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现实思考

2022-01-01山西师范大学赵婕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制度化理想信念常态

山西师范大学 赵婕

理想信念教育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战略工程。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常态化,而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则需要通过制度化加以保障。对于高校而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对国家和青年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面临严峻外部环境和高校自身、学生自身对理想信念教育不重视等的挑战,高校又将如何实现常态化与制度化的双重目标?

一、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义

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是指在制度的规范下保证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的顺利施行,厘清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范围、职责与义务、方式与途径。没有制度化,常态化将无从保证;没有常态化,制度化将是纸上谈兵。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一项一体化推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政策指标,是针对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正确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育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抉择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高校是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奋斗目标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和贡献,最关键的就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教育引导青年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的思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搭建、载体创新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我国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科学化制度化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能够直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制度更加完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专业,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仅仅有利于高校的制度建设,还能影响青年大学生,当代青年人通过网络等渠道发表自己的声音,能够辐射到全社会的范围,带动家庭和社会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青年人理想信念的升华将影响着全社会理想信念状况的改善,从而间接推动着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挑战

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很多现实的困境和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这些挑战不只限于高校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制度不健全,更严峻的是当前外部环境不利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高校自身和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不够重视,严重制约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现象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冲突,极易使思想尚不成熟且好奇心强烈的大学生在价值取舍和判断时产生盲目、困惑和迷失等一系列问题。在大学生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激进极端的,物质化功利化的人生理想,使得大学生对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怀疑,甚至逆反的心理,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使得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难以深入发展,更不必说形成常态化的教育走向。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更加自由,也更加无所顾忌,与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在心理上也产生极大的落差,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中扮演“卫道士”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不愿承担责任。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塑造,更不利于理想信念的树立。

(二)高校自身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出于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等现实考虑,往往更注重专业课而忽视思想理论课,更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而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对学生的就业引导更偏向于市场化,而缺少理想信念方向的引导,大部分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理想时往往出于个人考虑而不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致使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偏差较大。具体来说,一方面表现在大多数高校简单地认为理想信念教育只能通过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来完成,与其它课程并不相关,这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要求相悖;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过于晦涩枯燥,形式过于单一无趣,往往只囿于教材和主题团会中。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上课参与了理想信念教育,但却没有真正地领会精神,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理想,更没有建立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深度的自我认知。

(三)大学生自身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面临的困境还表现在学生本身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不足,一部分大学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步入大学生活后,并不急于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此外,受到中学时期文理分科的影响,大部分理科生的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缺乏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我国的政策方针缺乏了解;另一部分大学生忙于具体学习、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紧张充实的大学生活使得大学生不仅缺乏关于对理想信念的思考,而且普遍不重视学校开设的思想理论课程,旷课现象较其他学科更加严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缺乏了解,这也是我国很多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

三、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方法

高校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朝常态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就要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给出应对之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高校应当向大学生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原理,使广大青年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当引导大学生自觉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宣传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事迹,像马克思一样从小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应当着力抓好四史教育,构建完善的通史教育与专题教育、知识积累与实践体验、情感共鸣与价值建构的教育体系,使广大青年深刻明确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又将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时刻保持感恩与清醒,树立唯物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二)进一步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仍然主要借助于思政课教学、主题班会等教学形式来开展,这也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我国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坚持灌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对话、讨论等途径将晦涩无趣的说教内化为学生的坚定的信念。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向大学生充分阐释理想信念的内涵与外延,向大学生讲述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共产党人联合工农群众夺取革命胜利以及新时代一系列伟大胜利的故事;向大学生塑造好中国形象,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心系群众国内抗疫、铮铮铁骨国际交流的伟岸形象。另一方面,思政课堂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模式,思政教师应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和国家的发展现状来满足大学生对与自己专业息息相关的职业发展前景的需求,引发大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专业如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何做出更大的贡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理想信念。

(三)在社会实践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校应组织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育人机制,让学生在参与生产实践、投身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方位、新矛盾、新挑战,深刻感受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高校应定期带领大学生开展社会考察,走访近年来脱贫致富的村庄,了解实实在在落地生根的国家制度;参观红色基地和旅游景点,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高校应响应国家政策,积极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组织协商合作,为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提供机会,例如各地区组织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通过真正为社会做贡献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真正做到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远大理想奉献力量。

猜你喜欢

制度化理想信念常态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学习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示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