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0年中“大罗马尼亚”的肢解与苏德关系的转变

2022-01-01

关键词:多瑙河比萨罗马尼亚

梁 强

罗马尼亚王国的最初领土只有13.7万平方公里,人口750万(92%是罗马尼亚人),是一个没有什么国际影响力的东欧小国。一战中罗马尼亚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待价而沽,同盟国许诺帮助其获得沙俄的比萨拉比亚,协约国开出的则是奥匈帝国的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Banat)。罗马尼亚最终选择了协约国。巴黎和会上罗马尼亚如愿获得英法承诺的10.2万平方公里匈牙利领土(约占匈全部领土的31.7%,人口约520万),以及保加利亚在一战中夺取的南多布罗加及其周边共1.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加上之前趁俄国内战夺得的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领土增加至29.5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900万(71.9%是罗马尼亚人)。新的“大罗马尼亚”王国(罗马尼亚语:Romania Mare)实现了将罗马尼亚人占多数的地区都纳入其中的国家目标,成为和波兰一样的东欧新兴强国。凡尔赛体系大幅伸张战胜国权益的同时,严厉惩罚和削弱战败国及意识形态上的敌人。除割让给罗马尼亚的领土外,保加利亚还丢掉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夺取的大部分马其顿领土,匈牙利则失去了斯洛伐克、喀尔巴阡鲁赛尼亚(Carpathian Ruthenia,今乌克兰西部)、克罗地亚等历史上的领地,剩余领土只有9万平方公里(约为战前的28.6%),人口650万(约为战前的31%,其中300万是匈牙利人)。苏俄1918年3月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条约》,失去了沙俄1/4的领土和1/3的人口。德国在西线战败后苏俄立刻宣布《布列斯特条约》无效,第二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也废除了《布列斯特条约》。但波兰、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在英法支持下均宣告独立,俄国的所失已无法更改。

三国(即苏联、匈牙利、保加利亚)均不满自己在一战后的遭遇,他们和主要战败国德国一起成为新的“修正主义”国家,希望借助冲突或战争“收复国土”。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对凡尔赛体系认定的欧洲政治地理边界做出重新划分。匈牙利认识到欧洲权力格局已发生变动,积极寻求德国为首的“修正主义”国家支持其领土要求。11月2日德意在维也纳对匈牙利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争端作出仲裁,匈收回1.2万平方公里领土,人口100万(其中多数为匈牙利人),此即第一次维也纳仲裁。1939年2月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东欧最早站在轴心国一边的国家。保加利亚吸取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和一战失利的教训,力争收复领土的同时,以不被再次卷入战争为第一要务。 保总理基奥西瓦诺夫(Г.И.Кьосеиванов)1939年4月 19日向驻外使馆下达秘密指令,明确指出“保奉行并将一直奉行独立自主且不使本国承担任何义务的政策”,“不顾政治考虑加入民主国家反对极权国家对我们是不可能的”。①Л.Б.Валев,Болгарский народ в борьбепротив фашизма(наканунеи в начальный период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М.:Наука,1964,c.20-21.8月23日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这让一直游走在苏德之间的保加利亚松了一口气。基奥西瓦诺夫对德国驻保公使表示:“条约的缔结让原来那些反对与德国协调行动的人相信,保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②В.Е.Любомировна,Болгарский вектор во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еСССР и Германии//В.С.Христофоров,Под ред.,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1941год: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документы,комментарии,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Главного архив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городаМосквы,2011,c.90.9月18日苏联驻保代办报告:“保国内以从未有过的欣喜欢迎苏联政府做出的红军越过波兰边境的决定。……基奥西瓦诺夫向我表示,若波兰没有成为强国的实力却一心想要成为强国,这样的国家毫无疑问要被消灭。”③Записьбеседы заместителя народного комиссар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Г.Деканоз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Болгарии в СССР Н.Антоновым,4сентября1939г.;ТелеграммаВременного поверенного в делахСССР в Болгарии Н.И.Прасоловав 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18сентября1939г.,ДВП СССР,Т.22,Кн.2,c.23,99-100.波兰被瓜分后,“大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也岌岌可危,布加勒斯特决定选择德国作为自己的新庇护国。1940年3月两国签署经济担保条约,罗马尼亚成为德国最大石油供应国。1940年夏德国完成对西欧的军事征服,凡尔赛体系已不复存在,苏、匈、保三国发起对“大罗马尼亚”的联合肢解:苏联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夺走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匈牙利通过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收回北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签署《克拉约瓦条约》收回南多布罗加。

