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农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路径与实践研究*——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01王怀禹刘鉴锋黎明虎刘强蒋江照

区域治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农业园区

王怀禹,刘鉴锋,黎明虎,刘强,蒋江照

1.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南充市农业农村局;3.阆中大北农农牧食品公司

现代农业园区是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在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设3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地、州)、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布局。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几乎涵盖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因此,园区对各类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事实上,很多园区面临人才匮乏困境,这既为地方涉农高职院校服务园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现代农业园区的全产业链性、科技含量高等特点,对涉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等提出了巨大挑战。涉农高职院校只有抢抓机遇,充分挖掘学校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探索实践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各种有效路径,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园区路径研究现状

就涉农高职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园区视角看,已有的研究文献非常少,更多的是从服务“三农”、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毕德全等[1]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以科技强农、产业富农、企业惠农、培训润农、人才兴农等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王思萍等[2]以农林类专业群为例,提出应重点从师生专业情怀培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强化产教融合广度深度、拉长社会服务链条、拓展职业农民培训覆盖面、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六个方面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张天喜[3]认为,高职教育应从顶层设计、教育规模和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姜宗庆[4]认为,培养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要有一支“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师资队伍;需要切合学生学情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振兴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戴杉等[5]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与就业机制的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拓展,以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农村科技服务等六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聚集程度越来越大,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和支撑已是大势所趋。因此,目前国内涉农高职院校所作的一系列服务“三农”、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无疑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当然,全国广大农村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质量也不一样,需要涉农高职院校加强调研,紧密对接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实践适用当地现代农业园区发展需要的服务,才能实现学校与现代农业园区的有效对接。

二、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探索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以现代农业高水平专业群为载体,紧紧围绕四川“10+3”、南充“5+5”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密对接川粮油、川猪、川牛羊、川禽等优势特色产业,摸索出一些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新路子。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园区意识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热爱“三农”的意识和情怀,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三农”的认识。一是把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以党建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对学生“三农”意识的培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职业实践、网络媒体”四个课堂,学生立志从事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后去现代农业园区工作的比例逐年提高。二是把学生服务“三农”意识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了农业类通识教育课程,如增设《大国三农》课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针对农业园区产业聚集化程度高、产业链全、产业高端化等特点,增设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应用、农牧大数据应用等课程,激发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兴趣,提高学生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三是把好入口关。培养学生热爱“三农”的意识从招生就开始了,每年利用春秋季招生机会,通过各种新媒体向社会、家长和考生宣传“选择农业、赢在未来”理念。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大师、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宣讲,为学生选择农业专业、立志从事农业吃下定心丸。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人才需求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集群的有效载体,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与园区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校地企联合成立创业学院,探索实践畜牧兽医专业群“AI赋能、三层递进”现代学徒制双零培养模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虚拟师傅,变革师徒技艺技能传授手段与方法,解决学徒下企业时间少、企业师傅数量不足等教学难题。通过入徒、学徒、出徒三层递进培养,解决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等难题。通过“零学费”入学、“零距离”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二是实施冠名虚拟班嵌入式培养模式。通过与种养殖企业合作建立冠名虚拟班,将企业文化、种养殖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等前移入课堂,融合进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快速融入社会,快速成长,满足农业企业对人才的急需。

(三)共建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教师服务园区能力

学校瞄准区域现代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打造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平台,提升服务现代农业园区能力和水平。一是与南充农业科学院携手,联合区域现代农业园区种养殖龙头企业,共建现代南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学院和南充现代农业产教融合联盟,建立“政府协调、契约保障、利益驱动、协同实施”运行机制,解决了专业对接产业的机制问题;二是学院与阆中市人民政府、阆中大北农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阆中大北农创业学院,建立校地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养殖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三是与现代农业园区内养殖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防控与检测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园区养殖企业提供畜禽病原和血清抗体检测服务,为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四)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学院涉农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践经验丰富,长期以来从多条途径服务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一是面向现代农业园区构建结构化的科技服务团队。组建了畜禽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作物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畜禽高效饲养等结构化科技团队,构建团队与园区对接机制,通过与园区企业共同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帮助解决园区发展中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二是充分利用学校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平台,大力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两委人员、农村乡贤、农业企业员工、农技推广人员、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近三年培训达5000余人次。三是为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共派遣12名种养殖专业教师服务南充贫困县市区农业园区企业、家庭农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企业大量的技术性难题、经营管理难题,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四是通过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服务。近三年,通过该平台解答种养殖户各类技术咨询2000余条,打破了技术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了教师与农业园区之间的距离。五是以横向合作的方式解决园区企业发展难题。近三年,学校涉农专业教师与地方现代农业园区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0余项,涉及猪生产、牛羊生产、家禽养殖、食品贮藏与加工、科技扶贫、科技特派员等项目,校企共同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共同解决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结语

现代农业园区要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的关键在人才。农业高职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紧紧围绕产教科融合这条主线,结合园区产业发展特点,不断探索和实践多种形式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实践路径,助力区域现代农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农业园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园区的开放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