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鸭常见消化道病及科学防控

2022-01-01

河南畜牧兽医 2022年16期
关键词:鸭舍水线雏鸭

郭 锋

(鹿邑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河南 鹿邑 477200)

肉鸭消化道涉及诸多部位,从口腔到泄殖腔,中间通过食道、腺胃、十二指肠、回肠、盲肠等,每一部位均有可能被病菌侵染而成为疾病的着陆点。肉鸭养殖期间常发生消化道疾病,如寄生虫病、大肠杆菌病等,通过危害消化道而影响肉鸭正常生长发育,故为保障肉鸭养殖效益,需要科学防控肉鸭常见消化道疾病。基于此,该文简单阐述了肉鸭常见消化道疾病,进一步提出科学防控肉鸭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措施,旨在降低消化道疾病发生概率。

1 肉鸭常见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疾病直接影响肉鸭的采食消化,若消化道出现疾病问题,则会大幅降低肉鸭生产性能,继而阻碍肉鸭的健康成长,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鸭养殖效益,因此,必须重视肉鸭消化道疾病的防控工作。在肉鸭养殖期间,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为大肠杆菌病与寄生虫病。第一,大肠杆菌病。该疾病的发生与鸭舍环境存在紧密关联,若鸭舍的饲养环境潮湿、通风不顺畅,则会增加肉鸭感染消化道疾病的风险,继而发生大肠杆菌病。若肉鸭养殖时尚未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导致肉鸭拥挤在有限区域内,过高的肉鸭养殖密度同样会引发大肠杆菌病。雏鸭刚出生时,其身体表面有污染物附着,若不及时清理而使细菌进入雏鸭机体内,则会造成大肠杆菌病。通常情况下,大肠杆菌病多见于春季,对于雏鸭可造成严重危害,其症状表现较为普遍,疾病诊断情况需根据病菌分离实验结果来确定。第二,寄生虫病。消化道寄生虫病属于体内寄生虫病,对于肉鸭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在肉鸭养殖期间,可能会采用室外散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或定期散养,以此提高肉鸭质量,但散养环境可变性强,环境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中,且可引发消化道寄生虫病的病虫较多,如鸭毛细线虫、单睾绦虫、鸭蛔虫、鸭裂口线虫、鸭棘口吸虫,在上述病虫中,鸭毛细线虫引发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概率最高。但在实际养殖期间,同一肉鸭可能被多种寄生虫感染。

2 科学防控肉鸭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措施

2.1 加强饲喂控制

病从口入,引发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肉鸭采食了霉变饲料或污染性水源,因此,在科学防控消化道疾病过程中,应加强饲喂控制的管理。严格把关饲料、水源质量,要求饲喂之前进行全面检查,要求饲料无霉变、无变质问题,饮水不可污染,此外,饲料饮水需定期更换,对于肉鸭未及时采食的饲料不可为节约成本而循环利用,需将其清理,更换饲料,以此避免大肠杆菌超标现象,继而起到消化道疾病控制的效果。

2.2 落实清洁消毒

养殖户在肉鸭养殖期间,应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消毒方案,做到定期消毒,摒弃“消毒无用论”,防止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引发消化道疾病,细菌或真菌处于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则会迅速繁殖,因此,必须严格落实鸭舍消毒工作。引发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在于细菌进入肉鸭机体而侵害其消化道,而肉鸭规模化养殖存在鸡舍大、水线长的特点,若长期不清洁,则会有杂质堵塞水线,出现饮水器堵塞现象,其会导致水线成为细菌温床,以此引发消化道疾病,因此,为保障肉鸭健康,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率,应落实水线清洁工作。近年来,肉鸭消化道疾病真菌感染病例逐渐增多,患病肉鸭嗉囊与食道有白色念珠菌出现,或肌胃、腺胃出现溃疡、糜烂现象,为避免消化道疾病,不仅需杜绝霉变饲料,还需控制饲养环境,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2.3 规范饲养环境

大肠杆菌病与寄生虫病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而上述两种疾病的防控均需控制调节饲养环境。为确保肉鸭能够达到良好的生产标准,要求鸭舍环境温度控制在13~17 ℃范围内,对于刚出生的雏鸭,要求鸭舍温度处于30~32 ℃范围内,以此可减少疾病发生率。为良好地控制调节鸭舍温度,可将测温仪器设置在距离地面6~10 cm 处,网上育雏则可将测温仪器设置在四周。湿度不适宜是引发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对于雏鸭,需将相对湿度调节在55%~70%范围内,而成年鸭、育成鸭的适宜相对湿度分别为70%~80%、65%~75%。若采用散养方式饲养肉鸭,则需定期清理并消毒散养场地,做好肉鸭驱虫工作,注意观察肉鸭粪便,若发现粪便内含有红白相间、红色现象,则需立即驱虫控制,避免寄生虫大规模传播。□

猜你喜欢

鸭舍水线雏鸭
大型船舶水线面视觉图像准确检测系统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饲养密度对秋季多层平养密闭鸭舍环境参数、生产性能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风雨激振中斜拉索表面水线运动的三维数值模拟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规模化肉鸡养殖场水线管理
最美的童年在乡下
豫南地区规模化养鸭 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肉鸭育雏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