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碳中和

2022-01-01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刘姜艳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大气层生物绿色

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刘姜艳

碳中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想要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避免大气层遭受破坏,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必要手段即提升生态固碳能力,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碳中和。

一、生态保护修复的背景

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大自然吸收总量相平衡。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下降的同时,应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自然界的自净能力。

(一)生态背景

1760年,人们从农业走向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消耗能源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早在1860年,廷德尔就提出二氧化碳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到2020年,与1760年相比,温度平均升高了1.1摄氏度[1]。我们正在经历全球变暖。地球外围有大气层,能够将地球上的水分和氧气锁在地球表面,避免逸散到宇宙中。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后,大气层温度变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重新回到地面,以此避免水分流失,保证地球上水循环系统稳定运行。在太阳照射到地球时,可以锁住温度,并在太阳无法照射地球时保留一定的温度,只有这样,万物才得以生存。大气层还会形成空气流动,将污染进行分化,随着自身的流动将其带离该地,避免局部污染过重。大气层维护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如果大气层出现问题,会导致不可预计的后果。现阶段,我国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战略和节能减排战略,已经得到初步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改善,野生动物也重新回到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过去相比,能源利用率得到了大规模提升,清洁能源也在逐渐开发使用,人均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人文背景

在1927年,联合国发起关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号召,并于1990年指出温室气体排放会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并且已经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正是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1992年,联合国要求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控制,其目的在于使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恢复到原来的浓度标准,以减轻全球变暖所造成的危害。为此,发达国家应作出表率,通过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促使其积极参与节能减排,以此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但是,这些努力并没有达到预计的目标,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浓度依旧超标。2015年,在巴黎,各国预计要在22世纪来临之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2]。我国现阶段碳排放量已经远远优于巴黎会议上约定的额度,并宣布将于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提前实现碳中和有助于全球气候的稳定,是拯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举措。因此,需要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才能提高生态固碳能力,才能实现碳中和的美好愿景。

二、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碳中和的意义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范围的扩大,资源逐渐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变得恶劣起来。生态固碳能力正在降低,要实现碳排放和自然固碳的平衡,难度较大。碳排放量超标会增加大气层中的碳含量,形成温室效应,具体表现在气候上是温度升高。各国都在号召控制气候,缓解温室效应,促进碳中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而言,碳中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息息相关。进行生态保护修复能够提高绿化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森林、雨林作为地球之肺,是进行碳中和的主力军,提高森林的覆盖面积,有助于固碳释氧。另外,维持草原的生态结构和植被覆盖度也可以提高生态的固碳能力。因此,近年来,我国退耕还林举措正在大力实施,并开展低碳土地整治。同时,我国正在进行海洋生态修复。主要修复内容为海岸线红树林、海草床等,提升了海洋的固碳能力[3]。中国要化挑战为机遇,通过碳中和战略进行内部的产业转型,迎合新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同时,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助力碳中和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生态保护修复助力碳中和的方式

(一)加强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只有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才能保证生态的固碳能力。

1.加强制度统筹

我国地域较广,生态脆弱地区较多,需要进行主动维稳。国家相关政策指出,要实现碳中和,需要稳定生态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要进行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从宏观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调度各项资源。支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需要出台全局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规划,助力企业转型。将生态保护修复加入重要的战略决策中,保证生态的优先地位。将碳中和作为导向内容,加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将保护工作与生态固碳相结合,规划科学的保护方法,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

2.加快科研进度

要加强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技术手段。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技术支持。先进的技术能够提升保护力度,缺少技术的支持,保护工作的开展会遇到各种困难。科技可以引导保护工作跨越难关,通过各种科技手段,结合对生物的研究成果,可以构建科学的生态结构,促进局部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3.优化规范制度

现阶段,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许多相关的规范尚不完善。要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参考相关的评价制度。因此,我国生物多样性评估规范需要根据现有生物种类,结合碳中和规划进行优化和明确。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技术流程的规范。

4.加强监督管理

要实现生物多样性,就要加大监管力度,对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个人和企业进行处罚,提高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成本,减少破坏行为。需要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相关的监管条目,保证监管到位。通过加强监管,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的固碳能力。

(二)维护地理格局

要进行生态保护修复,需要维护地理格局。保护生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程度,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加强生态修复。生态修复一般以自然修复为主,但是如果某地生态破坏达到一定程度难以进行自然恢复,此时就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该地的生态系统。要维护地理格局,就要降低人类活动的外部影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另外,还需要实行空间生态修护,立足于现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守住生态系统安全边界。借此,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适应能力。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国家和各个企业需要承担起责任,进行绿色发展。人们应该加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把握二者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和修复自然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节约能源,从自身做起,降低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国家需要完善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督促企业进行转型,走绿色生产路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企业也需要秉承着绿色发展理念,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在废水废气排放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无公害处理废水废气,避免其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保证在自然承载力和温室气体吸收能力范围内。企业要以环境保护为导向,开发新型清洁能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相关部门需要对非法占用生态用地、乱砍滥伐、放火烧山等行为进行严厉惩治,需要做好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工作。在宏观上,统筹土地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不侵犯的良好局面。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发展态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提高生态环境的固碳能力。

(四)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需要降低正常情况下的人为干预,让生态进行自我调节。需要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可以采用NbS进行生态系统修复,通过生态保护,实现国土绿化。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并非是无限的,在饱和后,碳吸收趋于零。另外,会因为一些类似于森林大火等不可预知的灾难排放更多的碳,气候变暖也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流失。因此,需要在碳中和规划过程中注意这一点。充分考虑碳饱和和碳稳定,不可急功近利,应以生态的自我调节为主,避免为了固碳进行单一种类的造林。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评估,选择科学的NbS方案,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科技支撑

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首先,需要提高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估能力,对生态系统有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在生态修复方面,更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提升修复的效果。在修复前,需要对该地的各项参数进行测量,保证修复的适应性。以防盲目修复,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接下来,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所测数据,进行生态环境模拟演化,保证修复的有效性,避免因设计失误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修复后还需要对该地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保证此次修复可以促进碳循环的稳定进行,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经验和数据支持。在此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用到现代科技的力量,例如遥感、雷达、计算机系统等。因此,要优化修复手段,早日实现碳中和,需要加强科技支撑。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固碳能力,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实现生态固碳可以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理格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生态固碳能力和加强科技支撑几方面入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猜你喜欢

大气层生物绿色
绿色低碳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假如没有大气层
大气层为什么不逃走
我们为什么需要大气层
大气层里面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