“大罗马尼亚”的建立和肢解是欧洲国际关系中一个典型又极富戏剧性的事件,凸显了地缘政治规律在20世纪上半叶中东欧局势演进中的深刻作用。各国学者对此事非常关注,从大国干预和强权政治、罗马尼亚国内政治斗争、东欧根深蒂固的民族宗教矛盾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④Л.Я.Гибианский,ред.,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Индрик,1999;М.И.Мельтюхов,Упущенный шансСталина: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и борьбазаЕвропу1939-1941гг..,М.:Вече,2000;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Сталин и нападениеГермании на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М.:РОССПЭН,2001;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1939-1947годы)//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2005,no.5;I.ivezeanu,Cultural politics in Greater Romania:Regionalism,nation buildingðnic struggle,1918-1930,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5;U.Korkut,“Nationalism versus internationalism:The role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lites in interwar and communist Romania”,Nationalities Papers,Vol.34,Iss.2,2006,pp.131-155;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238页。本文以已经公开出版的档案集为基础①В.Н.Виноградов,сост.,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М.:Индрик,1996;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Под.Ред.,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Венгерорумынский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й спор и СССР1940-1946гг..документы российскихархивов,М.:РОССПЭН,2000;МИД СССР,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СССР,Т.22,Т.23,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отношения,1992,1995;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1917-1941.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T.1-2,М.: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0.,分析了三国肢解“大罗马尼亚”的前期准备、实施过程、幕后考虑及相互间折冲樽俎的复杂外交,此事也是苏德从准盟友向潜在之敌转变的分界线。

一、苏联吞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0年2月苏联主动向罗马尼亚建议,以乌克兰境内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领土交换对多瑙河入海口特别是苏利纳(Sulina)和康斯坦察(Constanta)两港的控制权,双方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后者并未同意。②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7.3月29日莫洛托夫公开提出比萨拉比亚问题,第二天罗驻苏公使对莫洛托夫的发言向国内作了摘报:“我们与罗马尼亚没有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因为苏罗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争议问题——比萨拉比亚问题,尽管苏联从未提出过武力收回比萨拉比亚的问题,但我们也从未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的吞并。”③ТелеграммапосланникаРумынии 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в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Румынии,30марта 1940г.,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T.2,no.149,c.286.4月基辅军区、敖德萨军区和外高加索军区加强了针对罗马尼亚的战备和调动,5月基辅军区所辖部队开始向苏罗边境集结和动员。6月7日在苏日诺门坎军事冲突中表现出色的朱可夫被任命为基辅军区司令,6月13日他和苏军领导人一起与斯大林、莫洛托夫讨论了对罗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基辅军区和敖德萨军区收到命令组成南部方面军,朱可夫任司令,要求“6月24日22时前完成部队动员和集中,准备发动决定性的攻势消灭罗马尼亚军队并占领比萨拉比亚”。④М.И.Мельтюхов,Бессарабский вопросмеждумировыми войнами1917-1940,М.:Вече,2010,c.235-236.

