球祖国》等名著,并通过演讲、读书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不断丰富生态审美知识,提升生态审美素养。

(三)环境优化:推动生态美育实践

高校要营造“生态美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滋养。校园生态文化的打造,可结合每年的环境日,征集以美丽地球、绿色中国为主题的微视频、MV、创意海报设计,举办环境日主题曲的歌唱比赛等;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的理念,可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并为垃圾分类提供硬件条件,提倡并践行绿色校园;可组织生态美育好书推荐和分享活动,加深对生态美的熏陶和理解;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对校园内的绿化进行学院、班级的认养管护,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绿色带来的幸福感。针对学生喜好的网络平台,学校官方公众号、学校官方抖音账号、易班等,打造线上生态美育内容和推文,举办线上生态美育知识竞赛、最美生态践行者评选等活动,加大生态美育推广和宣传,增加其曝光度和知名度。高校要创新生态美育实践方式和途径,在充分推广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生态美育实践项目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探索与农林学院和环保部门的合作模式,打造生态美育实践基地和项目,在生态美育实践中深入领悟“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和宣扬绿色的生活方式,养成舒适简约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态研学旅行和乡村美育实践,通过绘画、朗诵等方式分享其感受生态美的心得和体验,让学生主动承担起生态社会责任,并将所学所悟付诸实践,推动整个社会消费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猜你喜欢

美育文明生态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对不文明说“不”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