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改革*

2022-01-01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蒙祥忠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蒙祥忠

多民族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各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在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将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对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对培育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贵州高校为例,结合贵州多民族省份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如何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个模式。

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点来看,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贵州,历史上就居住有苗瑶族系、百濮族系、氐羌族系、百越族系和以及中原汉族等。[3]贵州除汉族外,世居少数民族共十七个。各民族在贵州大山里和谐相处,并在文化、语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实现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如贵州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互帮互助精神”“正直、重义与守信精神”“弃恶扬善精神”“勤劳与节俭精神”“处世原则”和“生态价值观”等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内在关联。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少数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4]

一、图像化传播教育模式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诞生了各类丰富的图像信息,对普通大众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在丰富的图像信息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图像化表达,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图像化表达的作品还比较稀缺。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将3D、4D、多媒体、高清、数字、网络、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与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融合而成各种新型影视、话剧、舞蹈剧、展示等文化产品,通过图像叙事的方式反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体现的当代主流价值观,并引进大学校园,通过多种形式向当代大学生传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大学生教育中传承弘扬各民族文化精髓,可达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在一种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民族节日进校园教育模式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节日形式加以传播。在各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其活动空间以及参与人员相对固定,节日文化对外传播速度受限。但是将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带进校园,其节日活动将在一种跨越空间、跨越民族中进行。根据调查,贵州在校大学生都成立有不同的民族协会,如水族协会、侗族协会、布依族协会、苗族协会等,各民族协会每年都在校园举行各自的传统节日。如贵州民族大学水族协会每年都在校园里举行水族传统的端节、卯节;贵州财经大学布依族协会每年都在校园里举行他们传统的“六月六”。虽然这些节日由学生自发组织,但对传播他们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作用,校园节日同样引来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观看。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活动,采取适当的引导,如将一些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所反映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节日表演向全校师生展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少数民族节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让在校大学生在参观节日活动中领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校外教育模式

培育当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社会力量。各种爱国教育基地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例如,可组织学生瞻仰少数民族革命烈士,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恩铭,就是贵州水族儿女。要将邓恩铭烈士故居作为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基地。再如,贵州高校要依托校园之外的各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平台,如贵阳孔学堂也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贵阳孔学堂坐落在贵州大学城附近,并以公益讲座的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道德观、伦理观、人生观等。贵阳孔学堂还经常举办一些有关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向市民介绍各民族优秀文化。贵阳孔学堂充分发掘与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且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向民众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5]贵州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贵阳孔学堂的各类讲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堂。

四、非遗传承人进课堂教育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课堂,向学生讲解和宣传各民族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路径。贵州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就包括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古歌、水书习俗、水族马尾绣、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安顺地戏等518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大多反映了各民族的生命观、伦理道德观、生态观等。例如,“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蕴含着苗族人民尊重自然的生态观;“水书习俗”中的很多文化信息反映着水族人民正确的伦理道德观。非物质文化遗的很多文化信息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育模式,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请进高校,走进课堂与当代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并讲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价值,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从中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五、思想政治课教育模式

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积极吸纳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进入课堂教学中,这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式。[6]就贵州各高校而言,其思想政治课程大多没有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其中。如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内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设置有“贵州省情”课程。但从“贵州省情”课程的教案内容来看,基本上都只是给学生介绍贵州的基本情况,涉及的面比较广泛,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贵州省情”这一课程平台,在“贵州省情”课程设计中体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所在。

六、校园文化消费教育模式

高校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西南多民族地区,转化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文化产品引入校园,是各高校需要创新的一条重要举措,让学生在文化产品的消费中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可以将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以图案的方式融入各类学习用品中。如水族马尾绣、苗绣等一直以来都是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如何选择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案符号,则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参与,做好甄别,真正使大学生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让校园里的学生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使学生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消费、欣赏、接纳和认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七、结语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吸收各民族文化精髓,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通过图像化传播的教育模式、民族节日进校园的教育模式、走出校园的教育模式、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的教育模式、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模式和校园文化消费的教育模式等,把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当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这些教育模式既有利于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承发展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价值观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