军事部署完成后,苏联马不停蹄地展开外交手段。6月22日法国投降,第二天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表示,苏联将要求罗马尼亚“以和平方式交出”比萨拉比亚和“乌克兰人生活的布科维纳地区”,如果罗马尼亚不同意,“苏联将用武力解决该问题”。舒伦堡承认苏联有此权利,但他认为苏联不应率先发难,最好是在第三方(如匈牙利、保加利亚)也提出对罗领土要求并得到解决后再行动。舒伦堡还强调,德国的石油严重依赖罗马尼亚。莫洛托夫承诺保证德国在罗的经济利益,强调比萨拉比亚对德并非新问题,希望尽快得到德国政府的回复。⑤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3 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17,c.365-366.苏德1939年8月签署的秘密协定中,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波兰东部被明确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对比萨拉比亚虽然未作出明确划分,但德国承认对“这个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没有兴趣”。得知苏联的要求后,希特勒要求签署苏德密约的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对此作出解释。后者提交的备忘录中指出:他在莫斯科签署苏德密约时“决定不公开承认俄国人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因此在书面协议中选择了通用的措辞”,即德国“在政治上对东南欧不感兴趣”。据此,“苏联认为德国对整个东南欧直至君士坦丁堡和海峡的领土都不感兴趣”,“但海峡问题不包括在内,当时并未讨论过该问题”。里宾特洛甫建议有条件地满足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⑥В.Н.Виноградов,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c.344.6月25日舒伦堡向莫洛托夫转告了德国政府的最终回复:“完全承认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权利及对罗提出该问题的时机”,“准备支持苏联并对罗施加影响”;鉴于“布科维纳是一个新问题”,“不提出这个问题会极大缓解和平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的难度”。莫洛托夫称布科维纳“是统一的乌克兰所需最后部分,苏联政府认为与比萨拉比亚一起解决该问题非常重要”。德国对苏联收回比萨拉比亚的支持已经满足了其最大期望,担心继续在布科维纳问题上纠缠会掣肘苏军的行动,第二天莫洛托夫对舒伦堡表示,苏联的要求将只限于北布科维纳和切尔诺维策(Черновицы,即切尔诺夫策),以及相应地区的铁路。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5 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25,c.374-376.当晚22时莫洛托夫召见罗马尼亚公使并递交照会:“1.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2.按照照会所附地图的边界将北布科维纳移交苏联。苏联政府希望罗马尼亚政府接受苏联的当前建议,给和平解决苏罗冲突一个机会。苏联政府期望罗马尼亚政府在27日内作出回复。”②Записьбеседы народного комиссар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Румынии 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26июня1940г.,Секретно,МИД СССР,МИД Румынии,Советско-румын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Т.2,no.163,c.311.

罗马尼亚议会之前通过决议,要求罗政府拒绝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做好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的准备。收到照会后罗立即宣布军事动员,并向各国外交官表示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宁肯流血也不愿妥协,希望各国予以援助。此时罗的传统盟友法国战败,英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协约国都不愿介入,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则虎视眈眈,想要借机迫使罗归还一战后夺取的领土。罗马尼亚的常备军约60万,其中一半部署在西部的罗匈边境,还有10万部署在南部的罗保边境。军事动员后罗苏边界集中了本国陆军的60%,罗匈、罗保边境空虚。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Carol II)在6月27日的日记中坦承,在苏联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罗很可能遭遇“三线作战”的艰难处境,布加勒斯特所能做的就是请求柏林“至少要摁住匈牙利和保加利亚”。③В.Н.Виноградов,Бессарабия наперекресткеевропейск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c.358-359.之前德国军方曾制订过借道匈牙利占领罗马尼亚,至少也要以武力夺取欧洲最大的普罗耶什蒂(Ploesti)油田的计划。法国投降后德军也完全有能力“向苏联发起攻势并轻易到达乌拉尔山脉”。但此时希特勒正在准备进攻英国,绝不允许苏罗战争扰乱其战略安排,否则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④A.Read,D.Fisher,The Deadly Embrace:Hitler,Stalin and the Nazi-Soviet Pact,1939-1941,New York:W.W.Norton&Co.,1988,p.503;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7.6月27日莫洛托夫向舒伦堡通报了苏联的军事计划,称“如果今天罗马尼亚政府不对苏联的要求做出正面答复,明天一早苏联军队就会越过罗马尼亚边境”。他还希望南布科维纳问题并未封闭,一定条件下可以重新提出。里宾特洛甫收到舒伦堡的报告后,电话指示德国驻罗大使立即拜会罗外长并表明如下立场:“苏联政府已向德国通报,要求罗马尼亚政府转交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为避免罗马尼亚与苏联的战争,我们只能建议罗马尼亚政府对苏联政府的要求做出让步。”⑤Риббентроп-советникуШмидту.Телефонноесообщение,27июня1940г.,Ю.Фельштинский,Сост.,СССРГермания:1939-1941.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Кн.2,Вильнюс:Мокcлас,1989,no.115,с.64.6月27日晚罗驻苏公使表示接受照会中的要求,希望就具体问题展开技术性谈判。莫洛托夫明确拒绝并指出:“现在我们说的是政治问题而非技术性问题。”随后他向罗驻苏公使递交了措辞强硬的最后通牒,并向苏联驻罗全权代表拉夫林基耶夫(А.И.Лаврентьев)做了通报:“1.从莫斯科时间 6 月28日2时起,4天内清除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罗马尼亚军队。2.苏联军队将在相同时间内占领上述领土。3.6月 28日苏联军队将占领以下据点:切尔诺维策、基什涅夫(Кишинев)、阿克尔曼(Аккерман)。 4.罗马尼亚王国政府要承担责任,维护上述地区的铁路、汽船、车辆、桥梁、仓库、机场、工业企业、电站、电讯设备不受损坏和破坏。5.两国代表组成联合委员会协调从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疏散罗马尼亚军队和企业。苏联政府要求罗马尼亚政府在28日12时之前就上述建议做出答复。”⑥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Румыния в СССР Г.Давидеску,27июня1940г.в23:00; Телеграмм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полномочному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ю СССР в королевстверумыния А.И.Лаврентьеву,28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29,236,c.383,389.罗马尼亚同意了苏联的要求。28日14时苏军进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6月29日苏军第一梯队到达普鲁特河,7月1—3日占领并封闭全部新边界,7月5日参加行动的部队转为平时状态,夺取行动顺利完成。8月2日苏联第七次最高苏维埃会议通过决议,比萨拉比亚的大部分与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组成新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共和国,南部的少部分和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

