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鲜明指涉

2022-01-01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于 波

(南昌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 540“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对新时代高校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关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指明了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方向。然而,强化青年思想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道”与“术”的深刻关联,即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直接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表达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倡导与要求。面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新形势、新挑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与说服力,是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鲜明表达。

一、提升应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定性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主导叙事下展开的,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27621世纪面对中国的强大崛起,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始终不忘记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解构,以达到尼克松所言的“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和“苏东剧变”的中国再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4]327尤为值得警醒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打着“自由”“公平”“正义”等“时尚”话语影响与操纵人们日常生活,引导人们认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以细微且几乎看不到的形式扭曲或改变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从而实现其“西化中国”之目的,消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蚕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应对西方社会企图“和平演变”的一贯伎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

1.直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侵蚀,敢于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与真实目的,赢得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

“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3]611马克思的话语清晰明了的指明了意识形态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直接产物,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依据马克思“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空间隐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表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为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并为资本主义的统治合法性提供辩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现着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它以维护资产阶级的话语为包装掩盖着资本主义剥削的事实面目,遮蔽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根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包装对马克思主义造成了影响和侵蚀,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153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揭露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就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反映,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其通过虚假民意、虚假民主和虚假利益为剥削阶级服务,是少数资产阶级精英分子的统治工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主要内容,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科学性,分析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释社会实际现象,敢于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

2.直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侵蚀,科学回答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的意义与价值,赢得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自觉坚守。

“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5]153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时空中,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愈加剧烈与频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赖其经济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抢夺话语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展开了“没有销烟的战争”。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陆续抛出“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中国威胁论”等观点,侵蚀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资强社弱”总体态势并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雄厚经济基础、优秀教育资源、先进文化资源、高端信息技术等条件优势,吸引青年学生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追随和吹捧,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和吸毒、性开放等形式,极力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占据互联网、高校校园、新媒体等众多意识形态阵地,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坚守。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所。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高校必须承担起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大学生明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表达,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安全,影响与关切着每一个体的现实成长。高校要动员大学生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舆论阵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的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斗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自觉坚守。

3.直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价值形塑的隐性渗透,以鲜活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与呈现方式,赢得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话语被“看作是一系列的事件,看作是一种政治事件:通过这些政治事件才得以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6]417话语是由一系列语素所组成的反映着价值态度与社会关系的表达。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常常以“普世化”论调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隐性渗透,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之势。马克思恩格斯曾揭示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对立面”,包含着“虚假的意识”和“观念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时,马克思提出意识形态构建在“经济基础”之上,是思想化的国家机器,折射经济结构变动,供给国家机器的合法性,体现着自我构建、阻碍或促进经济基础、批判或辩护政治制度等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和论述充满着理论性、抽象性,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尽管具有无可争议的科学性、普遍性和实践性,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略显晦涩、枯燥和复杂,甚至可能出现抵触心理,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话语”“中国声音”,用活用好用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准确解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7]154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三贴近”的表达方式将理论性、抽象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予以鲜活的呈现,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历史境遇与现实样态。从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视角,厘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需要性,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和可靠性。立足大学生实际,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成长需要切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解释现实社会矛盾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困惑,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矛盾,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结合,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拓展、社会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鲜活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与呈现方式,赢得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二、掌握文化育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目标设定

“任何一个取得政权的政治集团或阶级都必须为取得自身‘合法性’而继续斗争。当然这种斗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8]24当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试图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或逻辑建构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企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马克思主义抢夺“话语权”,达到扭曲甚或误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的。为此,坚持马克思主义育人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的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与弘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灵魂。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9]597-598文化是思潮成长的鲜活土壤,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为应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需要大力发展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无处寻求生长的土壤。

1.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璀璨文明,近代以来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缘起,是现代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宝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31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探索独立解放的历史,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成为当代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叶”,两者在历史和现实上具有延续性,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深刻内涵,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运用网络、新媒体、动漫、VR等现代技术,将蕴含着深邃历史、实践经验和人民智慧的传统文化,转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符合时代发展的现代文化,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贴近学生生活、服务学生成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7]164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清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现实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文化创新,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感,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的庸俗文化。同时,引导大学生通过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品读经典等形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地生根。

