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文本之情 赏经典之作
——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

2022-01-01高东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母爱亲情文本

文|高东霞

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通过描写母亲毫不犹豫给“我”钱去买书的事,凸显出母爱的无私。文中涉及的年代对学生来说太过遥远,一些词句的运用脱离了学生生活,是他们难以理解的。如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更好地走近名家,赏析经典呢?教师不妨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以“亲情”为媒介,通过猜想、对比、链接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一、猜想词语,走进“这一篇”

统编本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些文字都有着作者生活年代的印记,有些与今天的语言表达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式阅读文本,让学生慢慢找到读文的感觉,学生自然能体会文本的情感。

课文对“进工厂找母亲”和“母亲给钱买书”两个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突显母亲对“我”那无私且沉甸甸的爱。文中“毛票”“龟裂”等词语,初读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但并不影响学生对母爱的感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感悟母爱的深沉,如“龟裂的手指”,让学生想一想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手,是什么样的。理解后再回到“龟裂的手指”感受母爱的深沉。这样的猜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逐步找到阅读“这一篇”的感觉,感受亲情之力。

二、对比细节,走近“这一人”

在课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比比皆是。教学中,在学生整体猜读文本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紧扣语文要素,从场景、细节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品析文本,在思维碰撞中触摸母爱的温度与厚度,走近母亲,探寻亲情之真。

五年级的学生对母爱并不陌生,他们早已习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习惯母亲的陪伴。但是文本中的母亲,不仅没有全程陪伴孩子,甚至把钱给孩子之后“立刻”开始工作。这里作者连用四个“立刻”,反复强调了母亲工作的动作和节奏之快。教师请学生先想象母亲的动作,再尝试做一做这个动作,感受母亲动作的迅速。接着,请学生对比自己和母亲的动作并思考:谁的动作更快?为什么?此时的母亲为什么不和“我”多说几句,或者多关心一下“我”?生活中,你的母亲是怎么爱你的?引导学生发现母爱是藏在母亲的一举一动间。这种对比的方式,不仅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到场景、细节的品读中,还让学生在关联细节中将文本与真实生活相联系,走近母亲“这一人”,丰富情感体验。

三、链接阅读,走进“这一类”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展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点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作家的相关作品或者前后单元内容,不仅能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与亲人间那份美好的情感,还能让学生走进这一类文章,在类文中来回穿梭,感悟亲情之美。

“舐犊情深”的人文主题贯串一个单元,教师可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体会。首先,链接经典。《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小说《母亲》的片段,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之后,可以拓展小说的其他片段,如“别样的慈母深情”“陶罐煎药”“寒冬暖被”等,让学生聚焦亲情,通过具体事例,多角度、多层次感悟亲情。其次,链接单元内容。在教学本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联《父爱之舟》的场景描写,让学生在关联阅读中直观体验亲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再借助口语交际或习作,表达父母之爱。这样的链接,不仅让学生徜徉在亲情“这一类”文中,还帮学生架设了赏析名家经典的桥梁,一举多得。

教学名家经典,教师不妨以儿童之心与作者对话,从文本表达的情感入手,通过猜想、对比、链接等方式,找寻儿童与文本的契合点,搭建出一条通往名家经典的最佳路径,让儿童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母爱亲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特殊的母爱
亲情故事两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