二、第二次维也纳仲裁和《克拉约瓦条约》

苏联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寻求德国支持的同时,也努力争取其他“修正主义”国家的认同。1940年6月20、25日莫洛托夫向意大利驻苏大使暗示将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采取行动,并称:“莫斯科对匈牙利没有任何领土要求”,“苏联认为匈牙利对罗马尼亚的领土要求有自己的根据”;“保加利亚对罗马尼亚和希腊的领土要求也是有自己依据的”。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италия в СССР А.Россо,20 июня1940г.;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королевстваиталия в СССР А.Россо,25июн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10,224,c.357,373.上述表态极大地鼓舞了匈牙利。6月28日苏军越过德涅斯特河,匈牙利副外长向苏联驻匈全权代表沙伦诺夫(Н.И.Шаронов)表示,布达佩斯“比其他国家更乐意看到”苏联收回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因为这“意味着罗马尼亚领土完整的原则已被废除”,匈牙利能“更容易地继续苏联所开始的事”,即肢解罗马尼亚。匈官方报纸也罕见地对苏联的吞并行为表示支持,称“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十分合理”,“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已不复存在”。6月29日匈驻苏大使克里斯托弗(J.Krishtoffi)向苏联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德卡诺佐夫(В.Г.Деканозов)表示,苏联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匈牙利还没有,“如果匈牙利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苏联将如何看待”。后者问匈当前是否会提出这一问题,克里斯托弗称匈将寻求通过国际会议和平解决此问题。第二天德卡诺佐夫向克里斯托弗表示,如果匈通过国际会议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将予以全方位的支持。②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39,44-45.

罗马尼亚在比萨拉比亚危机中已感到了来自邻国的巨大压力,7月1日罗马尼亚公开拒绝英法安保,请求德国对罗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做出仲裁并提供安保。当天匈牙利宣布动员,将军队数量从100万增加至120万,罗马尼亚则将之前针对苏联动员起来的部队集中到匈罗边界,两国形成了危险的军事对峙。7月10日希特勒出面斡旋,安排两国领导人赴慕尼黑。会见匈牙利总理和外长时,他要求匈不要急着解决特兰西瓦尼亚问题,而且无论如何要选择和平谈判的方式。会见罗马尼亚领导人时,他声明不愿看到地区内出现军事冲突,希望罗就领土问题与邻国和平达成协定。8月16日,在德国的安排下两国开始直接谈判,罗不相信德国还会像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那样强迫其让步,坚持强硬不愿妥协。8月17、23日苏联驻两国全权代表给国内的报告中都对谈判能否成功表示怀疑。拉夫林基耶夫更准确预判匈罗领土争端最终将由轴心国解决,且不会对匈牙利有利。因为德国更希望维持一个强大、完整、有生命力的罗马尼亚,作为将来进攻苏联的前哨基地和向巴尔干、黑海、中东扩张的战略支点。③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40,60,65.8月24日谈判破裂,8月27日匈牙利向德国通报第二天将对罗马尼亚开战,8月29日德意外长在维也纳紧急召集两国谈判代表并在8月30日做出仲裁:北特兰西瓦尼亚(4.36万平方公里,251万人口,其中匈牙利人130万,罗马尼亚人102万)划给匈牙利;罗马尼亚保留工业和原料基地所在的南特兰西瓦尼亚(6万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中50万仍为匈牙利人)。此即第二次维也纳仲裁。德意还宣布对罗的新边界和国家安全承担义务。

