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分析

2022-01-01泰兴市元竹镇人民政府顾建华

区域治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倾向性行车交通事故

泰兴市元竹镇人民政府 顾建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数量一直在逐年增加,这也对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每年都会发生数量巨大的交通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安全出行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受到保障的事情,为了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本文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提高改善的措施和建议,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为人民安全出行带来保证。

一、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交通安全是国家维护交通秩序的一项基础条件,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便捷出行的需要不断增加,汽车拥有量持续攀升,在方便出行的同时对道路交通增加了压力,并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驾驶员自身的人为因素对交通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车辆驾驶员不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无证驾驶、酒后驾驶、驾驶中随意接打电话等,这些不良行为一般都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伤亡事故[1]。因此,维护和保证交通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对驾驶员自身的人为因素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从中总结出有效规避发生交通事故的对策,从根本上应对和解决交通安全这一重要问题,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出行的良好交通环境。

二、汽车驾驶员人为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一)攻击性行为

有研究发现,随着驾龄的不断增长,在行车中驾驶员普遍会出现各种各样挑衅性、攻击性的驾驶行为,它是指在驾驶环境中有意识地对其他人的心理、身体及情感产生危害行为,主要表现出恶意堵截、追尾、超速驾驶、违章驾驶、随意鸣笛、吼叫骂人、频繁变换车道等,驾驶中从不考虑他人的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人造成伤害。攻击性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并且这类侵犯行为具有犯罪性。随着交通环境的持续改变和道路车辆、行人的增加,驾驶员在行车中普遍存在此类攻击性行为,它与酒后驾驶的危害相同,都是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主要人为因素。

(二)事故倾向性

事故倾向性是指易发生事故的倾向,也就是说部分驾驶员与大多数驾驶员在本质上相比发生事故的概率或可能性更高。相关研究表明,事故倾向性具备稳定、长期易发的个性化特征,但目前也有不少研究说明事故倾向性是一种可变性的短期状态,主要表现出与个体、时间以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特性,是驾驶员与驾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事故倾向性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明确地排除此类高危驾驶人员,实现有效预防驾驶事故的目的。

(三)个性特征

根据人员的个性特征,驾驶员一般可分为内向型、外向型以及标准型三种,内向型驾驶员的驾驶过程中较为谨慎,其反应较慢,外向型驾驶员则主要是反应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反应敏捷,相对而言,外向型驾驶员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明显更高。根据人员的个性特征可将驾驶员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慎重型、轻率型、机敏型、迟钝型,轻率以及迟钝是发生高风险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员的不良个性、社会适应性直接决定着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否,如驾驶员个性表现为谨慎、容忍,其在车辆驾驶中也会如此表现,因此发生事故的概率也会下降。

(四)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表明,在疲劳驾驶发生的相关事故中,因感知疲劳导致发生的事故超过52%,信息处理疲劳达到了38%,肌肉疲劳占比为10%,所以说疲劳驾驶的危险性极高。驾驶员自身的危险状态是指极易导致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驾驶状态,主要是指驾驶员驾驶汽车的实际能力发生下降,与安全驾驶能力标准相比出现明显下降,出现此种危险状态大多是由于疲劳驾驶导致其实际的驾驶能力发生下降,安全驾驶则是驾驶员的实际驾驶能力能够满足驾驶要求的一种表现,这就要求驾驶与能够规避疲劳状态,也就是危险状态[2]。疲劳与睡眠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不合理的睡眠和睡眠时间不足都是造成出现疲劳驾驶的主要原因,睡眠质量不高也是导致疲劳驾驶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且驾驶作业时间超过10小时,事故发生率就会很高。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从事运输行业的驾驶员每天睡眠时间大多数不超过7个小时。此种连续驾驶危险性行为对安全行车带来严重的危害,这是因为驾驶时间过长可引发疲劳驾驶,这也是目前交通事故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交通事故高发率一般主要是在驾驶超过8小时以后,如持续驾驶达11小时,此时事故发生率会显著提升,在标准情况下驾驶员持续驾车时间应控制在3小时以内。

三、对驾驶员人为因素采取的措施

(一)严把驾驶员的入门关

由于事故的发生具有倾向性标准这一问题,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对倾向性的具体标准内容进行适当的强化和改进,考核初期应尽量确保事故倾向性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驾驶员进入相关岗位,通过掌握驾驶员过去的实际驾驶违章行为记录,对性格激进且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一些驾驶员,在录取中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严格考核。随着驾龄的增长,实际驾驶经验同时也会不断增加,但此时其个人负性情绪也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在考核或选择驾驶员过程中需要对人员与岗位之间进行匹配性分析,在录用员工时尽量保证人员具有适应性。

(二)建立档案管理

在管理中需要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将事故完整地予以记录,包括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造成的损伤等情况,根据档案记录重点监测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驾驶员,有利于在今后工作中对其搞好思想强化教育和必要的监督提醒,对极易发生的事故全面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教育。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驾驶知识讲座,对相关人员定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对长期无安全事故的驾驶员以及改进效果显著的驾驶员适当奖励。

(三)加强疲劳驾驶管理机制

从管理驾驶员的角度来说,需要针对应对驾驶员疲劳等相关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不断拓展管理措施,尽量使驾驶员能够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在出现疲劳症状时能够更换司机,或者获取充足休息。在充分保障驾驶员自身素质良好的基础上,严格管控酒驾或毒驾等危险驾驶行为,给予其严厉处罚[3]。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惩戒等形式持续强化社会监管,保证管理模式的高效率,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驾驶员身体素质进行强化锻炼,尽量降低高血压、肥胖等慢性疾病对身体素质造成的影响,建立有效地减少疲劳驾驶、酒驾等危险性驾驶行为的防控机制,降低危险性交通事故发生率。

(四)强化驾驶员的心理素质

合格的驾驶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能够根据实际行车状态保证整体管理效果,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通过客观评价道路状况,确保驾驶员可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畏惧心态,保证驾驶判断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此,对驾驶员进行心理素质强化意义重大,通过不断提升驾驶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充分提高道路交通的行车安全性。

(五)强化预防事故的能力

对驾驶员来说,驾驶技术的高低和事故预防能力是保障行车安全性的最关键因素,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预防事故的能力,通过应用车灯以及方向盘等各种装置有效预防行车事故,及时处理一些特殊的事故问题,对车辆技术方面积极搞好改进升级工作,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机制,不断提高驾驶员的技术熟练度,确保其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其综合水平,强化其预防事故的能力,在行车过程中维护和保障路面的交通安全性[4]。也就是说,驾驶员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意识素质等学习,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对行车事故的准确预防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六)对驾驶员进行道德素质培养

除了提高驾驶员的应对能力,还要对驾驶员积极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学习,提高行车过程中对车辆的管控质量[5]。驾驶员在行车中,必须根据相关法律要求和公路标示等驾驶,及时构建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管控措施和监督管理运行机制,不断提升驾驶员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严格按照道路法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并保障行车的安全性。

四、结语

总之,驾驶员自身的人为因素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结合相关规范管理机制,对驾驶员的操作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尽量保证驾驶行车效果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提升。在做好保障充足性休息的基础上,避免疲劳驾驶行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尽量降低违规违章行为,不断提升驾驶操作水平,保障驾驶效果,交通产业能够长远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倾向性行车交通事故
基于BPNN-AdaBoost的隧道交通事故数预测研究
公众对我国足球归化运动员的情感倾向性——基于大数据的微博情感分析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超重/肥胖对儿童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预防交通事故
分析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文献综述
搭乘同事车辆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是否认定工伤
雾霾天行车安全
夜间行车技巧
吉普自由光行车制动易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