2.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西方不良文化影响,在中西文化互动中树立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4]349当今,文化依附于国家经济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文化同化、文化冲突、文化重组等文化效应风起云涌,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图景。面对多元文化的互动效应,中华文化必须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前提下,采取兼容并包的原则,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寻找二者之间的共同性,在同一平台有效实现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文化的交锋中,主动融入世界文化圈,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对话、研究等活动,汲取西方文化的精髓,抵制西方文化的糟粕,推动自身的重组和创新,不断增强自身魅力、风采和影响,提高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高校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域,大学生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群体,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厚爱,更是西方文化渗透的重点领域。高校在国际交往中要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意识,既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也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点,推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因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它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7]25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国学经典、国史党史、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内容的教育,让大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内核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净化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

3.实现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共生,树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保持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冷战结束后,“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开始涌现,打破了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开展殊死搏斗与抗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冲突和对峙推行同化战略,企图利用文化话语权替代政治话语权,从而达到侵略和控制弱势国家的目的。更有甚者利用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引发暴力冲突或局部战争,让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始终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克服“文化中心主义”,在多元民族国家之间克服“文化霸权主义”,鼓励不同文化平等对话、和谐共生,构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图样,映射人类绚丽多姿的文化景观,因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7]259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坚持“多元文化主义”,摒弃“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等思潮,树立文化自信,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营造文化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作为重要内容,利用文化欣赏、文化体验等形式,增强大学生文化辨识能力和品位水平,“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既要让大学生领悟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局限,也要看清西方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做到取精弃糟,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感,鼓励大学生做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使者,利用海外学习、工作、访问、文化交流等机会,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引进西方精品文化,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消费中国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与他文化互利互惠的生动景象。在坚持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同时,树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保持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解答现实问题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实践导向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3]121“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28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满足时代需要,有效透视与诊断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问题,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认知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回应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与挑战,进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防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妖魔化、碎片化与空心化,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问题提供有力解答,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3]12解答意识形态领域现实问题,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全球化时空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时代化”,正确解答与应对当今时代所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需要,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

1.紧扣时代脉搏,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论调,解答大学生面对的理论模糊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11]然而,意识形态领域中消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各种论调层出不穷,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汲取时代新内容,解答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普世价值论”“西方文明中心论”等论调的背景与实质,回答理论与实践中大学生面对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野心”从未消亡,频繁抛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西方文明中心论”等论调,企图利用意识形态论断干扰和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解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根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受到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万能论”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认同也受到冲击,动摇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国家安全稳定。

“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本着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原则,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理论纳入工作内容,主动阐释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万能论”等论调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实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思潮,避免陷入西方国家布下的“理论”陷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善于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讲清讲透“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区别”“中国为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道德与成才的关系”等困扰大学生的问题,真正为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而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服务他们健康成长。

2.凸显中国特色,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变”与“不变”,解答大学生面对的理论创新问题。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4]34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中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为切入点,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高举中国旗帜、永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充实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显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既具有一般科学的普遍可适性,也有一般科学的时代局限性。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其普遍真理“不变”与社会实际“变化”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和分析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感,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反对“泛意识形态化”,也要反对“去意识形态化”,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切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切实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挖掘中国精神的内涵,以中国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要将中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方面的过程、经验和成就,全面详细的传递给学生们,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要动员大学生讲好有关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经验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事业的兴旺发达,向世界人民传播最美的中国声音,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中国大地和中国成就,构建追求和平、共谋发展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紧扣时代场景,识别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解答大学生面对的理论方向问题。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4]32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时代环境,应对全球化异质趋同的话语逻辑、多元化迷惘虚无的精神表征、市场化物欲尘上的价值评判,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建构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形象中,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时代潮流中坚持主旋律、培育中国精神。全球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价值混沌、精神虚无、物欲喧嚣等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干扰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也动摇着中国精神的根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理论方向,旗帜鲜明的提出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标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将培养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作为价值追求,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拓展丰富载体,延伸工作手臂和触角,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中构建中国精神,促进大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要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效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此,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面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守护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和公德修养,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实践中规范言行、提升道德、奉献社会,让青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