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涉及的是与苏联接壤且已被莫斯科视为是其势力范围的两个国家。在苏联没有参与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领土被第三方力量划分,这与1939年苏德密约的精神完全相悖。维也纳仲裁后第二天舒伦堡向莫洛托夫通报,德国“注意到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向苏联通报此事。莫洛托夫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从报刊上看到的关于第二次维也纳仲裁的报道比德国大使的通报更快更详细,而且德国事前根本未同苏联就此举行磋商。舒伦堡解释说,这“只是因为非常着急”解决特兰西瓦尼亚问题。9月2日苏联驻德国全权代表施科瓦尔采夫(А.А.Шкварцев)向里宾特洛甫提出正式抗议。9月9日舒伦堡向莫洛托夫递交备忘录,称“匈罗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使多瑙河地区的和平面临严重威胁,德国只能以快速的外交干涉解决”。备忘录中还指出,无论是1939年苏德密约谈判期间,还是之后,苏联都未向德国提出它对匈罗领土争端有兴趣,德国完全没有预料到苏联会对特兰西瓦尼亚问题如此关注。①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31 августа1940г.; 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9сентября1940г.,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Особая папка,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48,367,c.546-547,583-584.

苏联对比萨拉比亚的要求也在保加利亚引发连锁政治反应。1940年6月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БорисIII)向德国驻保公使表示,苏联成功收复比萨拉比亚后,保国内很快也会出现要求收复多布罗加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届时保共产党(1938年保共和保工人党合并为保加利亚工人党,引者注)在苏联支持下可能“暴力政变”。如果保的领土要求还是无法得到德国的某种保证,保共上台后必将通过苏联得到南多布罗加,这样收复领土的政治红利就会落到苏联和保共手中。德国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7月26、27日希特勒在萨尔茨堡分别会见罗保两国总理,要求罗和平解决与邻国领土争端,承诺帮助保收回南多布罗加。参加会见的保外长借机询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保加利亚是否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希特勒予以否定,称苏德划分势力范围只涉及波罗的海和比萨拉比亚。保方进一步表示,通过德国得到南多布罗加后可能遭到“俄国强邻的压力”。希特勒安抚说:“如果有人触及德国的利益,将遭到毁灭性打击。”②Akten zur deutschen auswärtigen Politik 1918-1945(《德国对外政策文件集》,以下简称ADAP),Serie D,Bd.X,S.46,276-279.转引自 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0,381.7月31日舒伦堡向莫洛托夫通报了萨尔茨堡会谈的结果:建议罗向保加利亚出让多布罗加并进行直接谈判,德国不会就此做出仲裁,西色雷斯问题暂未讨论。③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31 июл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91,c.466-467.保加利亚获得德国的承诺后继续争取苏联的支持,作为自己的B方案。8月2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苏维埃发表讲话,宣告成功收复“大多数之前都属于苏联,但在其军事弱势时被夺走”的领土,保主要报纸全文予以转载。当天保外长向苏联驻保全权代表表示,保加利亚期望在与罗马尼亚的谈判中“得到苏联的道义支持”。④Телеграмма поверенного в делахСССР в ЦарствеБолгария А.А.ЛаврищевавНКИД СССР,2августа1940 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296,c.471.8月12日《真理报》刊登文章,称保对南多布罗加的领土要求符合“历史的正义”。8月15日保报纸转载了上述文章,称这是苏联将积极介入罗保谈判的体现。保驻匈公使也对外界透露,一旦罗保之间需要仲裁,“索菲亚希望的仲裁人正是莫斯科”。⑤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c.74.

8月19日罗保在克拉约瓦(Craiova)开始谈判。保加利亚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全面支持,谈判进行得异常顺利。9月7日两国签署《克拉约瓦条约》: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交还保加利亚;双方承认新边界是“最终的和永久的”,保证“绝不再向对方提出领土要求”;罗境内的6.7万保加利亚人迁移至南多布罗加,当地的罗马尼亚人返回国内。9月21日两国批准条约,保军队进入南多布罗加,10月2日完成领土占领。保国内将《克拉约瓦条约》视为重大的外交成就,签约当日被定为国家节日,签约第二天保政府宣布大赦。第三天新任总理菲洛夫(Б.Д.Филов)举行盛大记者招待会,对“德国和意大利在保加利亚收复领土中的友好调节”表示感谢,称“没有萨尔茨堡就没有克拉约瓦”。保民众对德意感激涕零,自发聚集到两国驻保领馆前,高喊“荣誉归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索菲亚的两条大街也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名字命名。⑥А.П.Сальков,Урегулированиепроблемы южной добруджи,c.75.苏联在《克拉约瓦条约》的缔结中未发挥任何作用,安东诺夫直到9月10日才面见莫洛托夫,对苏联“在南多布罗加事务上对保的道义支持”表示感激。莫洛托夫称他已看到菲洛夫的讲话,保政府只对德意表示了感谢。安东诺夫称“德国在该问题上体现出了主动性”,强调保未对德国承担任何义务。⑦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анником царстваБолгарии в СССР Иваном Стаменовым,10сентябр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71,c.590-591.9月底莫洛托夫会见保新任公使时再次对保寻求德国而非苏联解决领土问题表达不满,后者向莫洛托夫保证,保将继续推行近二十年来一直奉行的对苏德两国都友好的政策。外交官的话总是言不由衷。领土问题的解决成为保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保加利亚自此主动和全面地倒向轴心国。英国驻保公使写道:“许多之前还对是否站在德国一边摇摆不定的人,现在已经被亲德的狂热情绪所裹挟。”①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2.

三、苏德争夺多瑙河入海口

多瑙河是欧洲大陆国家进入黑海的主要通道,1855年克里米亚战败后俄国历史性地失去了对多瑙河的控制权。1934年苏联加入国联后多次要求加入欧洲多瑙河委员会,却因不是多瑙河相关方被拒绝。二战开始后,苏联收复一战所失领土的同时,也想借机恢复历史上沙俄的大国地位和权益,夺回对多瑙河的控制权。1940年9月9日施科瓦尔采夫向德国外交部责任秘书(相当于副外长)魏茨格勒(E.V.Weizsacker)转交莫洛托夫的备忘录,称苏联希望参加即将在维也纳召开的多瑙河问题专家会议并加入欧洲多瑙河委员会。魏茨格勒拒绝了苏联的要求,称会议讨论的是多瑙河上游领域国家的问题,与苏联无直接关联。②Беседаполномочного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я СССР в Германии А.А.Шкварцевасо статс-секретарем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дел Германии Э.Вайцзеккером,9сентября1940г.,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66,c.582.苏德围绕多瑙河入海口控制权的争夺就此开始。9月14日莫洛托夫亲自向舒伦堡递交备忘录,指出现有的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是在克里米亚战争后成立的,其宗旨就是巩固英法在多瑙河下游的统治地位,损害俄国的利益。一战后英法继续对苏遏制,《凡尔赛和约》中依然将苏联排除在委员会之外。鉴此,莫斯科要求废除该委员会成立新的多瑙河委员会,新委员会的权限应从布拉迪斯拉夫(Bratislava)至多瑙河出海口;对于多瑙河上游领域的问题,苏联无意参与。9月21日莫洛托夫再次向舒伦堡递交备忘录,称苏联在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时承认德国在罗马尼亚有特殊经济利益,特别是在石油和粮食领域。但德国认为比萨拉比亚问题解决后,苏联就会承认德国在罗马尼亚以及涉及多瑙河流域的其他问题上拥有排他性的绝对利益,这是不对的。苏联政府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未承认德国的这一权利。③Телеграмм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полномочному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ю СССР в Германии А.А.Шкварцеву,16сентября1940г.;БеседаНаркома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 В.М.Молотоваспослом Германии в СССР Ф.Шуленбургом,21сентября1940г.,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Особая папка,ДВП СССР,Т.23,Кн.1,no.385,394,c.606,616,619.此时德国正忙于准备武装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且已就德军进驻罗马尼亚与后者达成一致。希特勒不愿激化与苏联的矛盾,不仅同意邀请其参加多瑙河问题专家会议,还同意解散原来的多瑙河委员会,成立由罗、德、意、苏四国组成的新委员会,其权限从多瑙河入海口扩展至布拉迪斯拉夫以南,但强调新委员会的活动应限于技术层面。

1940年10月7日德军两万多人进入罗马尼亚,与苏军在北多布罗加和南布科维纳形成直接对峙。苏德两国在东南欧迎头相撞的新地缘政治格局让多瑙河入海口控制权的争夺有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拉夫林基耶夫警告国内:罗马尼亚“邀请”德国军队进入的真正原因是德意向其承诺“将尽一切力量帮助罗收回失去的领土”。德国的对罗政策“一方面致力于实现其帝国利益,向黑海和地中海推进;另一方面是要为与苏联的斗争创造军事可能性”。④Т.В.Волокитина,Т.М.Исламов и Т.А.Покивайлова,Трансильв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c.103-105.10月28日多瑙河问题专家会议在布加勒斯特召开。行前莫洛托夫亲自向外交人民委员部秘书长索博列夫(А.А.Соболев)和海军少将伊万诺夫(В.Д.Иванов)部署参会方案和谈判战术,要求确保苏联对多瑙河入海口的绝对控制。两人按照莫洛托夫的授意在会上提出一系列激进要求:立即解散原来的罗、德、意、苏四国委员会,由苏罗组成多瑙河流域混委会;赋予苏联军舰在多瑙河进入黑海的苏利纳河口自由航行以及在罗马尼亚布勒伊拉港(Braila)、加拉茨港(Galati)抛锚的权利。上述要求实质上是要阻止德意经多瑙河进入黑海,遭到其他三方一致反对,会议不欢而散。德国驻罗大使向国内报告,苏联“打算在多瑙河和黑海奉行恐吓政策,而不再是理智的相互理解”,目的是在巴尔干给德国制造“更多的政治而非经济困难”。①ADAP,Serie D,Bd.XI,S.424-425,458-459,461.转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59.12月17日多瑙河国际会议重新召开,苏联坚持由苏罗两国联合控制多瑙河入海口并反对德意调节,希特勒立即下令终止会议。第二天他签署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1号命令,对苏闪电战进入倒计时。

1941年3月前德国一直将基辅作为对苏突袭的主攻方向,苏联也将主要兵力放在了南线,多瑙河近海地区因此成为双方兵戎相见的最前沿阵地,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密切关注着苏德关系的英国外交部门对此做出准确分析:“一旦德国进攻乌克兰腹地,如基辅和普里皮亚季河,比萨拉比亚可以成为重要的前沿阵地……对俄国来说,抵制这种情形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喀尔巴阡和多瑙河三角洲建立防御带。”②Public Record Office Foreign Office(英国国家档案馆藏英国外交部档案,以下简称PRO FO),371-24968-R6751/9/37.转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46.“大罗马尼亚”被肢解后的新地缘政治格局下,多瑙河入海口的军事意义迅速上升;这里又恰恰是苏德密约中的留白之处,双方都有充分的动机争夺对该地区的主导权。苏军占领了多瑙河支流基里亚河(Kiliya)河口,苏联军舰还尝试占领多瑙河三角洲的罗马尼亚部分。1941年1月3日在与舒伦堡的会晤中,莫洛托夫更是拿出一份标有多瑙河三条支流的详细军事地图,“坚决并毫无退让地要求德国和意大利说服罗马尼亚,同意苏联对多瑙河入海口支流的控制”。③ADAP,Serie D,Bd.XI,S.1013-1015.转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119.莫斯科对多瑙河入海口锲而不舍的追求引起了德国的高度重视。1941年1月底德国在罗马尼亚南部的驻军增加到8个师,苏联控制多瑙河入海口的希望彻底落空。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苏联成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1948年苏联和罗马尼亚签订协定,后者将多瑙河三角洲及黑海的四个无人岛割让给苏联,莫斯科最终凭借战胜国的身份实现了对多瑙河入海口的掌控。

四、苏德从准盟友向潜在敌人的转变

第一,“大罗马尼亚”和波兰一样,是英法在一战后人为构建起来的东欧新兴强国,他们的领土完整也就是英法苦心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和欧洲秩序的完整;反之,两国领土的变更则意味着凡尔赛体系的坍塌和崩溃。

1939年8月苏、英、法军事谈判中,罗马尼亚和波兰担心自己成为苏联领土复仇的对象,拒绝苏联提出的军队过境要求。英法明知这是影响三国谈判成功与否的关键,却又不愿因此破坏东欧凡尔赛体系的完整性,导致谈判失败,间接促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苏德并未透露条约附带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但深谙秘密外交和权势政治的欧洲各国都认识到,德国入侵波兰已无法阻挡,苏联也将为收复一战所失领土在欧洲内部展开扩张,两国联手推翻剥夺他们权益已久的凡尔赛体系已成预期。由此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各国尤其是渴望收复领土的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制定在二战中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可见,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它从来都不以一两个国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任何不承认和违背上述逻辑和规律的结果,最终都将被毫不留情地“反转”。苏、英、法三国谈判失败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后,历史果然以此路径发展。波兰在战争之初就被苏德瓜分,“大罗马尼亚”虽然强撑了一年,最终也难逃被其宿敌联合肢解的命运,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又重新变回立国之初的小国。

第二,与德国在西欧的武力征服不同,苏、匈、保三国对“大罗马尼亚”的肢解是以非战争的方式进行,三国从各自实力地位和对外政策考虑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最终结果和影响有很大差异。

苏联之前就以军事手段完成了对波兰、芬兰的领土收复,坚信军事实力是对外政策的后盾和最有效的工具,在比萨拉比亚问题上拒绝任何灵活精巧的举措,也不考虑土耳其、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潜在盟友的感受,采取了最后通牒这样彻头彻尾的单边主义做法。莫斯科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为之后继续向本地区扩大影响打下基础。如此破坏性而非建设性的态度不仅严重损害了苏罗关系,也不利于苏联与该地区其他国家关系的巩固。作为肢解“大罗马尼亚”的发起者,苏联最终只完成了自身的领土诉求,在罗匈、罗保领土争端的解决中并未发挥直接作用。保加利亚一开始就明确以和平方式收复领土,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同时,巧妙利用苏德向巴尔干扩张的野心,推动两国竞相为其领土要求背书,最终以常规的外交方式达到目的。保罗签署的《克拉约瓦条约》基本上遵循了种族人口现实和历史公正,成为二战期间唯一得到不同阵营强国认可的国际条约。①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между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c.381.但保加利亚在一战后坚持的外交独立在此过程中被严重侵蚀,为其最终彻底倒向轴心国埋下了伏笔。匈牙利的做法介于苏保之间,以军事斗争为准备,同时不排斥大国的外交介入。由于力量和手段都有限,匈最后只能接受第三方仲裁,未能实现全部预定目标。德国武力征服西欧后已开始主导欧洲新秩序的形成,在“大罗马尼亚”的肢解中虽然不是直接当事方,却是三国都无法绕开的力量,在第二次维也纳仲裁和《克拉约瓦条约》中更是完全的主导者。柏林还充分利用各国对“苏维埃化”的担忧,实施狡猾且精细的平衡外交,最终未用一兵一卒就将东欧诸国牢牢拴在自己的战车上。1940年底至1941年初,肢解“大罗马尼亚”中互为敌友的罗、匈、保三国全部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德国成功实现对苏联的孤立和包围,德国的百万大军也进入罗保领土开始对苏备战。

第三,“大罗马尼亚”的肢解是苏德从准盟友向潜在之敌转变的分界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苏德严格遵循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在不同方向展开扩张。德国实现了对西欧的霸权,苏联完成对一战后所失领土的收复。许多学者因此认为,苏德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完全敌对,但在地缘战略上却是志同道合的盟友,两国不仅共同推翻凡尔赛体系,还要共同确立新的欧洲秩序。然而,苏德奉行的独立且坚决的进攻性政策,决定了他们并非各自宣传中基于“基本的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凡尔赛体系一旦被推翻,两个“修正主义”强国的合作动力就大为削弱,他们在各自扩张中的地缘政治冲突已无法避免。“大罗马尼亚”被肢解后,苏德的国境线和实际势力范围都延伸到普鲁特河和多瑙河的下游,两大“修正主义”强国的力量继波兰、波罗的海后在东南欧再次迎面相撞。这一次他们没有事先划分好彼此的势力范围,双方在巴尔干的竞争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苏德围绕多瑙河入海口控制权的政治军事争夺不仅毫无掩饰,甚至到了直接对抗的程度。虽然在当时的欧洲政治和苏德关系中这只是细枝末节,但由于该问题的历史含义和现实性质,一度被视为“苏德至关重要利益的第一次公开冲突”②PRO FO,371-25231-W12425/215/96,W12738/215/96.转引自 Г.Городецкий,Роковой самообман,c.107.,一定程度上已预示了之后6个月两国关系的基调。双方在巴尔干的竞争和敌对取代了之前他们在东欧和北欧的协调配合,成为苏德战争开始前两国关系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猜你喜欢

多瑙河比萨罗马尼亚
比萨
平分比萨
开心比萨
吃太多会胖
从ICPDR看跨国河流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蓝色多瑙河成有毒垃圾河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多瑙河上的移动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